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孩子说画: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画画.看到奶奶家的大树发芽了,我就画一棵彩色的树.看《西游记》,我就画唐僧和孙悟空。看到我经常乘坐的公共汽车.我就画大轮子的双层车每次画画的时候,妈妈总对我说“蕤蕤.大胆地画。”我真想成为一名小画家。  相似文献   

2.
C君其人     
C 君是坐在我后面的男孩,此人整天乐呵呵,自命为“快乐王子”。似乎快乐始终包围着他,进而感染了一大群。不过他也有难堪的时候,一日上课时,C 君正与同桌大侃,不巧被老师叫到黑板上做题。这时,我听见有人窃笑,并见其对 C 君指手画脚。仔细看看 C 君,我也不禁哑然失笑。原来,C 君的毛衣正面宽宽的领口背在了背上。课后,几位学友围着 C 君开玩笑,我正想看他的窘相,谁知他稍稍愣了一下,便得意地嘲笑道:“此乃同学们见识短也,我的毛衣乃新潮的‘对外开放’式,只怪尔等孤陋寡闻……”说罢,便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相似文献   

3.
君和师的关系 ,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孔子以前 ,君和师的角色是相混的 ,君主本身承担着师的角色 ,这时师的作用很小 ;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 ,这时师的角色已经独立 ,天下未归于一统 ,各国纷纷招贤纳士 ,师的地位最高 ;第三个阶段在秦朝 ,天下归于一统 ,秦的统治者极力排斥师的地位 ,焚书坑儒 ,号召人们以吏为师。第四个阶段在汉以后 ,道屈于势仍是君师关系的主流 ,但君主为了更好地统治 ,也多作出尊师重道之举。基于此 ,本文将分四部分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一  师在传统社会中 ,一直被认为是知“道”者 ,向人们传“道”、…  相似文献   

4.
古体诗词中有大量的君字。有的是任指,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范仲淹《江上渔者》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中的君;有的则是确指,如杜甫《赠卫八处士》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中的君即  相似文献   

5.
在民本思想体系中,"立君为民"这个命题处于极其重要的理论地位.从历史过程看,"立君为民"观念的产生早于"民为国本"观念;从理论价值看,"立君为民"是"以民为本"的终极依据;从思维逻辑看,"民为国本"、"政在养民"是"立君为民"的推论;从影响范围看,"立君为民"比民本思想的其他命题获得更广泛的认同.这个命题从政治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即国家、社稷、君主皆为民而设.是否认同"立君为民"是判断是否属于民本论者的最重要的尺度.  相似文献   

6.
《说苑·善说》载《越人歌》,以楚语译之。歌末二句云:“山有木兮木有技,心说君兮君不知。”古来学者多能指出“山有木兮木有技”乃用兴。今读《越人歌》,觉得此句实乃以谐声隐语之法,抒发“说(悦)君”之意。今按:“山有木”之“木”,盖谐音“慕”,而意同“说(悦)”;“木有技”之“枝”,盖谐音“知”,而意亦同“知”。以此说读《越人双》,则所谓“今夕何夕兮事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告辞耻,心几顿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云云,诗意贯通,而“一榜世越人犹得”与鄂君子…  相似文献   

7.
短篇小说《如蕤》是文学史上难得的精品,它不仅延续了沈从文一贯的都市文明批判主题,而且从审美层面与哲学层面来读解小说,它的意蕴更为丰富、深邃。  相似文献   

8.
惜君     
正正值夏天,夜晚却少有地刮起几阵凉风。风吹乱了惜君的头发,而额前乱发也打碎了惜君眼中的夜空。惜君,像是一只无头苍蝇,走在一条满满全是铁锈,黄一片、棕一片的铁路上。那是惜君家旁一条废弃了的铁路。在惜君小时候,到处都是兴改革、兴建设,惜君老家高大的建筑物就像施了化肥的树木,拼了命地生长,不一会儿便成了森林。但惜君觉得老家还是以前好。在老屋没有被拆以前,她喜欢搬一条木椅子放在老屋前坪  相似文献   

9.
从构件选择、构形模式、创字意图和本义设定看,君字的核心词义是发号施令的尊者.君字内蕴聚合群体、号令群生、领导群众、支配群氓之义.威、尊、贵、高、大、美等六大形容词义项为君字所固有,并为君的核心词义提供支撑.君字可以用为专名、动词、普遍名词、抽象概念、哲学范畴,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权威最重要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0.
君不为诈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①,上问:“佞臣为谁?”②对曰:“臣居草泽③,不能的知其人④,愿陛下与群臣言⑤,或阳怒以试之⑥,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⑦;畏威顺旨者⑧,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⑨;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⑩,不可得矣。君自为诈⑾,何以责臣之直乎⑿,朕方以至诚治天下⒀,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⒁,常窃耻之⒂。卿策虽善⒃,朕不取也。”  相似文献   

11.
蛀牙君是一个小小的细菌,他生活在牙齿里面。他讨厌牙膏和牙刷,但是很喜欢糖果。 有一天,他正在牙齿环形大道上散步。走到大门牙的位置,透过牙齿间隙一看,呦,主人正在剥糖果纸,正要往嘴巴里面塞糖。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伤逝》历来有多种解读方法,大多都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分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悲剧,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子君对涓生的爱恋是出自于她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但是涓生又不完全符合一个父亲的形象,他年轻而欠成熟,遇到问题只知逃避,这种不合父亲的形象阻碍了子君恋父情结的正常转移,子君只得离开涓生,回到她真正的父亲身边,这也是她的恋父情结的驱使,但是作为一名封建家长的父亲,压抑了子君的内心深处的恋父情结,使其不能得到正常的释放,最后,悲剧产生了。  相似文献   

13.
致学友×君     
风云岁月又一年没忆长安丽日天曾对碑林论古史犹向雁塔诵诗篇贺兰甘载心操碎桃李满刀I目共看不移根深长叶茂相期塞上育金兰致学友×君@秦中吟~~  相似文献   

14.
封君问题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春秋末期起,称"君"的现象开始出现,至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通过考究封君封号中"君"、"公"、"侯"三者的关系问题,进而分析"君"、"公"、"侯"三者是否存在地位高低及其它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谈马援择君     
谈马援择君赵国英,陈心同"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臣亦择君矣!"这是东汉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在选择归附东汉刘秀时说的话。本文就马援择君的机遇、择君的原则及实质谈点浅见。一、马接择君的机遇择君,应该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是有客观的历史条件;二是君王有争夺人才...  相似文献   

16.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根源,但是从萧军和萧红的人生经历看,生活的困窘并不是爱情死亡的根本原因。"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涓生与子君的悲剧恰恰在于有相爱的机遇,却没有共同更新、成长的基础和觉悟。  相似文献   

17.
中师《阅读与写作》第六册文言文单元节选了谭嗣同的《仁学》和梁启超的《谭嗣同传》。《仁学》节选中谭嗣同严厉地批判了“为君死节”的思想,并重申“继自今,即微吾说,吾知其必无死节者矣”。《谭嗣同传》中,梁启超则引用了谭嗣同的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对此,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谭嗣同“以死酬圣主”算不算“为君死节呢”?他既然反对“为君死节”,为何还要“以死酬圣主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可以肯定的是谭嗣同并非“为君死节”,他的“以死酬圣主”有着更为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同学们都熟悉“君”字。它的上面是“尹”字,“尹”字在古时候有治理的意思,为做官的通称,如“道尹”、“京兆尹”等;下面的“口”字表示发号施令。因此,“君”最早指的是拥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后来,“君”除了指君主,还指一种封号,如战国时的孟尝君、平原君等。“君”又是对人的尊称。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里的“君”就是王维对元二的尊称。此外,在古时候,子女可称父母为“严君”或“家君”,称亡父为“先君”。夫妻之间也可以互称“君”。如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  相似文献   

19.
盼望着,盼望着,寒假君来了!但是,作业君也跟着来了。不过,别沮丧,这回来的可是一位要嗨翻登场的作业君!  相似文献   

20.
祭感恩君文     
呜呼感恩,不幸夭亡。道失股肱,德失栋梁。天地动容,山川怆伤。悲绪无尽,长歌以当。感恩君,生于某年月日,卒于某年月日,享年某岁。感君为人,宽仁贞信,为世所高也。平生但以“仁”为念,乐善好施,济人无数。与道德先生、诚信居士交厚,尝促膝以论世风,感恩君慷慨陈词、意气风发,曰:“吾此生,将以正世风崇人德为任也。”然景移情异,物换人非,当今人世,弃义尚利。感恩君每见闻之,未尝不扼腕痛惜也。感恩君平素身强体健,然于美利坚人大肆屠杀印第安人之秋,偶感腥风血雨,由是体质日衰。后又为日军炮轰宛平城之惊雷所骇,病势愈加沉重,卧床有年余。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