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有岩 《云南教育》2003,(31):35-36
贵刊2002年第31期登载了《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一文,后又相继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文章。笔者认为,此次讨论已经超越其案例本身的思考意义,引发人们纵深地从“发展人”的角度去审度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这种讨论有利于引导语文课堂教学逐渐走向成熟。这也许就是编者颇具匠心的初衷吧。语文课中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想。一、创设对话的教学环境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救人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教学情境,关键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相似文献   

2.
戴正兴 《云南教育》2003,(10):31-32
贵刊2002年第31期登载的《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一文述:教学《司马光》时,有老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以“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救小伙伴”为题组织学生讨论。对此,引起听课老师的议论,有人提出,用这类问题引发的学生思维是否为创造性思维。有人提出,讨论这类问题是否是语文课的分内事。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笔者有三点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至今已一年多,为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付诸教学实践,各地…  相似文献   

3.
《云南教育》杂志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在“教学参考”栏目以“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为题展开了一场讨论。参加讨论的同志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写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文章,我读了很受启发。这场讨论的切入点是一个具体问题,即教《司马光》这篇课文在课堂上讨论“救人方法”之类  相似文献   

4.
贵刊2002年第31期发表了臧向飞先生的《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后,又陆续刊登了几篇相关的文章,如2003年第7期丘雪飚的《老麻雀,你真偏心……》,2003年第10期戴正兴的《读〈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的思考》。这类问题引起大家的关注是自然的。因为,像教学《司马光》一文时,老师通过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以“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救小伙伴”为题组织学生讨论的做法正被越来越多的老师采用。究其缘由,恐怕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当一个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后,必然有许多的个性体验,有对话的冲动。这时老师组织他…  相似文献   

5.
本刊2002年第31期(11月上旬版)发表了臧向飞的《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后,许多教师就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这一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本刊将陆续选登其中的几篇,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6.
我们经常看到有那么多“语文课”不像语文课,甚至不是语文课,也不断听到对“回归语文”、“要有语文味”的呼唤——语文似乎一直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的话: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打破学科本位,而向生活拓展;但是另一方面,语文是一门课程,课程应该有自己的“本体”和“专责”,因此语文教学不应无限泛化。我们应该既反对没有生活的语文课,也反对没有语文的语文课。于是问题又集中到了“语文教学的语文性”这个问题上。应该说,目前我们并没有足够的学术积累让我们完全回答好这个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能帮助我们看到目前语文教学的许多困境和弊端。本期“热点”刊发的这两篇文章,通过对“语文课程内容”、“语用”等的讨论,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我们从他们的文章中,能受到一些什么样的启发呢?欢迎大家参与热点栏目的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网络究竟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8.
怎样改革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改变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的倾向,这是关系到提高整个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现在不少地方的语文课,受某些固定程式的束缚,教师上得乏味,学生听得生厌,提不起学习兴趣,收效也不大。这样的教学方法,实在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本期以“语文课要打破程式,改革教法”为题,发表了谭雪莲等同志的文章,目的在于引起广大语文工作者的重视,把这个问题的讨论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9.
往事的启示     
怎样改革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改变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的倾向,这是关系到提高整个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现在不少地方的语文课,受某些固定程式的束缚,教师上得乏味,学生听得生厌,提不起学习兴趣,收效也不大。这样的教学方法,实在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本期以“语文课要打破程式,改革教法”为题,发表了谭雪莲等同志的文章,目的在于引起广大语文工作者的重视,把这个问题的讨论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0.
怎样改革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改变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的倾向,这是关系到提高整个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现在不少地方的语文课,受某些固定程式的束缚,教师上得乏味,学生听得生厌,提不起学习兴趣,收效也不大。这样的教学方法,实在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本期以“语文课要打破程式,改革教法”为题,发表了谭雪莲等同志的文章,目的在于引起广大语文工作者的重视,把这个问题的讨论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1.
怎样改革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改变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的倾向,这是关系到提高整个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现在不少地方的语文课,受某些固定程式的束缚,教师上得乏味,学生听得生厌,提不起学习兴趣,收效也不大。这样的教学方法,实在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本期以“语文课要打破程式,改革教法”为题,发表了谭雪莲等同志的文章,目的在于引起广大语文工作者的重视,把这个问题的讨论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2.
怎样改革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改变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的倾向,这是关系到提高整个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现在不少地方的语文课,受某些固定程式的束缚,教师上得乏味,学生听得生厌,提不起学习兴趣,收效也不大。这样的教学方法,实在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本期以“语文课要打破程式,改革教法”为题,发表了谭雪莲等同志的文章,目的在于引起广大语文工作者的重视,把这个问题的讨论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堂好课呢?王荣生、任玲和马豫星三位老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意见。我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观点,就是: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就是好课。我觉得这个回答是有针对性的。现在很多语文课上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黄耀红语)、“离语文太远”、“没有语文味”、“把语文过滤掉了”,这种现象似乎有铺展漫延之势。这三位老师的文章是不是对大家有所提醒呢?欢迎大家参与《热点》栏目的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话题作文,将中学写作教育带向何方?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堂好课呢?王荣生、任玲和马豫星三位老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意见。我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观点,就是: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就是好课。我觉得这个回答是有针对性的。现在很多语文课上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黄耀红语)、“离语文太远”、“没有语文味”、“把语文过滤掉了”,这种现象似乎有铺展漫延之势。这三位老师的文章是不是对大家有所提醒呢?欢迎大家参与《热点》栏目的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话题作文,将中学写作教育带向何方?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堂好课呢?王荣生、任玲和马豫星三位老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意见。我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观点,就是: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就是好课。我觉得这个回答是有针对性的。现在很多语文课上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黄耀红语)、“离语文太远”、“没有语文味”、“把语文过滤掉了”,这种现象似乎有铺展漫延之势。这三位老师的文章是不是对大家有所提醒呢?欢迎大家参与《热点》栏目的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话题作文,将中学写作教育带向何方?  相似文献   

16.
胡立根老师的文章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为什么要有语文教师”的问题。这个问题与“为什么要有语文课”一起,构成所谓“语文科立科合法性辩护”。“为什么要有语文教师”“为什么要有语文课”的问题,应该分两个层次来看:一是语文科本身的特殊性,二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本身做得怎么样。语文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它很容易做“无用功”,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语文教师,也没有做好,做的事大都属于“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不该教的教了无数,该教的又没有教”这一类情形。  相似文献   

17.
当下语文知识教学,可谓欲教还休,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该不该教的问题,二是怎么教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很多时候所教的语文课是不专业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语文知识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一、新教改对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将完整的课文肢解了;有人说传统的语文课是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或是问题满天飞的“满堂问”,或是放羊式的“满堂讨论”。不介绍背景,不分析内容,不传授基础知识,语文到底该教什么?讲不行,问不行,讨论不行,语文到底该怎么教?很多语文教师很茫然,不知所从。很多语文教育专家、教师都提出过自己对语文课的看法,但时至今日也没有哪一位教师推出一堂各方都认同的示范课。有人说语文课就是“导学课”,关键是把握好各种方式、方法的“度”。但这个“度”的标准是什么?应怎样把握?…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科是极具生命力的学科,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因此语文课堂也应该是极具活力的,应该经常有思维火花的进发。但现实却是,学生经常抱怨语文课堂沉闷枯燥乏味,语文课“照本宣科”很无聊。“研学后教”的教育改革开展以来,课堂有了学案或者导学稿,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但我们所看到的依然还是课本加练习,形式是变了,但内容没变,学生在语文课  相似文献   

20.
活在语文课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君、庞荣飞两位老师的文章值得一读。 世人呼吁语文教学改革久矣。读王君老师的文章,让人从当下应试语文教学的沉重中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活在语文课”中的“青春语文”在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