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整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了环青海湖地区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包括青海湖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和草场退化基础上,对本区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
李小玲 《青海科技》2005,12(2):23-26
本文通过对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探讨了该区生态环境重建问题,而生态重建是一个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工程技术措施紧密相关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李惠梅 《青海科技》2021,28(2):42-47
牧户对环境退化的认知和响应是生态保护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通过对青海湖地区牧民进行结构式访谈,探讨了牧户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及参与意愿.结果表明:(1)青海湖牧户的生态保护意愿非常高,为100%;(2)牧户愿意通过采取义务劳动、现金支付或二者兼有的方式进行生态环境建设;(3)青海湖地区牧户...  相似文献   

4.
青海湖流域是两大高原、三大地理区的过渡带,其生态定位日益重要。文章主要采用ENVI和Arc GIS进行地学空间分析并结合Fragstats4.2对青海湖流域的湿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到2005年青海湖流域湿地面积有所减小,2005年后流域内湿地面积稳步上升。说明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正在持续稳定的改善。青海湖流域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为青海湖流域的国家公园建设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天然气被公认是世界上最清洁的能源之一,地理位置和资源价值特殊的青海湖,承担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责任。为加快青海湖景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基础设施建设,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使景区的公用设施和设备向生态化、环保化发展,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一直致力于调整景区能源利用结构,积极推动天然气利用工程在景区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和内陆湖,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水汽源,青海湖水位及面积的动态变化是气候和周围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体现。本文利用1961~2018年青海湖水位、布哈河流量等水文资料以及周边地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湖水位及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1~2018年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先下降后上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从2005年开始14年连续回升,且湖水面积扩张明显。受气候暖湿化的影响,近年来青海湖流域降水量及降水强度增加显著,入湖流量呈上升趋势,加之青海湖西北部的高山冰川持续融化,流域冻土深度变浅,冻结时间缩短,多年冻土与季节性冻土水释放,致使青海湖湖泊水位上升、面积扩大。  相似文献   

7.
《青海科技》2003,10(6):60-60
本刊讯10月20日至23日,“青海湖环境科学钻探准备工作”国际学术会议在西宁召开。会议由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主持。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28位著名学者,国内34位院士、专家出席会议。青海省副省长马培华和省科技厅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青海湖环境科学钻探”项目将在青海湖进行地球科学、大气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重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历史,了解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全面调查青海湖地区的土地利用、土地沙漠化状况以及青海湖水量、水位…  相似文献   

8.
青海生态环境变化与生态建设的空间布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之称,该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黄河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青藏高原地区还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分布区,其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青海省在距今7000年~3 000年时出现过气候适宜期,最暖时平均气温较今高出3℃~5℃,降水量比现在高出30%~80%,青海湖含盐量下降,湖面比现在高出18m,此时的环境以温暖湿润为特点.青海地区20世纪的升温则以暖干为主要特点,在千年尺度上,现在处于干冷时期;而在百年和十年尺度上,则处于增温期,继续升温可能伴随降水的增加.关于青海地区目前生态环境的判断是整体恶化、局部改善.根据青海省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建设可划分为如下几个区域:黄河长江源头区、黄河上游区、柴达木盆地区、祁连山地区.每个地区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9.
试验表明,在环青海湖地区开展临冬寄籽播种对禾本科牧草是适宜的,且生长发育状况优于春季播种.环青海湖地区退化草地补播治理项目秋季实施符合天然牧草自行演替更新的客观规律,并能克服夏季播种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有效提高补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每年七八月份,当我国大部分地区酷暑难耐时,青海湖却在清凉舒爽的湖风中,以高原上的绝世之姿呈现在世人面前。每年七八月份,当我国大部分地区酷暑难耐时,青海湖却在清凉舒爽的湖风中,以高原上的绝世之姿呈现在世人面前。走进盛夏的青海湖,像是进入一幅巨大的画卷。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金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1-2004年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格点资料,分析了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后冬至春季(1~4月)多雪年和少雪年发生的环流特征和雪灾形成的直接原因。结果表明,若北半球极涡中心偏向西(东)半球.青藏高原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形成“西低东高(两高东低)”的距平分布型,850hPa温度距平场在青藏高原与中亚地区之间形成“北高南低(北低南高)”的分布型时,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后冬至春季容易出现多(少)雪年。研究结果还表明,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出现区域性雪灾年的几率为15.9%(7/44),而出现局部性雪灾的几率仅为9.1%(4/44)。  相似文献   

12.
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环青海湖地区近44年平均气温、降水、蒸发量、风速及大风日数等气候要素的定量化统计分析,以及环青海湖地区草地、青海湖变迁、沙漠化等具指示性意义的生态要素指标进行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近44年中,年、季的平均气温均表现出显著增温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幅为0.262℃/10年;年降水量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偏少3、8%和5.2%,80年代以1.37mm/10年趋势增加。90年代与21世纪初接近平均值;春、夏和冬季及年蒸发量呈减小趋势,年蒸发量以66.53mm/10年倾向率减小;月平均风速以0.01(m/s)/10年倾向率减小,大风日数以4.5d/10年倾向率减少;②该区域牧草生物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由于气温显著升高,且季节性降水变率大,不仅影响牧草的生育期,且造成牧草地上生物量的波动;③青海湖水域面积的自然摆动与年平均气温以及秋、冬季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地表蒸发量却呈正相关,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升温不显著时,水域面积与春季降水呈正相关,90年代显著升温以后,气温对青海湖水域面积的影响占主导作用;④环青海湖地区暖干化气候趋势是沙漠化发展迅速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3.
青海湖裸鲤研究现状与资源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青海湖裸鲤研究现状和青海湖渔业资源状况,并结合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了青海湖裸鲤资源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2004~2010年青海省冰雹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环流形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青海省地形及气候特征,将全省划分为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区和青南地区共5个区,分析了2004~2010年青海省出现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流形势,结果表明:①青南高原是一个雹日高频带,青海湖以北的祁连山、拉脊山地区的雹日也较多,海西大部年降雹日数在2次以下;(2)2004~2010年间冰雹出现的时间为4~9月,一年中冰雹出现最多的是6~9月,青海省冰雹天气属于夏季多雹类型;(3)祁连山区、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地区冰雹天气的500hPa环流形势蒙古低槽型最多,其次是西北气流小槽型,西北气流冷温槽型最少;东部农业区西北气流小槽型最多,其次是蒙古低槽型,西北气流冷温槽型最少;④在青南地区,冰雹天气环流形势高原小槽型最多,其次是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低涡切变型最少。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对旅游地旅游规划和营销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精选携程网、去哪儿网、蚂蜂窝网、途牛网、驴妈妈网等旅游网站的游记290篇为一手资料,借助ROST CM 6文本分析软件,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两方面对环青海湖地区的旅游感知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游客对环青海湖地区的旅游景观感知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较少,与环湖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不相符;2游客对住宿、交通等旅游基本层面提及频次高,而对餐饮、娱乐、购物等层面提及频次低,旅游体验层次不深入;3游客对环青海湖地区旅游感知形象以积极情感为主,消极情感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16.
青海湖湖岸形态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青海湖在1975年~2000年的25年间,湖岸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西岸和北岸陆地相对推进距离分别达到1 566.3m和3 266.9m,年平均推进距离分别为62.6m和130.6m;湖区东岸沙体形似"鸟嘴"侵蚀东岸湖水,近100 km2的水体被分离,只有很窄的河道连通湖区,且"鸟嘴"有继续延伸趋势.造成湖岸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暖干化、湖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青海湖环湖地区气候暖干化导致的青海湖水位下降和土地沙漠化是造成湖岸变化的的直接成因;人类活动引起的草场退化则进一步加速了湖岸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云瑞 《青海科技》2012,(4):16-18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一颗珍贵的高原明珠,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青海湖的旅游开发不得不提。2008年以前,青海湖的旅游、开发归海南州、海北州和环湖3县,共和、海晏、刚察管理。2008年后,青海省政府成立了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同时成立了隶属于管理局的青海  相似文献   

18.
李皓 《青海科技》2016,(4):28-30
正洄游,这是祖先的生命基因留给湟鱼的生存智慧。多少年前,青海湖还是一个与黄河相通的湖泊,湟鱼也仅仅是一个生活在这一水域的,与黄河鲤鱼极其相近的生命物种。后来轰轰烈烈的造山运动改变了青海湖的命运。高高隆起的日月山挡住了青海湖流入黄河的水道,此后,青海湖便失去了奔向大海的可能,由外流湖变成了内陆湖。  相似文献   

19.
《青海科技》2014,(2):10-11
<正>青海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完成的"青海湖裸鲤淡水全人工养殖"产业化技术示范项目进行了成果评价,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项目通过青海湖裸鲤人工繁殖,在沿黄水库和农用水库涝池分别开展了青海湖裸鲤网箱养殖和增养殖,形成了相关的配套健康养殖、疾病防治和饲养管理技术,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也是我省首次实现了青海湖裸鲤的全人工淡水养殖示范,对高原土著鱼的资源保护和恢复以及为今后开展规模化高原冷水性土著鱼类养殖积累了技术储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广闻博见     
青海湖面萎缩 青海湖正变得越来越"瘦",近25年来,水位以每年8厘米至10厘米的速度下降,青海湖湖面已萎缩近150平方千米。由于湖面萎缩,湖水下降,青海湖岸边裸露的湖床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