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开《红楼梦》这部今古奇观,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开始到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终了,这出复杂纷纭的闹剧似是由这一对冤家拉开的序幕和收束的尾声。由此可见,这两个人物在书中所占的位置及其人生价值是何等的重要! 也许有人会说:《红楼梦》的作者以狡黠之笔用假语存(贾雨村)言,将真事隐(甄士隐)去,何必将这两个虚构的典型认真考究呢?  相似文献   

2.
脂砚斋在《红楼梦》一开篇就掷地有声:“此回中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读者醒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而作者在第一回中又说“大旨谈情”。本文认为,这“两旨”就是灵性与佛性,它们共同构成了《红楼梦》的底蕴。  相似文献   

3.
脂砚斋在《红楼梦》一开篇就掷地有声:此回中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读者醒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而作者在第一回中又说大旨谈情。本文认为,这两旨就是灵性与佛性,它们共同构成了《红楼梦》的底蕴。  相似文献   

4.
以梦、幻为切入点.探讨《红楼梦》的“立意本旨”。剖析“伤时骂世”主题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5.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人们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主题思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较普遍的看法是:《红楼梦》的主题在于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以贾、王、史、薛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史,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以笔者愚见,把所批判的东西都冠之以“封建”的帽子未免僵化草率。雪芹先生开篇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笔者窃以为偶得雪芹先生立意之本,那就是“识破梦幻,跳出迷津”。那么“梦幻”所指具体内容为何?从跛足道人的《好了歌》那发人深省的歌词中,…  相似文献   

6.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在王权的重压下,中国文人的文字少有爽快坦诚而多有隐晦曲折.他们明写的往往不是真正要表达的,而他真正要表达的并不是他们所明写的.如曹雪芹写<红楼梦>,在第一回说: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虽我末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日"贾雨村"云云.……  相似文献   

7.
在《红楼梦》开篇的地方,作者借空空道人之口,对全书作了一个总的概括,说是:“其中大旨谈情”。这话究竟是真心还是假意、是正笔还是反笔?有的同志曾经认为,这不过是作者玩的障眼法;《红楼梦》是政治历史小说,爱情描写只不过是一种掩护,作品的本旨不是在“谈情”。爱情主题说曾被当做《红楼梦》研究中严重错误的观  相似文献   

8.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薛宝钗这个人物就争论不休。清代笔记里曾记载一个故事:有两个好朋友,在谈到薛宝钗时“一言不合,遂相龃龋,几挥老拳”,以至后来“两人誓不说‘红楼’”(邹弢《三借庐赘谭》卷十一),可见分歧之大。另外,姚燮在《红楼梦总评》中说:“宝钗奸险性兴,不让乃母”,而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却说:“或问:‘子之处宝钗也将如何?’曰‘妻之’。”时至今日,对宝钗的争论仍未罢休。但总的倾向是把宝钗骂得一无是处(尤其是五十年代的一些评论和文革中的评论)。我认为这样做是不符合作者原意、也不符合作品的客观情况的。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开卷叙述故事的缘起,借石头回答空空道人说:“我师何必太痴!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况且那野史中,……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理,自相矛盾。”这席话,主要是表达作者的创作观,谈的是文学理论的文学形式问题。说到文学形式,最要紧的在于语言。形式要不落旧套,能有创造翻新,首先在于语言能脱窠臼。所以韩愈力主“唯陈言之务去”。《诗经》、《楚辞》同是诗歌,它们之所以有形式上  相似文献   

10.
周西峰 《广西教育》2007,(4C):29-29
在课文《葫芦僧智判葫芦案》一文中出现的“护官符”中有这么一句“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文中人物门子对此解释说:“今告打死人之薛,就是‘丰年好大雪’之‘雪’。”实际上在这里的“雪”和“薛”即是“谐音”这种表意法的妙用。同样的用法在这篇文中还有几处,如贾雨村的恩人“甄士隐”即表示“真事隐去”,而“贾雨村”意“假语村言”,“英莲”实表示“应怜”“冯渊”实表示“逢冤”。再例如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写的“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前句“玉带林”即指林黛玉,后句指薛宝钗。贾家四位小姐“元春”、“迎春”、  相似文献   

11.
<正> 《红楼梦》的“梦”是广义的“梦幻”的意思。由于当时文字狱的重压,不能直抒胸臆,故以“梦幻”的“满纸荒唐官”来寄寓自己的“一把辛酸泪”。而作者在小说中又写了许多真正的梦,这些形形色色的梦体现了作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特色,也表现了作者精湛的艺术造诣。本文试就《红楼梦》中对于梦的刻划描写,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真事隐去”和“假语村言”——《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第一回中题作“缘起”的一首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创作了这部伟大作品,在开头特地写下这首诗,寓意是十分深长的。在清王朝严酷的政治压迫和思想统治的那个年代里,曹雪芹由于环境所迫,不能够直接表白自己的心迹,但又深恐别人不能理解他这“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的深意,只好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向黛玉请教作诗。两个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这里,作者曹雪芹实则借林黛玉之口,阐明了他对写诗作文的见解:格律与词句相比,词句比格律重要;词句与立意相比,立意又比词句重要;词句属于“末事”,而立  相似文献   

14.
写下了“狼、狗、枭——‘天马’”这个题目,到底要说些什么呢? 说的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贾雨村。在《红楼梦》中,作者写贾雨村这个人物是颇有深意的。从第一回“贾雨村风尘怀闽秀”起,到末一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止,作者把他作为一个开场和收场人物,除了含有  相似文献   

15.
任何叙事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叙事人。在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中,这个叙事人往往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说书人。《红楼梦》保留了中国小说传统的说书人——叙事者这一特点,但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它“并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人物的狭隘的角度进行叙事”。《红楼梦》的叙述结构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作者直接出场,声明其创作情况和立意本旨,声明《石头记》故事是他的创造和编述。如第一回开头,“作者自云”一大段文字即是如此。作者的声明,表明了《石头记》完  相似文献   

16.
甲戌本《红楼梦》的"凡例"直接交代写书旨义本事,愈隐而弥显,故意留下蛛丝马迹以供读者探寻。通过详解其叙述语,在其矛盾空白处可以挖掘出叙述文本背后的"《红楼梦》旨义"和"作者本意",即言己事而托之于情事,以俗情掩饰真事。"凡例"的内容分为前四条和后一条两大部分,通过话语解析、叙述主体分析、语词分析及语法解剖等途径,透过文本表面所述之"闺情""旨义",可以探掘到其书写作者自己人生的真正"本旨",同时多面剥析出其委婉隐曲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先生在《说鱼》那篇著名论文中指出:“隐在《六经》中相当干《易》的‘象’和《诗》的‘兴’”。又说:“象与必实际都是隐,有话不能明说的隐,所以《易》有《诗》的效果,《诗》亦兼《易》的功能,而二者在形式上往往不能分别。”①一如标题所示,本文即准备进一步申言《诗》之廋度语(这也是闻先生用过的与“隐”同义的术语)同《易》之取象的性质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同时,即取《易》中的几个卦象作为参照,阐明风诗中的一个廋语系列。  相似文献   

18.
张之同志所作《红楼梦新补》(以下简称《新补》)一出版,很快引起红学界的注目,一时多评论出现,毁誉皆有,智仁各见。当然,最早的、最富有权威性的评价是其《编者前言》中所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始成全书。不幸八十回后‘迷失无稿’,读者多以未窥全豹为恨。后高鄂、程伟元补续四十回,但有不少地方违背曹雪芹本意”(着重号为笔者加),因而作者就“遵循八十回《红楼梦》伏笔、暗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小说有多个题名,它们在《凡例》中出现的顺序与在第一回交代其由来时的顺序略有不同。《凡例》中的顺序暗含作者攻守回环的太极笔法,且各题名有着文白雅俗的风格差异,暗藏了褒贬态度。在各题名的关系中,作者以“红楼梦”总括全题,以“金陵十二钗”指涉真事,以“悼红轩”关合“红楼梦”和“金陵十二钗”,且以“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一事透露了隐于文本背后的创作本事。  相似文献   

20.
翻开《红楼梦》第一回 ,便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作者在这一回中尽兴描写了甄士隐的兴衰经历 ,让他在《红楼梦》这出正戏开场前预演了他的人生悲剧后 ,便让他跟着疯道人飘然而去 ,从此在原作者曹雪芹的笔下 ,他就一去无迹 (虽然在高鹗笔下他曾二次出现过 ,分别在 10 3回“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