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正兴 《云南教育》2003,(10):31-32
贵刊2002年第31期登载的《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一文述:教学《司马光》时,有老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以“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救小伙伴”为题组织学生讨论。对此,引起听课老师的议论,有人提出,用这类问题引发的学生思维是否为创造性思维。有人提出,讨论这类问题是否是语文课的分内事。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笔者有三点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至今已一年多,为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付诸教学实践,各地…  相似文献   

2.
罗有岩 《云南教育》2003,(31):35-36
贵刊2002年第31期登载了《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一文,后又相继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文章。笔者认为,此次讨论已经超越其案例本身的思考意义,引发人们纵深地从“发展人”的角度去审度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这种讨论有利于引导语文课堂教学逐渐走向成熟。这也许就是编者颇具匠心的初衷吧。语文课中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想。一、创设对话的教学环境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救人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教学情境,关键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相似文献   

3.
邓建明 《云南教育》2003,(16):36-37
读了贵刊2002年第31期刊登的《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及最近两期刊发的相关讨论文章后,心里感到很宽慰。因为,从这些文章中,我们看到了教育媒体的务实作风与敏锐目光,也看到了广大语文工作者对语文教学实质性问题的潜心研究。对于语文课能否讨论“救人方法”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讨论有用、有术,但也有限,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而在于要将这种“讨论”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本刊2002年第31期(11月上旬版)发表了臧向飞的《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后,许多教师就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这一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本刊将陆续选登其中的几篇,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5.
《云南教育》杂志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在“教学参考”栏目以“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为题展开了一场讨论。参加讨论的同志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写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文章,我读了很受启发。这场讨论的切入点是一个具体问题,即教《司马光》这篇课文在课堂上讨论“救人方法”之类  相似文献   

6.
本刊2002年第11期发表的《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一文(作者:建瓯一中张宇田老师),已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年第5期“百家争鸣”专栏全文转载。我们曾“热切期望能有更多的同行和专家参与进一步的研究讨论”。现在,收到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朱丹老师惠寄的文章并刊登于后。真理不怕论辩,深入的讨论研究,无疑会帮助我们对一些重要问题逐步达成共识,从而有利于语文课改。欢迎各方同行和专家继续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7.
时至今日,要是还有人对在语文课堂上谈论爱情持否定态度,或者还要对爱情问题讳莫如深,那与其说是保守落后,还不如说是冥顽不化。显然,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语文课上该不该讲爱情的问题,而是如何讲的问题。读了陆凌老师的《“爱情”从课堂上轻轻走过》、张先美老师的《漂漂亮亮谈爱情》、李芳老师的《何不“拐开”片刻》,有些感想想和大家交流。我觉得,几位老师的探索态度都值得充分肯定。尽管我们说现在不应该讨论语文课该不该讲爱情的问题,但那只是就我们所处的时代精神而言,或者说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演。实际上,语文课堂上该讲爱情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读了《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6期《班子应该有“异己”》(以下简称“《该》”文)及2003年第7期《班子该不该有“异己”?》(以下简称“《班》”文)后,笔者认为,两文都给人以启示,但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到底何为“异己”? 《现代汉语词典》把“异己”解释为“同一集体中在立场、政见或重大问题上常跟自己有严重分歧甚至是敌对的人”。笔者认为,这个解释应隐含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9.
吴辛君 《宁夏教育》2004,(7):116-117
笔者曾在《“举手”小议》(见《宁夏教育)2003年第1-2期合刊)中,就学生发言“举手好、还是不举手好”的问题做过初步的探讨。近日读了刘瑞清老师《有了答案你就喊》(见《宁夏教育)2004年第3期)一文后,我认为该文中提倡的不举手就抢答的做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读了《山东教育》2001年第10期李明芳老师的《小学语文课“做秀”面面观》后,深有同感。除了李老师提到的小学语文公开课有七种顽症之外,我也想补续几点:一、假大空不知怎么了,每次听完一节公开课后,就有负罪之感,总觉着自己是在误人子弟,因为自己的学生总是那么“笨”,那么不会回答问题,看人家公开课上的那些学生,回答问题不但是“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而且个个问题都说到了点上。甚至有的连在座老师都感觉难的问题,公开课上的学生也能珠玑落玉盘。平时两节课难以完成的任务,而公开课上一节课能顺利完成,且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1.
许和平 《教师》2013,(35):112-112
《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2年第2期上。刊发了江苏省盐城市陈志霞老师《谈谈语文课上写作背景的呈现时机》一文。该文谈到“当学生思维出现疑问时”应及时呈现写作背景,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刘水利老师执教《变色龙》的片段为例来探讨此问题。  相似文献   

12.
贵刊2003年第6期、第11期上先后刊登了两篇关于地球磁场的讨论文章,前一篇是李功爱老师的《地磁北极、南极与地理北极、南极相反吗?》(下文简称为“文1”),后一篇是李中奎老师的《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的关系》(下文简称为“文2”).读了两位老师的文章,才知道关于地球磁场的磁极还存在那么多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阅读了陈杰老师的《谈谈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一文(见《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6期),又看了一遍李翰老师的《高考历史教学复习的想法与做法》(见《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2期),明白了分歧的焦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国共内战。李翰是“80后”,陈杰是“60后”,在这样的问题上有观念上的不同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4.
谢老师在一次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活动中,师生一道对“艳羡”一词作了大量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见《学语》2003年第7期),最后的结论是:“艳羡”即“羡慕”。说这两个语素组合的词是重叠关系,即  相似文献   

15.
读了李式旺老师《对课改的有关思考》一文(《小学教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期第14面),笔者想就文中的“过程展示”问题再谈谈自己的看法。 确实,《语文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示,很多语文教师都在尝试、摸索,昔日沉闷的课堂亦显得热闹而有趣,学生提问、思考、讨论、交流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6.
语文很重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第三、第四两期连续刊登了有关语文教学讨论的文章(第三期《语文教学六问》,第四期《无奈的语文课》),各界反响强烈,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纷纷来信来稿参与讨论。我们希望。“热门话题”这一新设栏目,首先在“语文教学讨论”这一话题上热起来。  相似文献   

17.
近日在《数学教学》2003年第4期看到一篇文章《一堂未曾预料到的对数课》[1],作者桂老师讲述了一堂自己“未曾预料到”的对数课,课前,桂老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材料《对数和指数发展简史》,课上,由学生向桂老师提出一系列有关对数和指数认识的问题,桂老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刊登了虞哗如老师的《(赤壁赋)教学实录》,虞老师以其对文本的独特解读为教学主线,引领着学生在江风水月宇宙人生中遨游,品读情理美,感悟江月情,课堂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悟道……可以说。是一堂轻灵而厚重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在2003年第7期第60页刊登了湖北李红莲老师的一篇课后记。她讲在上公开课引导学生鉴赏杜甫《登高》一诗时,有个学生忽然问:“为什么没写成‘不尽长江滚滚去’?”后来另有一位学生认为是为了押韵。  相似文献   

20.
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某老师执教《中国石拱桥》,在讲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一段时,执教者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然而依据八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思考能力,这样的问题无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