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航 《中国德育》2009,(5):14-18
对德育含义的准确理解,是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基本前提。德育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德性教育,直接指向道德人格。区分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的主要标准是:是否为社活动;是否以道德价值为核心;是否指向德性,并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引发积极变化;是否体现有目的、系统的、持续性的努力;是否体现学习者的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遵循道德的要求来培养人的德性所进行的教育,其目的是要培养人具备完善的人格和进行社会性活动的能力品质。从道理上说,对道德认识得越深切,人的德性修为就越高尚。教育的本意总是教人向善的,教人追求生活世界中的真善美,教育本身就有道德的意义,德育就是按照道德的要求来培养人的德性的专门化教育活动。但事物总有相左的时候,有些活动是和德育目标反向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有其特殊性.其他教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德育不仅给学生传授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产主义人生理想和道德以及国家形势政策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它有着最高目标,即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参加社会实践等来强化道德认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高校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层面上,要积极探索其特殊的教育规律,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道德选择能力利价值判断能力为目标来全面开展德育活动.  相似文献   

4.
学校德育工作尽管常抓不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德育过程是教育和受教育的互动过程。德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的能动性,参与德育的实践活动,使道德认知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达到自我教育,知行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德性进步与教育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过程 ,社会需要德育 ,人类追求德性进步 ,德育需要社会化、现代化 ,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国当前德育社会化、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代表着其个人修养、人格品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而这些都是后天培养而成的。道德思想教育应该贯穿于每个阶段的教育,特别是小学生处于各方面发展和培养最具塑造性的年龄阶段,所以本文就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入手,讨论培养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几点策略,旨在提高小学生德育成效。  相似文献   

7.
德性进步与教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进步与教育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过程,社会需要德育,人类追求德性进步,德育需要社会化现代化,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国当前德育社会化、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德育目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目标是德育实践预先设定所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 ,是德育过程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具体规格和要求。德育目标在整个德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它上涉德育目的 ,实际承担着德育目的分解、落实的具体化工作 ;它下及德育实践活动 ,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方向和要求。所以 ,德育目标决定于德育目的 ,并为其服务 ,直接影响到德育实践的效果。一、德育目标的定位 :理想的目标与现实的目标的统一德育目的是系统内价值主体在其德性需要不断发展和对需要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精神追求 ,是他们对未来德性的一种憧憬、预测…  相似文献   

9.
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劳动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它与德育有密切联系,但又有区别。德育一般是以思想教育为主,结合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而劳动教育一般是以劳动实践为主,结合进  相似文献   

10.
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在新的形势下要完成德育任务,就必须:  相似文献   

11.
情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者方面看,情感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种因素;从受教育者方面看,道德情感是需要培养的品德成分之一,它对品德结构的其他两个成分(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的方法及其习惯)都有调节的功能。具体来说,情感心理主要有四方面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2.
德育内容指在学校开展德育时,用什么样的政治思想、道德准则及其思想体系去教育、培养学生,它是依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加以选择和设计的,是德育目标要求的具体展示,也是德育本质的直接反映。当前学校德育需要什么样的内容体系,它包括哪些方面?结合学校德育目标和德育实践,我们认为,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内容的基本框架是五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教育,进行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环境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法纪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法律观念和遵纪守法的品质,知法、懂法、守法.并且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心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的主要任务在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采取说教的形式效果往往不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14.
德育,简而言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品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整体结构,从其所涉及的心理过程来看,道德的发展一般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情”、“意”、“行”四要素。一般来说,德育的具体实施可以以任一个要素为起点。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型,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处于一种依附性很强的“父母和教师的权威”阶段,其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随着儿童独立性和自觉…  相似文献   

15.
德育即育德,是以道德价值(善恶、是非、应当不应当)为核心的德性教育。德育是以培养人的德性为目的的,而德性是指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品德和道德人格,也反映出德育的作用是教人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以课程建设和活动建设为抓手,通过多渠道育人途径,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沁润童心,濡染德行。  相似文献   

16.
綦家珍 《山东教育》2012,(26):52-53
语文学科的德育,是语文老师凭借语文教材,发挥个人师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行动、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语文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实施德育时有自身独特的方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依靠的是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进行。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在面对特务暗杀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  相似文献   

17.
发挥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浙江省杭州市丽水路小学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培养。但是,究竟劳动教育本身蕴含的德育因子有哪些?劳动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如何更好地发挥?在劳...  相似文献   

18.
学校德育工作尽管常抓不懈 ,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过程。德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的能动性 ,参与德育的实践活动 ,使道德认知内化为学生的信念 ,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 ,达到自我教育 ,知行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德育在教育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德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父母和教师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20.
礼仪教育与德育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礼仪教育本质上就是德育。大学生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道德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鉴别力,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