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晓东 《新闻传播》2010,(6):103-103,105
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与所指结合的行为即意指。传播过程若缺乏共同的意义空间,便会出现传播障碍。民间戏曲在跨区域流传中以符号变异的形式解决传播过程中发生的传播障碍。  相似文献   

2.
陈红梅 《青年记者》2016,(11):24-25
《花千骨》“神话”的能指与所指 能指和所指是索绪尔在谈论语言符号的性质时提出来的一对概念.后来巴尔特在《当代神话》中对索绪尔的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延伸.能指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所涉及对象所形成的心理概念.①能指和所指都是人创造的,而所指所内涵的意义,则跟能指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郭权 《青年记者》2006,(14):95-96
网络时代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网络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使得受众对新闻文本的组合与解读具有相对自由的空间。德里达的延异理论德里达的名声是与解构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解构主义所否定的主要对象是占据西方思想主流的形而上学传统。按照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解,符号是显示意义的工具(媒介),而在所谓意指过程中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天衣无缝,结合得毫无差异——正如索绪尔用一纸两面所形容的那种和谐关系。而依据解构主义的看法,意义却是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因为能指总是流动不居,漂浮不定,在意指过程中能指与其说指向一个…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传播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而信息要想从传播者流动至受众处,必须借助指代信息的中介,即符号。美国的社会学家伦德贝格认为“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符号的中介而传达意义”。1894年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最早提出符号学概念,他期望建立一种符号  相似文献   

5.
<正>Dior真我香水广告从明星、听觉、视觉等多个角度利用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统一来建构意义,塑造Dior真我香水的独特形象,表达这款香水想要传达的"真我、独立、自信"的涵义。符号学原理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則德則索绪尔第一次把对符号的研究当作一门新学科提出。他认为符号包括两个构成性元素:Signifier(能指)与Signified(所指),"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  相似文献   

6.
从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演变解析符号的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在最初是任意性的,经过人类长期的集体训练、学习传授而约定俗成为理据性.从任意性到理据性,就是符号贴上历史标签、文化标签的过程,也即符号的社会化过程.能指与所指关系演变所体现出的社会性既有不断变化的一面,也有稳定的一面.如果将两个能指相互置换,那么势必带来所指的改变,使原来的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文化意义发生改变,因为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原本就是一种人为的、社会的、被赋予的、教育的、当然也是意识形态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隋岩 《当代传播》2012,(5):13-14,23
强符号是进行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强烈表现当代主流、有着持久的传播力、能指形式独特、社会利用率高、所指意义具有唯一性、不变性,是强符号的基本特征.在符号化的国际传播中,要善于从重大、热点事件中提炼有说服力的强符号;从典型人物中提炼代表中国人文明向上精神的强符号;从商品符号、企业符号中提炼象征中国社会诚信可靠的强符号;善于...  相似文献   

8.
万琰 《青年记者》2017,(23):14-15
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首先将符号学理论应用于广告分析,指出符号意义本质上是由特权阶级人为建构的,并将渗透了意识形态的符号文本称为“神话”.①他将索绪尔的“能指加所指等于符号”视为符号表意的第一系统,并指出第一系统中的符号在进入第二系统后则变为一个纯粹的能指,与之对应地产生一个新的所指.巴尔特把它称为“内蕴意义”,也叫“隐喻”,而广告符号则正是通过“隐喻”进行意识形态价值的运作.  相似文献   

9.
李晓婷  杨击 《新闻大学》2006,(2):110-115
歌曲《南泥湾》从1943年诞生到1980年代初期,一直是一个能指充实所指明确的文化符号,在解放前后的各个时期都获得了时代的“共名”地位;崔健以及后崔健时代的翻唱版《南泥湾》则是完全不同的文化符号,它们的精神指归和气质发生变化,其能指不再结实,所指不再所向披靡,在新时代中处于“共名”和“无名”的转换和不确定之中。作为文化符号的《南泥湾》,任何一个能指要件的置换都会使它的所指偏离原有的轨道,甚至颠覆原有的所指,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南泥湾》的能指要件在不同时代以不同方式被置换,发露出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消息。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动画角色的符号传达进行研究,力图挖掘动画角色的表现潜力,以符号学的研究视角拓宽动画角色的审美研究。本文以符号学中的能指与所指的互动关系模式作为理论的构架,将动画角色进行符号上的能指与所指划分,并综合消费社会理论,构建动画角色符号认知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广告跨文化传播效果,从所指角度来看,包括价值认同与价值冲突;从能指角度来看,包括不理解、理解以及误解.因此,成功的广告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是,在受传者正常解读能指、理解广告所指,并避免文化误解的前提下,广告所指得到爱传者认同.  相似文献   

12.
任雪菲 《青年记者》2009,(22):59-59
索绪尔认为,每一个符号均由两个明显的部分构成:“能指”和“所指”。虽然仅从理论上说,这两个部分是可区分的,而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它们却是不可区分的。并且,索绪尔和皮尔斯都看出一点,有些符号根本没有它们所指的“真实”客体:抽象词语(如真理、自由)或想像之物(如美人鱼、独角兽)。  相似文献   

13.
一本书的装帧设计就是它的符号。近三十年以来书籍装帧艺术的理念已从封面设计演进为整体设计,由此,这个作为传播基元的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发生了转移,在能指的表达层面上达到了一种设计语汇的极大丰富,在所指的内容层面上则更大程度地负载了现代社会传播对书籍装帧艺术所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书籍的外层传播形式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符号建构。  相似文献   

14.
张育仁 《新闻界》2005,(5):83-84
电视新闻写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必须了解其写作的基本特点。一般来说,对电视新闻写作基本特点的了解,又必须首先从了解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开始入手.索绪尔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致认为,没有符号的帮助,我们就不能用明确的、固定的方式把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区别开来.任意的一个概念就像一团迷雾,这儿什么事情也不能用固定的方式来区分;这儿不存在预先确定的思想,在符号出现前什么也不能形成”因此,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即:能指+所指=符号.那么,什么是能指呢?他说,就是指称一个实在的客体,在电视节目中,就是指声音、图像和文字等;什么是所指呢?他说,就是指称这一实在的客体所含纳的理念、意念或者概念。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作为现代传媒的电视也不例外。电视通过语言来传播各种信息,进行化沟通。因此,电视艺术也是一门语言艺术。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观点来看,语言具有索绪尔符号结构的“能指”和“所指”  相似文献   

16.
“同构”是符号学的关键概念之一,是符号传播意义的终极机制,罗兰·巴特曾多次提到“同构”,遗憾的是他对此的阐释却模糊含混.“同构”一词在文学及艺术领域中大多取“异质同构”或“共同构成”之意,而在符号传播意义的视阈下,则是指某些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意指关系的唯一性、固定不变的特性,即某些符号的社会意义不可随意变更,是唯一性的,是被意识形态强制赋予的.但公众却并不留意这个意义是如何产生的,而是直接认同了这个意义,并将之视为“自然而然”的社会法则.“同构”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也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  相似文献   

17.
黄雅堃 《中国出版》2012,(12):57-60
受众对新闻的基本诉求就是事实过程的真实再现,对电视新闻而言,过程真实体现为事件时空的真实。电视新闻在索绪尔语言原理所指、能指[1]的对应中成型、成义、达意,完成事实过程的真实构成。文字、图像、音响、结构等符号元素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事实物化的基础媒介,新闻事实是具有能指、所指结构特征的符号事实,符号对应的真实程度,直接制约着新闻作品事实的真实程度。  相似文献   

18.
何斌 《新闻记者》2008,(9):9-13
刘翔伤退北京奥运,鸟巢一声叹.愕然、震惊、伤感…… 中国社会因此产生的巨大反应.说明刘翔决不仅仅是-名体育明星,自雅典奥运会以来,刘翔已经成为-个符号,承载了太多诸如国家荣誉、中国未来的意识形态内容."所谓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迅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①,大众媒介通过自身的传播在符号意义的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刘翔作为-个符号包含的意义和大众媒介的报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如今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能指",不仅传递着各民族异彩纷呈的文化"所指",而且使这些文化在不同的地域被接收和解释后得到了更有效的交流和传播。本论文选择由李小龙主创的功夫电影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其中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传达出的民族想象。  相似文献   

20.
方海涛 《新闻界》2013,(5):54-57
网络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价值嬗变,主要表现为信息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关系日益突破传统媒体语境下的和谐共处局面,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呈现为拉康式的关系:一是夸大能指的指代范围,弱化所指的指代意义;二是极大的发挥能指独立性和对所指的覆盖性,能指主动地去殖民所指、指代所指;三是所指日益从与能指的匹配中隐退,致使网民对意义的探询只能在能指和所指之间周游,最终导致网络世界出现"能指膨胀、所指丧失"的泛信息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