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隐性的饥饿     
据说,爱书人最不喜欢别人提起的问题是:买这么多书,你都读过吗?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质问,当时的回答是:许多时候买书,不是为了一定要读,而是为了想读的时候它就在那儿。另一位老师当场附议说,买许多书,即使不读,就是抚摩一会儿,感受一下内容之外的其他东西,也是好的。  相似文献   

2.
课外书风波     
“又在看闲书!作业做完了吗?老师给你的那本书你怎么就不读呢?”
  “谁说我不读了?我不是读完了吗?再说闲书怎么啦?你不也是每天都看闲书吗?”  相似文献   

3.
贾老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同学们读过寓言作品吗?学生:我读过《伊索寓言》。贾老师:那是古希腊的作品。学生:我读过《克雷洛夫寓言》。贾老师:很好!那是俄国的作品。别光说外国的啊,寓言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通过寓言阐明道理。时至今日,我国的文学作品中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呢。谁能从小学课本里举几个中国古代寓言作品的例子说说?  相似文献   

4.
一、读懂教材,走进文本 第一问:读懂了吗?这是指教师要熟悉和了解所使用的教材。读是理解教材的基本手段,读是懂的前提。"读"和"懂"之间还有个桥梁,那就是"思考"。读了还要有思考,才会懂。  相似文献   

5.
俞雪芽 《家长》2012,(7):28-30
学生:老师,我想上学,可我没有脸去学校,我好痛苦啊! 咨询师:(一个男孩子在电话里闷声闷气。)你好!发生什么事情了,让你这么不开心?能和老师说说吗?  相似文献   

6.
铁凝 《新读写》2011,(7):82-84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日: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相似文献   

7.
那年的夏天,蝉声鸣了。说教材,逼哭了。 回想初次解读教材,虽非“惨不忍睹”,却也“丑态百出”。在我大脑一片茫然中,拿出教材,一篇篇地读,一遍遍地读,慢慢地,自觉有味道了。对照教师用书和新课程标准,针对年段特点,我发现原来“不起眼”的小学课文里竟然有那么多的“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安排这个单元,为什么会把它作为认字写字的难点,为什么孩子们会在这里出现理解的困难?……好多个“为什么”都是我不曾考虑过的。也许,这就是学校安排这个活动的初衷。“当你拿到教材的时候,有没有认真地读过它,读懂它?”  相似文献   

8.
那年的夏天,蝉声鸣了。说教材,逼哭了。 回想初次解读教材,虽非“惨不忍睹”,却也“丑态百出”。在我大脑一片茫然中,拿出教材,一篇篇地读,一遍遍地读,慢慢地,自觉有味道了。对照教师用书和新课程标准,针对年段特点,我发现原来“不起眼”的小学课文里竟然有那么多的“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安排这个单元,为什么会把它作为认字写字的难点,为什么孩子们会在这里出现理解的困难?……好多个“为什么”都是我不曾考虑过的。也许,这就是学校安排这个活动的初衷。“当你拿到教材的时候,有没有认真地读过它,读懂它?”  相似文献   

9.
<正>十多年前给学生读《钢琴小精灵》上课铃声响了!我拿着书走进教室。“亲爱的同学们好!”我大声向学生问好。“老师您好!”学生如过去一样回敬我。以前,我会如所有老师那样说“请坐下”!这一次我没有说,我说:“亲爱的同学们,我今天加了‘亲爱的’,你们没有听到吗?为什么你们不说‘亲爱的高老师好’?”  相似文献   

10.
张军 《上海教育》2006,(5B):57-57
每一次走进课堂之前,我都会轻轻地问自己,你作好准备了吗?教材读懂读透了吗?教学策略的采用思考周全了吗?预设是否尽可能地全面了……我知道,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更知道课堂教学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初读也精彩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也就是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这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只有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落实了,才能更好地打开阅读教学的大门。那怎样才能让第一课时教学上出实效,上出精彩呢?我觉得应紧紧抓住一个“实”字.  相似文献   

12.
我常常想,四年级以上的学生(甚至二、三年级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识字量,都能读懂教材上的现代白话文.但有些语文课,要么就事沦事,浮光掠影,散乱无章,要么越俎代庖,什么都要说—遍,课堂上没有增量。那么,老师的作为在何处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我觉得阅读课上老师应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一、抓核心,理线索,彰显中心留印刻一篇课文,学生大体能读懂,但可能只是泛泛而读,不  相似文献   

13.
为母亲洗脚     
这次的班会主题是《我的母亲》,老师走上台,提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你们替母亲洗过脚吗?”同学们似乎有点惊讶,当然,回答那都很一致:“没有。”老师说:“没有?那么请你们今天一定要替母亲洗一洗脚,能做到吗?”“能!一定能!”  相似文献   

14.
幽默     
《教师博览》2010,(5):32-32
表扬 儿子:家长会上老师表扬我了吗? 爸爸:没有,听了半天也没有听到你的名字。 儿子:那老师念完表扬的同学的名字后说“等等”了吗?  相似文献   

15.
永久的记忆     
刘洤 《新读写》2009,(12):61-61
那年我读初三,临近寒假时教导处通知我,说我没有本地户口,不能参加中考,下学期得回湖南老家就读。一连几天我都闷闷不乐,妈妈更是急得寝食难安。妈妈对老师说:“小淦随我来松江,从预备班就在这里读书,读到现在都是上海的教材,再到湖南读全国统编教材,怎么接得上呢?再说,在老家也没有人照料,这可怎么办呀!”老师很同情,但无能为力,我们只好做回湖南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期中考试刚刚落下帷幕,学生就来找我,说:“老师,这次考试数学试卷蛮难的.有些题目,我连题意都没有读懂,我怎么做题……”我说:“你们先说说看是哪些题,我们共同分析读不懂题意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再寻求怎样才能读懂题意.”  相似文献   

17.
那天去访一位初中时教我的老师。几句寒喧后,老师忽间:“最近读了什么书7”最近读了什么书呢?老师问得自然而然,那神情仿佛我不加考虑,便会列出一堆书目来。可是,我一时竟一个也答不上来。报纸算么2杂志算么?咳,那怎么能说得出口。确实好久没有认真地静心来读过一本什么书了。记得当年念小学时,一位同学家中有许多连环画,为了能借来看,不知替他做了多少值日。每有书读,爱不释手,常常被母亲再三地催促:“睡觉了,睡觉了。”很多时候,捧着一本书躲在麦草垛旁可以看上几个小时,的今,很少买书,即使买了,往往束之高阁,尘埃日…  相似文献   

18.
记得去年的一天,我在街上碰到了一位家长。她对我说:“潘老师,我儿子告诉我,班上教室的墙上贴着一行字:书是甜的,孩子们读书吧!儿子问我:‘妈妈,老师说的真对,书是甜的,就是告诉我们读书能学到很多知识,是吗?’我说:‘是的。’潘老师,这段时间,孩子来家就知道主动看书了,真不错。”  相似文献   

19.
大家有没有读过王小春老师著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王老师在“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中写到:很多老师在处理问题时“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在看到这一点时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弦,想一想平时我们对待“问题学生”不经常是这样吗?自从读了王老师的著作后我试着改变自己。对待“问题学生”不再只看结果怎么样,而是从过程人手去解决“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渐渐的我得到了一些经验。现在拿出来与同事分享。  相似文献   

20.
曾读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在英国南部的一所小学里,一位教师调任一个差班的班主任,该班孩子大都很调皮,爱捣蛋。老师第一堂课就跟他们玩,玩得天昏地暗:下课了,老师说:“孩子们,你们要是能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我就去吻校外放牧场里的一头绪.”这些调皮的孩子问:“老师。这是真的吗?”老师说:“真的,而且我要吻一头你们认为最大的母猪。”孩子们好奇,都希望老师去吻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