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百篇。魂断团圆后,笑移春草前。春风芳草碧,莺啼艳阳天。”这是1962年老舍先生在观看莆仙戏剧目《春草闯堂》后所做的诗。莆仙戏以莆仙方言演唱,流行于福建省莆田县、仙游县及其周边方言区,亦称“兴化戏”。它滥觞于唐,成于宋元,盛于明清,历经九百多年而不衰,至今仍活跃于戏曲舞台上。它不仅代表了莆仙一带的文化艺术成就,也传承了宋元南戏的遗韵,有“宋元南戏活化石”和“南戏遗响”之称。  相似文献   

2.
莆仙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至今表演仍遗留些许古代戏曲说唱等风格,是珍贵的“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值得令人研究、继承.  相似文献   

3.
具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的“莆仙戏”,对于每个莆田人来说一定都不陌生,尤其是我园地处农村,更是饱受“莆仙戏”的浸润与滋养。“莆仙戏”已然成为我们村落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娱乐,成为莆仙地区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也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莆仙戏生存的社会载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莆田学院学报》2013,(3):102-106
指出莆仙戏是宋元南戏的"活化石"。着重从莆仙地域特殊民俗节庆、佛道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三方面,论述它们是莆仙戏生存的三种重要社会载体。了解这些载体,可加深对莆仙戏的理解和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莆仙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莆仙戏是福建古剧种之一,因其古老的表演形态、丰富的剧目、细腻的表演艺术而被称为宋元南戏活化石、南戏遗响。2006年,莆仙戏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福建省莆仙戏三团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揭示莆仙戏生存现状,探讨当代社会语境中莆仙戏保护与承传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莆仙戏是我国古老剧种之一,素有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和"南戏遗响"之称.应通过研究莆仙戏唱腔的一般特征,对莆仙戏演喝中容易出现的弊病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且就如何拓宽莆仙戏唱腔音域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莆仙戏进校园,在校园内营造"人人爱学莆仙戏、人人会唱莆仙戏"的良好氛围,对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开发利用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弘扬和传承莆仙传统文化和艺术都具有积极意义。作为一线音乐教师要尽力加强校本美育课程建设,因地制宜开发莆仙戏等地方美育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8.
张淑英 《考试周刊》2013,(25):123-123
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中历史最悠久、表演艺术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其是乡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却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莆仙戏的表演手法与艺术精神两个方面分别探究其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一年前,我校以莆田市教育局提出的"莆仙戏曲进校园"的精神为契机,把这次活动作为一次强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本文以这次的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谈谈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如何充分利用、发掘各种资源,进行开发校本课程。一、利用地方文化特色,编写系统的校本教材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戏剧,有着自身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地发展、丰富、与革新,不断完善与成熟。其中勾栏瓦舍的创设及演艺活动对宋元时期戏曲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阐述勾栏瓦舍创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勾栏瓦舍中演艺活动的商业竞争性、通俗文化性、综合娱乐性对于宋元戏曲的繁荣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期更好地阐释勾栏瓦舍的创设演艺与宋元戏曲的繁荣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阐述戏曲故事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的广播节目形式,其作用是让更多的人来欣赏传统戏曲。以创作莆仙戏《叶李娘》为例,探讨广播戏曲故事在选择剧目、写作、制作方面的一些规律。从文艺编辑角度分析了戏曲故事节目的创作过程及其思考。  相似文献   

12.
宋元戏曲演出,是一种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活动,有比较自觉的商品意识,商业气息比较浓厚;演员商品意识强烈,把他们的演艺当作商品出售,形成了一系列颇具“现代意味”的传播行为。探讨带有商品意识的宋元戏曲的传播特点,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振兴传统戏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复仇为主题的戏曲,从现存最早的宋元南戏到明清的戏曲创作,这类主题都长期存在。那么,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复仇主题的表现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特色?复仇主题的大量出现又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特质呢?就这些方面来做些探讨,以其揭示中国传统复仇戏曲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4.
艺苑奇葩——莆仙戏曲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外来文艺形式大量涌入,当代青少年对传统地方戏曲已渐渐失去往日的热情,知音日渐减少。针对这种现象,立足于莆仙戏的剧本、唱腔音乐、舞台表演等方面,对莆仙戏音乐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5.
戏曲是一种文化艺术,是我国传承多年的文化财富。随着各种流行音乐的盛行,人们对传统戏曲艺术逐渐淡忘,失去了兴趣,对戏曲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弱,使得学校戏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戏曲艺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意识,感受祖国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因此,学校应加强戏曲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从根本上热爱戏曲,提高音乐课堂戏曲教学的效率。本文主要分析了音乐课中戏曲艺术教学的具体开展,以提高戏曲艺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6.
公元960年至1368年是我国历史上宋元时期,我们的戏曲音乐文化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萌芽。宋元时期戏曲的发展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体系。本文在对戏曲发展过程研究后,对代表剧目《狸猫换太子》进行分析,对戏曲发展特征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自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多次强调"文化自信"。作为文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探讨如何促进"文化自信"在艺术教育中的践行,成为我们必须探讨和学习的新课题。戏剧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中国几百年的文化沉淀与艺术价值。戏曲作为戏剧之精华,中国文化之"国粹",将戏曲的学习和教育注入到小学的音乐教育中,使学生从小了解戏曲,热爱戏曲,热爱中国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成了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项海、项忆君是滕肖澜中篇小说《姹紫嫣红开遍》中一对热爱京剧的父女,他们尤其热爱《姹紫嫣红开遍》,也试图将台上的戏曲世界搬到台下的日常生活当中,将生活也戏曲化、艺术化、虚拟化。小说通过叙写这一对父女在工作、爱情、生活的种种遭遇,思考了传统戏曲在当代生活中的困境,并以令人意料之外的结局表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传统戏曲文化在当下只能存于台上,无法活在台下。  相似文献   

19.
早在十二、十三世纪的宋元时代就已逐步形成并演化至今的戏曲音乐,适应着我国人民传统的审美趣味和要求,独树一帜绮秀于世界文化之林,是炎黄子孙必须珍视的宝贵财富。将戏曲和欧洲歌剧进行对比是很有趣的。对欧洲歌剧来说,“咏叹  相似文献   

20.
南戏与杂剧,这两种南北异地成长的戏曲,自宋元始,已相互渗透、相互吸收。正是在宋元南北戏曲文化的土壤里孕育成长了明清杂剧,因此除了承袭宋元杂剧的规范,明清杂剧在曲体结构、曲牌运用、表演程式、剧本结构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南戏传奇的传统。本文从音乐方面粗浅地分析了南戏传奇对明清杂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