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活跃于仁宗延祐年间的虞集、杨载、范heng、揭傒斯四人,并称“元诗四大家”。他们主张宗唐复古,讲究技法严谨与字体炼,烙守中和之通,追求雅正之风,因而成为有元一代诗歌创作的典范,代表了元诗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
“元四家”是指元末活跃在江浙一带、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画家。本文主要就其在山水画方面形成的风格分别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元四家”是指元末活跃在江浙一带,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黄公望、王蒙、倪赞、吴镇等画家。本文主要就其四人在不画方面形成的各自风格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元剧四题     
《荆州师专学报》1990,(4):44-48
  相似文献   

5.
试论元剧的繁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戏剧的形成,曾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萌芽和发展成熟的时期。大约在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的前半世纪,也就是我国宋、金时代,从秦、汉以来的巫、优孟、百戏、角抵戏、代面、踏摇娘、参军戏等表演伎艺和不成熟的戏剧表演,逐渐形成了有四五个固定角色表演故事的杂剧和院本,还有流行在浙江温州一带的戏文。虽然,除戏文《张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地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金元兴起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游牧文化与北方文化融合,北方文化重心区形成,以阳刚为美的元散曲具有明显的北方文化的特点。因此,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重要的原因是文化重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论元四家山水画的写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虽然短暂,但绘画却取得突出的成就,是继五代宋初之后中国山水画的又一高峰。元四家创造了元代绘画的特殊面貌,代表写意山水的最高成就。它选择性的继承了前代的山水图式与理念,并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写意逸格山水表达。他们相承董巨,折中李郭,摒弃了南宋之风,成就了重写意的元代山水绘画风格。元代画家强调意趣、崇尚"心境"的营造,在山水画创作上取得的成就拓宽了山水绘画的艺术视野,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语言,形成了中国山水绘画史上同五代宋初山水绘画并列的又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8.
文章就科学歌唱的美声、民族、通俗三种风格进行了总结,介绍了不同风格的音乐及其发声技巧的不同,并分别对三种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了对比,总结为一种歌唱方法——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元剧套曲由具有固定特性的曲调联缀而成,但由于曲调的音律及元剧的某些联套惯例等因素,各曲调的使用频率极不相同;元剧各宫调套曲的第一曲几乎都是固定不变的,第二曲、有时甚而第三、第四曲绝大多数时候也是固定不变的,因而元剧套曲有“引子”曲调和“准引子”曲调,而人们一般不知元剧套曲有此特点,当是因于“误会”;元剧套曲一般都用尾声,但有时也可以用一般曲调代作尾声,只是能够、尤其是经常能够代作尾声的一般曲调是极其有限的,并且常以满足一定的联缀方式为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0.
明代元剧批评比元代获得更大进步,实为元剧研究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既表露着观念分立的崭新征象,又呈现出理论延展的珍贵态势。全面观照、深入解析明代元剧批评的观念分立与理论延展,对准确认识和恰当评价元代戏剧的艺术本质和历史地位都具有难以替代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戏剧作品主要是通过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而元杂剧多采用民俗纠葛构建戏剧冲突,尤其民俗信仰组成的民俗纠葛所构建的心意冲突表现得更为突出。悲剧中都有统一的中心冲突,创作者用民俗信仰组成纠葛来构建戏剧冲突、表现主题思想,同时又展现了传统的民俗心理特征,为元杂剧艺术的民族化灌注了生命。  相似文献   

12.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异族统治的朝代。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政策,元代后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以伦理道德为主题的优秀剧作。这些剧作或宣扬孝悌之德,或赞美夫妇之情,歌颂朋友信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元剧妓女戏文化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妓业的繁盛、文人狎妓纳娼的生活态度以及蒙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元剧妓女戏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传统的儒家诗学精神被撕破,再加上科举的废止、文人的沦落使剧作家们背离传统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被迫以一种激愤、叛逆的心态在“倚红偎翠”的元代妓女戏中抒写心志,塑造了一批光彩夺目的鲜活妓女形象。  相似文献   

14.
梁辰鱼考订元剧,可以视为他效仿魏良辅再度改良昆腔的工作之一,这为他自翻新调作了准备,也是新昆腔得以运用于传奇创作并被搬上戏剧舞台的重要保证。梁氏考订元剧的主要成果表现在杂剧《红线女》的创作上,此剧为《浣纱记》的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莎剧三题     
一、台词语体,因人而易 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人物台词大部分是用无韵诗(blank verse)写成,少部分是散文,极少部分是押韵对句。所谓无韵诗,就是每行有抑扬格音步五个,共十音节一行。“无韵”是指不用脚韵。 什么人物用无韵诗体讲话,什么人物用散文体讲话,这在莎剧中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通常是重要角色讲话用无韵诗体,次要角色讲话用散文体;而往往重要角色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次要角色则往往地位低下。在《裘力斯·凯撒》一剧的开始那场戏  相似文献   

16.
论风格     
国有国格,人有人格,文学艺术有风格.我国有句成语:文如其人,表明文章的风格反映作家的人格,作家的人格也影响文章的风格.中国古代文论认为,文有文品,诗有诗品."品"就是品格,也就是风格.文品,就是文章的风格;诗品,就是诗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论风格     
——请您给我举出您认为有风格的作家的例子来好吗? ——帕斯卡尔、雷斯、圣西门、斯汤达、夏多布里昂…… ——拉布吕耶尔呢? ——对他我比较扰豫。拉布吕耶尔着意寻求一种风格,而这样做却不是寻求风格的真正方法。卓越的特性往往体现在那些注重其他东西的作家身上。圣西门全力贯注于他的憎恨;因而他的恨就通篇喷射出绝妙的文采。斯汤达除讲述一件流传的故事并振作起追求幸福的本能外别无他图;他尽力避免任何修饰。“我这是民法典的风格”,他自己这样评论。在赤裸的背景下,线条特征就会清浙显现。  相似文献   

18.
清成、同至光绪初年,“粤三家”沈世良、汪臻、叶衍兰是岭南词坛成就最高的词人。他们同受浙西词派影响,但程度不同,词风并不相近。沈世良和汪王泉可归入浙派,但沈词凄楚蕴藉而汪词清虚悠远,汪氏另有不少绮丽之作。至于叶衍兰则词风靡丽,受浙派影响最小,实属常州词派。“粤三家”处于岭南词风由“浙”至“常”的转换期,通过三家之创作可以窥见当时岭南词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前人在论及元杂剧后期伦理道德剧创作兴盛的原因时,多从理学的影响来展开。实际上,这一问题如从社会学、民俗学、文艺学等角度来看待,它的出现除理学的影响外,还有以下原因:顺应蒙古统治者倡导伦理纲常以延长统治的时势需要,杂剧前、后期审美趣味的变化,儒家实用功利文艺观的影响,迎神赛社及宗祠祭祀等民俗活动的演剧需要,宋元以来宗教"三教合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撚把儿即摇货郎鼓(不琅鼓,一作不郎鼓)。把一作靶。例如:《硃砂担·第一折·邦老白》:“你是个货郎儿,我也是个撚靶儿的。”《渔樵记·第三折·张(亻敝)古白》:“老汉是这会嵇郡集贤庄人氏,姓张,做着个撚靶儿的货郎。”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收“撚把儿”一词,亦引此二例,释之为“卖杂货,挑货郎担。”这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