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知从何时起,“80后”作为一个特定群体的代表符号常被人们挂在嘴边:老人说“80后”是“生活在糖水中的幸运一代”,学校的师长说他们是“跨世纪的人才”,父母们则感叹“这些孩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有的媒体却在追问他们是不是“垮掉的一代”。不管存在多少期待、误解或指责,出生在1980年后的青春少年,已经以充满激情的姿态逐渐走入社会,慢慢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触摸城市     
2008我们成功地书写了自己的“90后”元年,以超越“80后”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而我们过于个性的形象,也扎痛了很多人的眼睛,他们偏狭的挑剔和指责,让我们很不爽!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批儒学、反传统的姿态为中国现代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妇女这一群体也在此时被作为问题提了出来,并以“受压迫的”“受害者”形象进入现代以后的历史叙事之中,建国前后共产党又以“解放者”的姿态对这一形象加以强调,从而开始了关于妇女问题论述上的“压迫-解放”模式并影响至今。本文根据笔者对江永县的田野调查和相关资料,从女性人类学角度对这种论述模式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批儒学、反传统的姿态为中国现代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妇女这一群体也在此时被作为问题提了出来,并以“受压迫的”“受害者”形象进入现代以后的历史叙事之中,建国前后共产党又以“解放者”的姿态对这一形象加以强调,从而开始了关于妇女问题论述上的“压迫-解放”模式并影响至今。本文根据笔者对江永县的田野调查和相关资料,从女性人类学角度对这种论述模式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5.
《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颓废主义》对西方一百多年的颓废主义研究做了系统的细致爬梳,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本土西方颓废主义接受与阐释的历史与现状有的放矢,就“颓废”概念的辨析、“颓废审美”的阐发、“颓废源流”的清理以及颓废主义与19世纪西方诸现代文学思潮关系的考辨全方位地推陈出新,大大拓进了这一论题国内研究的边界与深度。在对19世纪西方颓废主义文学做了正本清源的描述之后,对以“反自然”“反摹仿”相标榜的颓废主义诗学的阐发构成了该书的中心题旨。在“躺平”与“抑郁症”等“颓废情绪”弥漫开来成为本土重大社会问题的当下,深入探究“现代性”与颓废主义两者之间的关系,其现实意义尤为昭彰。毫无疑问,这一最新成果对提升本土学界颓废主义研究的学术水准,加强本土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文艺理论建设,均具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在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交往,师长、亲人、邻里、同学,甚至是陌生人……他们的为人处世、性格爱好影响着我们,他们的教诲引导、关爱呵护启迪着我们。请以《最让我尊敬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相似文献   

7.
“80后”青春文学与传统青春文学主题表现不同,他们采用非宏大叙事的方式,通过书写个体生活矛盾展示青春的迷茫困惑,以自身的经历细致言说成长过程和成长疼痛,以另类自我的形象彰显个性,凸显了人性化社会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是一位在不断寻找身份中成长的黑人青年,以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出现的引路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极大影响着他对自我身份的追求。他经历了成年和成长的仪式,并从中获得了如何确认身份的顿悟,他的成长铺设在螺旋式结构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中,这些充分说明小说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9.
“80后”一直是备受全社会关注的一代人,伴随着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到来,“80后”们开始陆续进入而立之年。在这样一个人生重要的关口,“80后”班主任群体目前究竟是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困扰和困惑,他们又从中收获了哪些成长、反思与感悟?本期特别关注栏目将带您走近“80后”班主任,为您一一揭晓答案。  相似文献   

10.
上犹二中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导师制引领教师不断跨越“不安、不适、不跟进”的自我封闭的障碍之河,以尊重、欣赏、合作、展示,为他们系上了一个漂亮的教师“结”,串起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和美丽。师长导师,以人格的魅力引领人青年教师富有朝气与活力,年长教师积淀经验和睿智。以智慧引领热情,这是上犹二中教师专业成长浓墨重彩的一笔。学校精心挑选了36位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备课组长、行政领导为精英,组成师长型导师群体。他们敬业的工作精神、丰厚的知识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凝聚成的人格魅力有效地引领青年教师“师徒结对”成…  相似文献   

11.
“80后”指中国1980-1989十年中出生的人,因其特殊的成长环境而备受公众和媒介的关注,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以“80后”网络话语文本为研究对象,从话语分析角度出发研究网络媒介构建的“80后”身份和形象特点及其构建方式,同时结合“80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分析“80后”网络媒介形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刘海斌  曹峰 《广西教育》2011,(24):55-56
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相对特殊群体,“80后”辅导员的成长和培养面临着不少困难,高校应从科学管理、完善机制、科学规划等方面入手建立长效培养机制,为他们的顺利成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以创造社作家的留学生作品为基本文本,重点分析“郁式愤激颓废型”留学生形象特征,他们贫困、孤独、愤激、颓废、性苦闷,又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异域他乡痛苦地挣扎,无望地呻吟。通过这一特殊群体来浅窥特定历史时期留学生的心态、留学生特有的作风气派和文化心理背景。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中期,当中国小说出现低潮时,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以反传统、反理性的崭新创作崛起于中国文坛。他们不谋而合的创作承担着振兴文坛的重任;他们这种以实验者姿态出现的率先创作被评论家们称之为“先锋派”或“实验派”。他们的小说被称为“先锋小说”、中国的现代派小说。  相似文献   

15.
从《萌芽》杂志的少年写作新星到当下正红的“80后”写手,1980年代出生的这样一批热爱写作的孩子现已长大成人,但是他们仍在以“青春”的名义书写着,打着“年少”的旗帜改变着当下文坛的文化气候。他们在同现代传媒、市场的亲密接触中以自己的反叛性姿态,谱写着一个“易捧不易评”的“80后”神话,在新世纪里已构成一个“断裂”性的文化事件。如何认识与阐释这样一个“断裂”性文化事件是当下批评界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南方文坛》、《文艺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山花》、《萌芽》、《理论学刊》、《南方都市报》、《中国图书评论…  相似文献   

16.
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代——80年代。历史给这个年代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环境和内容,在这个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宰,因此,我们要研究这个时代,研究青年人如何把握这个时代的精神。当今的青少年,由于受年龄、知识、阅历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对时代这一概念缺乏全面的、历史的、本质的理解,更出现了一些偏向。比如,他们所注重的不是80年代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从而使自己更好地适应80年代的需要,按照80年代的节奏去学习和生活,而是盲目地把这一口号借用过来当做抵御的盾牌,不仅拒绝老一辈和师长的规劝教育,摒弃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甚至对党的现行方针政策也要进行“独立思考”。也正因为这样,有些青少年口喊“现在都80年代了”,在这个特殊的时  相似文献   

17.
一、认证审美恢复期的病弱胚芽“80后”这一代写作者已经逐渐分流,他们中的一些人,比如张悦然,正在用自己的文字提醒批评界:他们在迅速成长之中。“80后”是一种有机的文化构成与审美构成。研究者用自己的话语系统制定了一些标本,但他们已经被“80后”的自我成长取消(或是削弱)  相似文献   

18.
"80后"是以悲观、叛逆、颓废的形象,在这个纷乱的世界里站稳脚跟的,比如韩寒的叛逆、七堇年的消沉。当"80后"狂潮涌起的时候,我都还不知道自己在哪个角落干着什么幼稚的事。韩寒用一本类似自传的青春小说《三重门》,撞开了一道封闭的大门,然后以独特的个性攀岩直上,目视四方。从此,把对"80后"的特殊感情,置入"90后"的梦里,就成了许  相似文献   

19.
论"80后"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80后”写作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现象。表面上看来,“80后”写作率先走上了市场而没有走向文坛,“80后”的文学追求似乎被它的商业运作掩盖了。面对“80后”,也许外界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文学上的发现,帮助他们面对当前各种复杂的形势,为他们提供更为宽松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20.
《西行漫记》发表前,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被严重扭曲、污损甚至妖魔化。《西行漫记》发表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西行漫记》通过真实的客观呈现、文学的政论表达、现场的直观感受,将一个被贬损的“赤匪”形象还原为了一个真实的“救星”形象,特别是将读者心目中被妖魔化了的反面形象转化为了真实的正面形象,仍具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