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探讨了战国时期家庭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联系。在外部形态方面,战国时期个体小家庭在实际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从宗族中独立的倾向也日益增强;在内部联系方面,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日益稳定、有序,父权家长制已不仅在宗族内部、更重要的是在个体家庭内部得以实现。以上表现在家庭结构两个方面的变化是战国时期家庭功能演变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转型的日益深入,家庭稳定性的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对于失独父母家庭而言,其家庭稳定性的大幅度下降,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本课题首先从家庭结构失衡和家庭功能紊乱两个侧面总结了失独父母家庭稳定性的现状,然后从家庭动力学的视角出发,思考家庭内部各种力量的发生、演变、碰撞与家庭稳定性下降的关系,提出家庭凝聚力和个体离心力的概念,分析这两种力量“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模拟这两种力量变迁对失独父母家庭稳定性影响的理论模型,最后根据模型的运行逻辑,从减缓两种力量的变迁速率,延长家庭凝聚力超越个体离心力时间,缩小两种力量的差距等角度出发,提出让失独父母家庭从失衡走向平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对湖南13户农村家庭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工作理论视角综合审视,发现农村富裕家庭子女的成长困境主要在于亲子之间存在沟通障碍;家庭支持网络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父母对子女发展的无能为力。应通过由内到外的层层纠正与重构,才能摆脱困境,促进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一  相似文献   

4.
变革家庭德育,需要重视科技跃升与物质积淀、地缘与人口结构变迁、生活方式与社交模式转型、社会分化与阶层固化加深以及特殊家庭现象日益习见等因素。现阶段家庭德育中诸如家庭智慧与安全感缺位、德育者育德能力和化人水平欠缺、父亲德育角色缺位、犯罪预防与“德育爱”背反等困境比较突出。基于此,强化家长实质性德育参与,凝聚家校共育合力,培养和提升家长的德育胜任力,统摄各方面德育影响,优化多育并举,形成以能力发展与使命自觉为基础的家庭德育内生动力,是家庭德育质量提升的内在诉求;重构社会环境与家庭的“符号互动”及“结构功能”关系,变革社会之“道”以引领个体之“德”,强化“互联网+”信息社会之家庭责任担当,完善社会工作嵌入融入,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配置,打造社区家庭“共建共治共享”协同育德机制等措施,是家庭德育外围生态变革的关键理路。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变动。其演变趋向主要表现为家庭规模由大趋小,家庭观念由浓到淡,家庭功能日益削弱等几个方面;相应地,家庭关系如夫妻、父子关系等亦由传统走向了近代。  相似文献   

6.
学习型家庭是一种理想的新型家庭形态,是个体实现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创建学习型家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努力,从家庭内部的学习环境来说,一是硬件优化,二是软件优化,包括家长素质、文化氛围、成员关系、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从家庭学习管理来说,包括共同愿景、学习计划、时间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监控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当前城市家庭功能演变的特点,.文章对湖州城市家庭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大部分城市家庭功能呈强化态势,其中以教育功能和消费功能的强化最为显著,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和发展并进,社会转型和加速现代化同步的特点,反映了注重家庭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8.
徐隽 《职教论坛》2021,(2):123-129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城市社区已长大的困境家庭子女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和他们对心理援助的现实心理需要。作为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具备“第一接触”“长期性”“统筹性”“多样化”等优势的社区教育应承担起促进困境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责任,以弥补这个群体家庭功能的不足。为此,提出社区教育应构建“以社区为本的困境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并提出“建立社区心理服务网络”“开好社区心理教育课堂”“组建困境家庭子女社区学习共同体”“加强社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创设良好的社区心理生态环境”五条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智媒时代,家庭空间进一步媒介化,具体表现为场景化、区隔化与中介化。家庭空间内部亲子互动主体从身心俱在变为身在心离,互动形式从多方互动变为个体活动,互动机制从面对面交往变为中介化交流。智媒时代的亲子互动是“自己玩吧”模式,并出现媒介因素影响下的“角色缺位”现象,使社会面临家庭抚育功能失调和儿童身心异化的风险。建议有意识地融入或抽离智媒环境,构建亲子“一起玩吧”模式以规避家庭媒介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制度主义的政策过程分析和家庭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变迁的双重实践逻辑。在制度和效率双重逻辑驱使下,中国家庭在结构、关系和功能诸方面发生显著转变。改革开放逾40年,我国城乡家庭面临巨大风险和压力,这是政府推行“再家庭化”不能回避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内部环境建设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豪华的装修,高档的配置,自然的风格,个性的设计,一切都显示出了现代家庭对生存环境的重视。但是,这种对家庭内部环境的重视往往仅限于物质的层面,而对精神层面却常常认识不足。家庭内部环境包括由一定经济因素、物质因素构成的“硬环境”,又包括由  相似文献   

12.
“亲亲”所代表的情感与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论基础,“家”则是“亲亲”的现实载体,不仅有社会层面的意义,还具有生存论意义,对儿童的存在具有建构性价值。家庭是儿童生存的情感基础、儿童社会性存在的始基以及儿童发展成人的“前结构”。为培育儿童实现完整的“在”,需要发挥家庭在教育中独特的情感性价值、自足性育人意义以及在个体成人之中的前提性作用。但在现代性发展中,教育形成明显的“去家化”色彩,家庭在教育中的合法性遭到质疑、自足性教育价值被无视、基础性地位面临自我剥夺,极大阻碍家校协同育人成效。因此有必要通过“再家化”过程,在教育中充分发挥“亲亲”之家的效能,使家校共担育人责任、各正育人功能,以便重建育人秩序,形成良好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体的儿童期的社会化都尤为重要。对儿童社会化与家庭的关系作改革开放前后的纵向宏观视野的考察、探讨,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儿童社会化与家庭关系的认识。改革开放前,城乡家长普遍不强调儿童游戏中使用的玩具的教育作用,无家长在场陪护的竞争性与非竞争性集体游戏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由于家庭的多子化,不易出现父母溺爱子女而导致儿童不良社会化;儿童家庭劳动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国家将家庭高度组织起来使家长无更多的时间、精力顾及子女的教育。而改革开放后,家长普遍自觉地赋予儿童玩具以教育意义,儿童无论在校外何种空间、何种形式的游戏几乎都是在成人的注视下进行的,这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但限制了儿童游戏的自发性、自主性,弱化了儿童早期社会化的生命活力;作为家庭主动少子化前提的观念、情感成为阻碍儿童道德成长的力量;由家庭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和家庭儿童独立书房所表征的家庭教育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利弊兼陈;儿童家庭劳动的极度萎缩,严重制约了儿童的人格发育;祖父母照料孩子作为家庭养育孩子的主导形式,极大地弱化了儿童社会化的文化涵化。  相似文献   

14.
对教育获得悖论形成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促进社会有序有效流动的前提工作。已有研究认为“寒门”不可避免地因社会资本缺乏或抚育方式的惯习差异而影响子代的教育获得。此类视角有其合理性,但难以解释“精致抚育”下乡村学生教育获得悖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家庭结构变迁和新型代际关系的忽视。通过对四个家庭的田野考察发现,社会转型导致了乡村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形成了新的“关系化”代际关系。在新型家庭代际关系中,家庭力量是教育获得悖论产生的根源,其抚育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秉持“生存取向”的祖辈和秉持“发展取向”的父辈之间;二是表现在子代对抚育实践的洞察和利用。可以看出,新型代际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庭抚育实践是影响学生教育获得悖论形成的家庭根源,也是社会转型背景下考察学生教育获得不可忽视的维度。  相似文献   

15.
学习型家庭是一种理想的新型家庭形态,是个体实现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创建学习型家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努力,从家庭内部的学习环境来说,一是硬件优化,二是软件优化.包括家长素质、文化氛围、成员关系、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从家庭学习管理来说,包括共同愿景、学习计划、时间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监控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结果表明,75%的“问题儿童”是由“家庭处境不利儿童”演变而来的,因而研究“家庭处境不利儿童”的特征及其对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本文从“家庭处境不利儿童”的类型、特征和教育对策方面作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对中国人而言,家都显得至为重要.家庭是个体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基本单位,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占有中心地位.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这一现实相适应,对于人的基本要求从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开始.家庭关系主要包括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相应的儒家家庭伦理也就包括“夫义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内容.从北京四合院这一典型的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和风格,来分析和理解传统民居中所蕴含的儒家的家庭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对我国家庭道德教育发展脉络的梳理从家庭道德教育一般问题与促进家庭德育路径探索两个研究角度进行。我国家庭德育一般问题研究包括家庭德育内涵、功能、与其他德育关系、问题与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促进家庭德育发展的路径包括配备家庭教育导师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家校社合作提升家庭德育质量,提高隔代教育质量等。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家庭德育研究的中外比较和国内东西部地区差异比较研究、隔代教育的正向作用研究以及家庭德育合力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家庭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是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使孩子“站高望远”;诚信教育是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使孩子学会“做人”;道德行为习惯教育是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使孩子“成人”。  相似文献   

20.
杨雄 《中华家教》2023,(2):8-15
家庭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依据家庭系统理论,正常的家庭结构就像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存在着三条边对应三种主要关系:夫妻关系,它是平等互动的关系,是家庭结构的主轴;亲子关系,它是上下互动的关系;同胞关系,它是平行互动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三种关系,构成一个具有结构功能和独特情感的沟通模式。从社会学视域出发,当代家庭教育已经不单是家长对子女的单向输出,而是包含着父亲、母亲与儿童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之过程。从上述家庭内部三种关系可以导出三种教育类型,可称之为“亲职教育”“子职教育”和“配偶教育”,这应成为当前改善家庭关系、实施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