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质教育要求注重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互动、充分发展。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允许学生“插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自控性差,稍微知道一点就会喊出来,教师要打破陈规,营造一种“民主”和“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从而敢于站起来“插嘴”。班上有一名学生,开朗大方,做事认真,思维活跃,成绩优异。她经常在老师讲解时或同学回答时,情不自禁地“插嘴”。几乎每次说的都让我很意外,我为她澎湃的思维、精彩的说法而高兴。面对她的“插嘴”,说实在,我曾经为此而生气、不…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是教学研究的核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因此,我们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一、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目前的课堂教学,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学生岂敢质疑问难,这样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想改变目前现状,就必须重新定位自我角色,以平等、乐观、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创造十分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环境,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  相似文献   

3.
李佩寅 《辅导员》2014,(4):73-73
“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正如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不正是源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个问题吗。让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多争取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地提升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邬泽富 《云南教育》2001,(19):18-19
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问题就是创新之源,正如发明家保乐·麦克克里德所说:“惟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在整合资料,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诱发创新意识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而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怀疑,而传统的…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提高其创新素质的关键。要使学生具有这种能力教师就要创设氛围,激发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培养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想提问题;建立民主课堂,让学生敢提问题;尽可能多地创造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使学生逐步掌握怎么提问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学贵有疑",有疑问产生是进行思考的标志,是创新的前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捕捉"提问的契机",培养学生不但敢提问、会提问,而且爱提问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李小瑜  郭华 《宁夏教育》2006,(10):46-46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现象较普遍,提出的问题也少有价值;而教师也不太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为此,我们应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入手,采取如下做法。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从没有疑问到产生疑问,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为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走“三步曲”,即敢…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早在30年代就言简意赅的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可能。在社会急需创新人才的今天,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少有学生提问,究其原因不外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创新始于问题,学生不会提问何谈求异,不会求异何谈创新。“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教师只有培养学生“想问”、“能问”、“会问”、“乐问”的本领,才能使之走进创新之门。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课堂都是由教师主宰的,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教师讲到哪里就听到哪里,不可越雷池半步。若偶有学生不举手就接在教师讲话之后插话(提问或释疑),就会被定为乱“插嘴”,有违课堂纪律,轻则挨批,重则受罚。笔者认为这种一概而论地斥“插嘴”为异端的做法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11.
思维始于问题,创造力寓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鼓励提问,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要强化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提  相似文献   

12.
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有创新型教师;要培养创新型教师,首当其冲的是教学创新,尤其是课堂教学创新。而要实现课堂教学创新,虽涉及教学设计等诸多因素。但“提问”是突破口。尤其对当前“老、少、边、贫”,信息闭塞的山村中小学来说,要创新课堂教学。不解决“提问”这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创新就会流于形式,甚至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得牢靠,后续的数学发展才能稳健。提问能力也是如此,若想一步步地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就必须从小学课堂抓起。根据小学数学课堂的实际调查情况,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以及背后的成因。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策略,寻求培养课堂提问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够进一步地提升小学课堂提问的能力,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想提问、敢提问、会提问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教师讲到哪里就听到哪里,不可越雷池半步。后来“放宽政策”,学生随教师所问,举手获准后可以发言。若偶有学生不举手就接在教师讲话之后插话(提问或释疑),就会被定为乱“插嘴”,有违课堂纪律。轻则挨批,重则受罚。笔者认为这种一概而论地斥“插嘴”为异端的做法是欠妥的。记得我讲《囚歌》这首诗,讲到“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这一句时,我话没说完,晶晶同学就插嘴说:“什么是活棺材?”我先一愣,这正是我接下去要问的问题,他既然提出来了,我便接过来问:“这正…  相似文献   

15.
在诸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任何学习和研究都是以问题的探究开始的,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也就有创新的可能。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学生敢问、善问、勤问。  相似文献   

16.
学会自主探索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最大程度地将以往的由教师提问转变为由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这就要在创设一个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问、乐问的基础上.逐步达到会问、善问。  相似文献   

17.
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所应有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虑及想要探索的心理状态。正是这种内心的渴求驱使着学生积极的思维,不断地酝酿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断提出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问”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考虑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因此,在英语课教学中,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敢问、善问、会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目的.思考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难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激发、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创新的纽带.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孕育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教师需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对课堂内外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予以表扬  相似文献   

19.
从本质上讲,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教育。学会思考的核心则在于能否有独到的发现,能否提出独特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创新始于问题。敢于提问不仅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发展学生思维和批判能力不可或缺的途径。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会导致新的发现与突破。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使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问题解决——新的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曾经,我挺恼恨在课堂上“插嘴”的学生,因为,有时你正讲得兴起,学生一插嘴就会打乱思路。可往往当我严令禁止学生插嘴后,课堂又会陷入死气沉沉的困境。于是。我慢慢地明白了,学生在课堂上插嘴是一种主体意识的体现,它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尽管这种现象有时会扰乱课堂。但禁止不是好的解决办法。如果我们老师能够给予其合理、宽容的对待,并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就能巧妙地使之成为一个教学契机,让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