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审美抽象     
本文不同意把审美思维等同于具象思维的观点。认为如果在审美活动中排除了抽象思维,这不仅违背人类思维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从根本上否定了审美的教化意义及文化意义,同时也不合符审美活动尤其是艺术审美活动的实际。但审美抽象不是桑科学抽象那样从感性材料中抽取共同属性,而是从自然感性中提炼和创造具有情感生命和理性意蕴的特殊意象。审美抽象和移情体验相辅相成,不存在移情体验的审美抽象谓之空,不能升华到审美抽象的移情体验谓之盲。审美抽象旨在实现对与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背景及社会规范意象的凝定、体验、理解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移情说是19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中影响很大的一种学说,它在今天我们考察审美现象和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审美中的移情现象的内涵、特征、产生条件及与之相对应的抽象等进行理论界定,将有助于阐释移情在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位置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船山审美移情观是基于“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哲理,而西方移情论却是构造在人与自然冲突中的一种诗意理想。由于移情表现在哲学基础上的差异导致了各自审美表现上的诸多差异。但殊途同归的是,不同的移情表现却认同了审美表现的共同目标,即“物我同一”、“情景互生”,主体生命情调与客观世界相互交融在一个对象生命化、主体对象化的美学境界之中。本文着重探讨了船山移情发生的心理过程及表现层次等理论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船山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4.
物化论     
"物化"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心理学一个重要而又独具特色的审美心理范畴.中国有着丰富的"物化"范畴论."物化"也就是"移情".就是"自然的人化".中国美学的"物化"论植根于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论.  相似文献   

5.
辩证思维方法是和谐美学的立足之本 ,它包括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和历史与逻辑统一两大原则。没有实证研究作为基础与前提 ,辩证思维的原则难以实现。和谐美学在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美学和传统美学几方面 ,均是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典型。它充分展示了哲学美学的抽象思辨能力 ,但观念研究又是其最大的学术局限。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老庄哲学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庄哲学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人探究美的本质问题上的致思方向;二是老庄哲学方法论对意境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三是老庄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旨趣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7.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势;"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8.
"移情(empathy)"是德国美学家费舍尔提出的美学心理机制。移情论是对审美思维运作规律的心理学阐释。广告翻译过程包含译者对原文,受众对目标语的审美。译者的情感投入和对作者和原广告的移情是高质量译文的保障。此外,受众依靠译文来获取信息和理解,因而受众对译文的移情对广告目的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在广告翻译中,译者要充分利用移情效应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目的,在译文中"再现"原广告的意境美,音韵美,创新美,形式美。人文关怀,使译文符合受众的精神需求;同时,译者要利用文化移情和互文手法实现原广告审美价值的"再现"。  相似文献   

9.
宋明理学美学断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明理学美学同儒家美学、道家美学、释家美学一样,都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明理学是集儒、道、释三家文化哲学之大成的文化哲学,它同儒家、道家、释家一样,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一种特定时代的产物,其社会思潮、理论形态和思维模式,都有极鲜明的特点,其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文艺现象与审美现象的探讨与解释,必然包含着某种审美观点与审美思想.一些理学家对文学艺术采取了排斥、否定的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理学美学的某些内容.  相似文献   

10.
维柯在美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贡献.从维柯<新科学>中可以提取三个方面的重要的美学思想第一,人类的美感产生于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美的观念是从事物的实用性、功利性价值观念转化而来;第二,诗性的想象的类概念是美的分类基础,美的生发方式和分类方式是通过联想推衍出来的;第三,审美移情是诗性思维的必然结果.上述三个方面的深刻见解在近代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审美知觉理论是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理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审美知觉包含呈现、再现和想象、思考三个阶段,它们是和审美对象的感性、再现对象和表现的世界相吻合。审美对象的显现首先是呈现于欣赏者的肉体,而想象则使审美对象的再现对象呈现出来,审美知觉中的思考是“依附性思考”,也是一种情感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为对治当前德育功利化所造成的“功利主义症候群”,加强德育的实效性与主动性,学界提出审美化德育模式,尝试通过美育的非功利、情感化和超越性特质以弥补现代性背景下规范伦理学占主流可能导致的道德虚伪与道德悖论。但由于没能为现代社会所必须的道德责任在主体内指定“价值之根”,导致审美化德育模式陷入困境。现代美育家丰子恺汲取席勒审美思想中的“童心”观,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童心说”进行人道主义改造,从而建立起以“童心”为本体和动力的人性扩充与守护机制,为德育审美化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根基。  相似文献   

13.
直觉在艺术创作或鉴赏过程中,对于艺术形象和鉴赏对象具有一种先于推理或独立于概念思维的能力或力量。由于柏拉图、笛卡尔等的理性主义哲学对理性的强调,使得直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贬抑为非理性而淡出学界的视野。与柏拉图、笛卡尔等截然相反的是,鲍姆嘉通、康德及克罗齐、柏格森、胡塞尔、朱光潜、刘海粟、木心等却都已洞察了直觉的力量,并使得审美直觉不再遮蔽。审美直觉联结着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象,是将"物"化为"美"的中介。审美直觉起源于人的感性和人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是艺术家认识事物和反映世界的最直接的方式。同时,审美直觉又与理性、知识等密不可分,且其首先关涉的还是艺术形象。在浩如烟海的人类艺术宝库中,杰出的作品一定具有成功的艺术形象,成功的艺术形象则一定具有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14.
对美学来说,哲学本体论问题即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美学本体论问题即美学所涉及的内容及其深度的问题。美学的本体论和哲学的本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学本体论和哲学本体论的本质一致性在于,它们运思的指向都是人的存在(人的美感性存在就包含或者说蕴含在人的存在之中);其根本不同则可从历史现实、理论逻辑两个角度看出。实践美学、生命美学和存在论美学的问题首先关涉到其哲学基础即哲学本体论问题,而美学的实践、美学的生命和美学的存在,则直接关涉到美学本体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审美精神主要由诗意思维、神话意识和寓言方法等要素构成.庄子是一个诗性主体,他以诗意思维创造感性的审美意象和神话意象.以“道”的神话为基石,联袂形成“自然与自由的神话”和“平等民主的神话”,确立“敬畏生命的神话”和塑造“真人神话”,建构“至德之世的神话”和超越生死的逻辑的“至乐神话”、“唯美主义神话”、“历史主义的神话”等审美结构.《庄子》的神话包含着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它使哲理和美感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和神话意识密切关联,庄子以寓言方法蕴含空灵的哲学智慧,赋予寓言以想象力和美感,以故事和情境达到思之启迪和美之生成.  相似文献   

16.
毕飞宇是“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以悲悯之心和形而上的凝思获得诸多学者的认同和称赞。“形而上主义者”毕飞宇创作中“死亡练习”系列小说达31篇.超过其文字总量的四成。其小说中的死亡书写涵盖类型比较全面,与其创作三阶段“相伴而行”,具有现实意义、审美意义和哲学意义,传达出作者的社会责任、艺术追求和哲学思考。追究原因.涉及作者所处的文学环境、时代背景等外部因素,以及亲身经历、审美趣味等内部因素。毕小说中的死亡书写是中国文学直面死亡的范例之一,演绎出“感受疼痛——体验尊严——追逐阳光”之死亡、事业与人生三部曲,充满疼痛又满怀希望,给读者带来真的启迪、善的滋养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正是努力通过自身对中国古典诗论的理解,不仅将克罗齐的“直觉”从一种思辨式的哲学思考引申成为心理学上的关感体验,更是同时化用布洛的“距离说”和立普斯等人的“内模仿论”“移情说”,从美的凝神静观与自由“出入”出发,建构了“中国化”的现代美学。克罗齐的“直觉”被朱光潜改造成为凝神静观的艺术审美经验,布洛的“距离说”又构成了理论弥补的关键因子。从审美直觉到审美距离,构成了朱光潜审美经验论的逻辑框架与核心特质,其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化用也给当代的异质性比较诗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的艺术欣赏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在艺术欣赏中能够充分地利用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之中的"前见",达到"视界融合",构成"召唤结构",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艺术欣赏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发表于1804年的《论对世界的审美展示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赫尔巴特第一篇系统探讨教育的论文。他主要受康德的影响和激发,试图在此文中借助审美提出一种教育影响理论,以解决康德"如何通过强制来培养自由"的教育难题:教育者只有借助对世界的审美展示,才能通过无强制的强制去培养人的自由。赫尔巴特把这一思想在其两年后的《普通教育学》中加以系统化和深化。从《论对世界的审美展示是教育的主要任务》到《普通教育学》不仅显示了赫尔巴特教育学思想产生的"秘密"及其发展趋向,同时也体现了赫尔巴特从德国当时强调审美救赎的浪漫传统向西方"知识即道德"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审美范畴是特定美学体系的组织细胞。“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重要的范畴之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然而,在当下消费型的审美文化中,“仿像”却对它进行着不断的消解。在“意象”与“仿像”的比较中来谈两种不同的审美活动给审美主体所带来的境遇上的转变,并从中思考传统与当下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