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中外论界论争的一个重大论题。归纳起来,有政治需要学,学应当为政治服务说;有学不从属于政治,政治和学相互影响说;还有学应超越政治,甚至认为学与政治无关说。诚然。学可以为政治服务,既可以为这种政治服务,也可以为那种政治服务,同时。学也可以不为政治服务,或超越政治。然而,从历史层面来看。真正的学应当站在社会进步的高度,为人类的终极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2.
我们伟大祖国的一角——内蒙古自治区的新文学,从一开始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遵循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正确道路发展起来的。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我们的文学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它从属于政治,服务于政治,同时又给予伟大影响于政治,文艺不仅应当为政治服务,并且可以服务得更好。蒙古族青年作家敖德斯尔同志的创作,是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秩序论预设了两组基本范畴:其一为形式与质料之对立,另一则为超越常态与常态秩序之对立。前者表达出政治作为一种技艺的观念,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而超越常态的政治活动则提供了激进政治变迁之可能性。由此两组范畴出发,可以理解马基雅维利政治秩序论的主要内涵与议题。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秩序论与当代公民共和主义和政治决断论之间具有复杂的关联,应当考虑两者兼顾的综合性观点。  相似文献   

4.
<正> 文学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它是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内涵上说,文学尽管反映的是客观的历史,但它不是简单地描摹历史的发展过程,而是表现“人的学问”,从认识方式上说,文学也不是以主体对客你的简单的二维思维模式来认识历史的,而是以主体、客体和形式的特殊三维结构的思维模式来观照历史的,这种独特性使文学不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观照,必须超越具体的历史环境。因此,不管在内涵-上还是认识方式上,文学都具有这种超越的倾向。这种超越性,既是文学对历史的超越,同时又是对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性描写作为文学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文学性描写也有美丑之分,那些进入文学作品的性描写,本质上应为一种伦理与美学的情感.在文学作品创作中,性描写应该为作品主题服务,应当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应当为创造艺术美而存在,不能为性而性,把文学与性科学混淆,使性描写做了作品的佐料.  相似文献   

6.
性描写作为文学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文学性描写也有美丑之分,那些进入文学作品的性描写,本质上应为一种伦理与美学的情感。在文学作品创作中,性描写应该为作品主题服务,应当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应当为创造艺术美而存在,不能为性而性,把文学与性科学混淆,使性描写做了作品的佐料。  相似文献   

7.
张楚廷 《教师》2013,(23):1-1
"教育就是教育",教育不是别的,教育就是我们教育自己。曾经,我们把教育说成是上层建筑,又曾经把教育说成是生产力。这就是把教育说成了别的东西了。把教育说成是工具,服务的工具,为经济服务,为建设服务,为政治服务。其实,应当是经济为教育服务,政治更应当恭恭敬敬地为教育服务。可是我们弄反了。为什么弄反了呢?把教育看走样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卢梭的国家观具有二重关系:继承渊源关系和创新超越关系。从前者可以看出,卢梭的政治哲学,尤其是国家思想,是马克思新型政治哲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从后者可以看出,马克思根本性地改造和超越了卢梭的政治哲学,并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创新:一方面,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学说的哲学基础——新唯物论、唯物史观;另一方面,马克思对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国家观,赋予了新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9.
纵观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文学理论发展及文体革新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政治的因素,又与文学家自身的理论主张及文学实践密切相关。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与中唐时期强烈要求政治改革的政治环境、强烈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呼声相适应,韩愈、柳宗元以各自的理论主张与文学实践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与卢梭的关系具有二重性:继承渊源关系和创新超越关系.从前者可以看出,卢梭的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是马克思现代世界新型政治哲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从后者可以看出,马克思根本性地改造和超越了卢梭的政治哲学:一方面,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学说的哲学基础--新唯物论、唯物史观;另一方面,马克思对政治哲学的两大核心理念--国家观和民主观,都赋予了新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1.
哈罗德·布鲁姆的批评历程,也是他不断卷入诗学论战的过程。他的诗学理论,以浪漫主义诗歌批评为基础,以其本人鲜明的个性形象为中心,强调文学(包括文学批评)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诉求无关,从而构筑起一座赋予人的内在性强力以国王地位的精神之城。从这一意义上说,布鲁姆诗学已然超越了纯粹文学理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主体论”论争中对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不同认识,主要围绕三点展开,分别是:人是主体还是工具;文学是受内在规律制约还是受外在规律制约;文学的根本性质是意识形态的还是审美的.到“文学主体论”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文学与政治相区别的层级,即文学具有充分的主体性,使得文学能够并应该独立于政治之外,形成了对于政治的新的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说     
“一个没有个性的人”是个颇有嚼头的题目。“没有个性”,可以理解为平淡无奇的淡泊,也可以理解为不敢超越的平庸;同时,“没有个性”与“有个性”之间有时可能也会发生转换。不管怎么写,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不能因为题目中存在“没有个性”四个字,就让自己的作文也变得乏味而“没有个性”起来。本期我们邀请青年学者,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高玉教授出任裁判并亮分。下期赛题:《怎样才能当上班干部》主持人说@金立群  相似文献   

14.
<正> A 文学创作是审美意识酿造的结果。审美意识规定着审美态度和审美方式。每一“个时代在审美意识上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超越。审美意识诚然有历史继承性,但历史继承性终究还是凝聚在当代性之中,丧失当代性也就无所谓历史继承性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当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当美与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时候,再一代将会有新的美”。审美意识、审美态度和审美方式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由于凝固化而陈旧单一的审美意识、审美态度和审美方式窒息文学创造的生机,也窒息  相似文献   

15.
追溯中国先锋文学的源头,我们会在鲁迅那里找到根源。鲁迅被认为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无论是从小说的结构、体裁,还是叙述视角上都具有先锋特征;鲁迅作品中对精神暴力的书写。对人性丑恶的揭示,都体现出了先锋文学的特质;鲁迅小说的先锋性是对传统文学的超越而非反叛,在鲁迅看来,文学就是要“为人生”的,所以他对先锋性的追求,也是为“立人”的目的服务的,这是鲁迅的先锋性与先锋文学的最大不同。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政治同属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耸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文学能作用于政治,而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则更为直接,更为深刻,更为巨大。“它不仅影响具体的作家作品,还影响到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的创作方法、文学的风格流派,以及题材和体裁等等方面。政治可以促成文学健康地成长、繁荣、发展;也可以迫使文学窒息、凋残,甚至近乎毁灭。”“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从中国文学发展上看,抗日战争时期的战争局势和政治形势,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尤其直接、深刻、巨大。笔者拟从抗战时期进步作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创作的文学到文学研究的文学,对何其芳的文学内涵认识的扩展,不是文学一个学科而是多学科的综合知识维度;有认识层次的形态超越,也有古往今来文学生态生成规律的彻悟与透视.经典作家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的学术类型,如果不能打破高校当下人为的学科藩篱,对何其芳的研究要有所突破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18.
<阐释与重构>把当代十七年文学作为一个文学单元,在深入历史的基础上超越历史而立足于时代的审美制高点建立审视坐标,自觉地将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放在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文学批评独特建构的历史感和逻辑性上说,以许多创见性的成果弥补了当代文学研究的空白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所体现出的批评价值是超越时空的.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文学”是在特定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中产生的,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来讨论它自然有其合理性。但多数研究者要么把“十七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预设事实,要么就只考虑国内政治因素;即便论及中外文学关系,强调的也是苏联文学同期对应的单方面影响,很少将国际场景和国内语境结合起来,从文学的交流互动层面来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陈映真是一位积极投身社会运动、文艺论争和政治事务的评论家和社会活动者。读其作品,时有和心灵的感叹叩问,时如经历了一场洗礼,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其艺术魅力如白先勇所说:"陈映真骨子里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文学家,有自己的政治信仰,但是一个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会忠于自己的创作,我想,文学是大过于政治,超越政治,超越一切。"读其作品,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