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鹿原》“人”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鹿原》表现出相当的人性深度,它对生存的表现和道德的发掘都是具有力度的。它反映了深层的中国传统道德与人性的冲突与矛盾,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某种内在张力。在这一方面,它具有“史诗”性。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以其选文的权威性和不可置疑性占据着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头脑。可事实上,中国语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其文本的丰富性和多向性,能从一篇文章中解读出多种意义。可喜的是,在当下中学语文教学教材改革中,以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先生为首的一大批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已经开始探讨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合理性和多向性,探讨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意义丰富性,并有了诸多思考。从本期开始,为了拓展读者的视野,我们将对中学语文教材选文进行多向解读。本栏目也欢迎广大读者投稿,一经采用,即付高额稿酬。  相似文献   

3.
"白鹿"是《白鹿原》的中心意象,作为民间传统的守护神,是作品中人物的神灵化身,具有传统民神的神兆效应,无论从创作思维还是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五十多年变迁的神奇史诗,也塑造了众多生活在男权宗法世界里的女性,她们与男人们一道共同构建了"白鹿原"。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视角来观照《白鹿原》的女性形象书写,分析作品中女性形象,解读作家性别立场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中的“白鹿精魂”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独具匠心地运用民间对灵物的信仰,成功建构了"白鹿精魂"这一神话原型意象。"白鹿精魂"是传统和谐文化和民族精魂的象征,它的消失暗示了民族传统和谐文化地位的失落。作者借此表达了寻觅失落的民族精魂、重建民族赖以发展的和谐文化的深层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6.
南帆与王春林的论争显示出《白鹿原》接受状态的盘结复杂性,借助于互文性视域中的《白鹿原》与"创作手记",陈忠实的创作心理与时代文化心理的差异在叙事中得以显现。在对"革命历史小说"叙事的"颠倒"中,《白鹿原》得以重回八十年代的"起源"。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意在揭示民族"秘史",虽然人们对秘史秉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态度,但陈忠实用他特有的创作手段,为我们打开了隐秘在这种悲怆国史,同时又是畸形性史后面的许久曾未开启的民生权的争斗史。而所谓的民生,简单地说,就是人类求生存的意欲,民生就是经济,民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民生的核心主要在于生命。中国农民深度的民生权秘史在这部作品里被展现得惟妙惟肖,比如在"交农事件"中出现的生存权;农民协会里积聚的反抗权;黑娃曲折复杂的反叛权;鹿兆鹏抗婚的自由权等。甚至是"白鹿原上的仁义承载者白  相似文献   

8.
《白鹿原》,意在揭示民族“秘史”,虽然人们对秘史秉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态度,但陈忠实用他特有的创作手段,为我们打开了隐秘在这种悲怆国史,同时又是畸形性史后面的许久曾未开启的民生权的争斗史。  相似文献   

9.
评论家们把《牛虻》定位为革命的浪漫主义,一是肯定作品思想的革命性,二是爱情的浪漫性。而小说《白鹿原》中,白灵和鹿兆海的情感历程显示出,在作者的引导下,小说成功地用"革命"话语置换了爱情话语,爱情被"革命"遮蔽。爱情的内容因而受到了改写:相爱不是因为两情相悦,却是来源于"志同道合"的"革命"需要。在两个爱情故事中,体现出爱情与革命间的不同关系。  相似文献   

10.
章莉莎  王涛 《教师》2015,(2):22-23
陈忠实的《白鹿原》问世以来,就获得了当代小说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扛鼎之作"。可以说《白鹿原》之所以会有今天的成就,跟其精练而雅致的书面语和地道的关中方言是密不可分的。作者陈忠实注重这两种语言材料的区别和调配,并且将书面语和方言的使用作明显的分化和对立,形成了亦庄亦谐、大雅大俗、相得益彰的效果,增强了小说语言的张力。关注陈忠实语言特色的别致,才能更贴近地理解他的文学价值,体会作家淋漓酣畅的内心冲动。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在人学初期,学生情绪最高涨,这时培养优秀的队干部,有助于建立一个优秀的中队集体。墙头会说话——低年级队员,自制能力差。为了使他们尽快地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力求使教室的每  相似文献   

12.
从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理论来看,《白鹿原》写出了"仁义白鹿村"与"革命白鹿村"在断裂与延续中的转换过程。在历时的层面上,代表"现代"的革命话范型通过新式学堂(知识文化建构)、罂粟种植(经济消解)、乡约等官职设置(社会制度)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性"的实践行为对代表仁义话语范型的白鹿原进行系统的入侵与腐蚀。在共时的层面上,则是白鹿村年轻一代面对话语范型转换期间的人生道路选择:有小娥对仁义话语范型的盲目而激烈的反抗斗争,有黑娃等人对仁义话语范型自觉的回归,有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对革命话语范型自觉的追求,还有被仁义话语范型驱逐之后不得已投向革命话语范型的投机者。  相似文献   

13.
上期作业回顾:自行设计实验,让隐藏起来的空气压力现身。挡在杯口好似有魔力般的明信片,击打木条却不见报纸被弹起,因为点燃蜡烛耗尽杯子里的氧气、外面的空气就把水压入杯子里……咖啡猫收到好多同学发来的实验图片和文字,看来证明空气压力的实验根本没难倒你们,嗯,要加深一点难度了!本期咖啡猫把科学小魔人的荣誉授予了胡昕希同学。一起来看她是怎么玩转这个实验的吧!  相似文献   

14.
《白鹿原》是陈忠实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主要描写了“仁义白鹿村”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的50多年里白、鹿两大家族之间的恩怨纷争,展示了由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而融汇交织所构成的“民族秘史”,揭示了在古老大地上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艰难与蜕变新生的凝重,对中华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文化反思和生命本体的反思。小说在艺术上的特色一是塑造了众多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二是地域文化特色强烈,三是浪漫主义色彩浓郁,四是意象鲜明而又耐人寻味,五是句式多姿多彩,语言鲜活传神而又内蕴丰富。  相似文献   

15.
《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多年变迁的缩影,更是一幅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斑调多彩、触目惊心的雄奇画卷。它启示人们:旧事物、旧人生、旧历史必然失败和衰落,时代的进步,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兼容,是任何传统与力量屯阻挡不了的。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的成功不仅仅局限在表面的史诗性结构,更重要的是作品中呈现出深厚的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底蕴。本文通过作者对白嘉轩民族英雄形象的塑造和文本中叛逆者皈依的文化喻意,认为回归传统,皈依儒家文化是小说的文化本性。  相似文献   

17.
义素分析(seme analysis)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对比性原则,通过对不同义位的对比找出义素,使语义的研究进入了词语的微观层次。它能比较清楚地说明词义的结构,分析出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本文将其移植于文学领域来解析作品人物。  相似文献   

18.
忠实经过多年的经历和磨练创作出史诗意味的长篇,把长篇小说创作全方位地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从生活史料出发,写尽了人情世故,颠覆了狭窄的阶级学说,张扬了一种既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的新精神。它在历史深度和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方面,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强大的生命力,而当时,有人把现实主义当成一条死狗准备抛掉,现在,连最挑剔的青年先锋派也降温、改口了。  相似文献   

19.
2008年4月27日,《白鹿原》创作20周年纪念日,也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四卷集《陈忠实集》出版的日子,陈忠实来京,借机与陕西乡党们聚会。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是陈忠实奉献给20世纪中国文坛的一部长篇力作。这部小说以其史诗品格及独特的形象系列引人注目,采用寓言的叙事策略,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