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课堂教学要“以纲据本,立足课本”已成共识.纵观近几年的各省、地、市的中考题,这些题大都紧扣大纲,源于教材,但又不是照搬原有教材,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重挖掘课本例、习题的各种潜能,适当地编拟一些习题,一方面能拓宽学生解题思路,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文以课本一道习题为例,适当地进行变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以课本习题为载体,通过拓展、引申,演变出许多中考题, 题目,如图1,BC为⊙O的直径,AD⊥BC,垂足为D,  相似文献   

3.
4.
<正>人教版教材《数学必修2》第三章习题3.3B组第4题:已知A(-3,-4),B(6,3)到直线l:ax+y+1=0的距离相等,求a的值.这是一道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题目,是我们学习直线的一个很好的素材.笔者发现,这正是以下试题的原型2004年全国卷2理科第8题:在坐标平面内,与点A(1,2)距离为1,且与点B(3,1)距离为2的直线共有()(A)1条(B)2条(C)3条(D)4条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作了如下的变式教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教材《数学必修2》第三章习题3.3B组第4题:已知A(-3,-4),B(6,3)到直线l:ax+y+1=0的距离相等,求a的值.  相似文献   

6.
习题:如图1,正三棱柱的底面边长是4cm,过BC的一个平面与底面成30°的二面角,交侧棱AA′于D,求AD的长和截面△BCD的面积.分析关键是截面与棱AA′的交点D的确定及二面角D-BC-A为30°的应用.解取BC的中点E,分别连结DE和AE,有DE⊥BC,AE⊥BC,在Rt△DEA中,∠DEA=30°.因为AE=$23×4=2$3(cm),所以AD=AEtan30°=2(cm),所以DE=2AD=4(cm).所以SΔBCD=21BC·DE=8(cm2).探究1改变本题条件,可得变式1.变式1正三棱柱的底面边长是4cm,侧棱长为6cm,过BC的一个平面与底面成θ角(θ为锐角),求此平面被三棱柱所截的截面面积.解析确定截…  相似文献   

7.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源于课本的题占据了一定的分量.高考命题的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取材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课本中每一道例题、习题的设置都有其目的和作用,许多高考题都能在课本上找到"根源",都是对课本原题的变形、改编及综合.  相似文献   

8.
高二化学课本(必修 选修)P57页有一道关于CH3COOH的平衡讨论题,若能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变式教学,则能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全面性和深刻性,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例、习题课教学中,一题多变,通过对某一题目的引申、发展和拓宽,增加问题的背景,增大发散程度,能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下面,我们对一道课本习题进行变式探讨,供同行们在教学中参考.图1例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和△BCN是正三角形.求证:A...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材《轴对称图形》这一章的习题进行变式,充分发挥课本的导向与辐射功能,并随机抽取初三年级学生,以图形的变化为主线进行复习提升.课堂实录1.课前活动上课前,老师给每两位同学(同桌)发两个边长不等的等边三角形纸片,让学生分组"玩"拼图,"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调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使其在实验过程中感悟数学问题的存在.2.情境创设师:同学们,对于《西游记》中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11.
12.
题目如图1,ΔOAB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设ΔOAB位于直线x=t(t>0)左侧的图形的面积为f(t),求函数f(t)的解析式,并画出函数y=f(t)的图象.这是人教版数学《必修1》第113页复习参考题B组第2题.  相似文献   

13.
一、原题再现题目(苏科版《数学》八(下)练习)如图1,在△PAB中,点C、D在边AB上,PC=PD=CD,∠APB=120°,△APC与△PBD相似吗?为什么?略解本题由PC=PD得出∠ACP=∠PDB,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推论得出∠A+∠B=60°,∠A+∠APC=60°,得出∠B=∠APC,从而判定△APC∽△PBD.点评本题容易得出∠ACP=∠PDB,  相似文献   

14.
<正>变式教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变式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问题的本质,而且有助于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基本技能,感悟数学基本思想方法.本文将笔者在八年级期末复习时对沪科版八下一道练习题的变式探究整理成文,与读者交流分享.一、课本原题题目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E,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材例习题出发,引导学生尝试由条件的变化引起结论的变化,而在求解过程中又存在解答过程的变化,通过对课本原题的再思考,以及多种变式探究拓展,旨在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注重变式思考的方向与模式,以期达到对其他题目的再思考起到借鉴作用,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现把它展示给读者,以期与广大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16.
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上)P107-3: 证明:(1)若f(x)=ax b,则f((x1 x2)/2)=f(x1) f(x2)/2;(2)若f(x)=x2=ax=b,则f((x1 x2)/2)≤f(x1) f(x2)/2.(1) 该题实际上揭示了函数的一条重要性质——凹凸性.函数的凹凸性是高等数学的研究内容,但对于一些基本函数的凹凸性也可以采用初等方法研究,因而成为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结合点.多年来,以函数凹凸性为背景的试题在高考试卷中多次出现,题型新颖,区分度好,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  相似文献   

17.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探究,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  相似文献   

18.
19.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源于课本的题型占据了一定的分量.因此对于数学课本上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习题,教师应挖掘题目的广度和深度,扩大题目的辐射面,这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  相似文献   

20.
<正>一般来说,课本习题是经过专家学者精心设计出来的,其内涵丰富,解法典型,各地中考试题往往是从课本习题演变而来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对课本习题进行挖掘和深化,从而帮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达成较强的应变能力.下面以一道课本习题为例,介绍它的变式及其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