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春梅  高月 《传媒》2023,(8):61-6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瑰宝。纪录片以纪实加视听传播为主要特色,对于传播中国非遗文化具备天然优势。本文聚焦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出品的非遗纪录片《四季中国》,对其内容制作和国际传播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提升非遗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效度,助力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2.
余琪 《视听》2022,(2):24-27
在国际传播场域中,李子柒的《东方非遗传承》栏目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本研究以YouTube李子柒《东方非遗传承》栏目的评论为研究对象,探寻中国非遗文化在跨文化传播场域中的可能性突破.研究发现,意见领袖的影响、传统中国文化符号和优质的影音制作是吸引外国观众的主要因素.在情感层面,外国观众对于该非遗栏目的积极情感占据...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文化类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围绕传统非遗项目,在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叙事时空、叙事语言等四个方面凸显节目特色,以多元视角、多重时空、沉浸体验的方式,讲述非遗文化,传承非遗精神。这也是文化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4.
陈竟 《文化遗产》2016,(5):12-15
笔者根椐自已多年来从事中国民间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和体会,对当前一些高校开办"中国非遗人群培训与研习班"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抓教育是传承与发展非遗的关键;非遗进校园,应该请非遗传承人进入高校给师生当老师,传授非遗文化与技艺,而不是由高校教师将非遗传承人当学生。笔者对非遗人群培训班与研习班进行了调研,提出了三个探讨的问题:一、是抡救保护非遗,还是经营开发非遗;二、是民间传承非遗,还是学院传承非遗;三、是培养中国非遗人,还是培养西洋画家。笔者根椐不少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当下一些高校开办的"中国非遗人群培训班与研习班"提出了质疑,并希望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听取不同意见,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向前  向瑞琪  陈海玉 《山西档案》2021,(2):53-61,52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云南省非遗数字资源的建设中来有利于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集体维护、追溯信源、公开透明等优势无疑给非遗数字资源的建设提供了革新的技术支持,助力非遗文化的保护,通过分析云南省非遗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寻求区块链技术与非遗数字资源建设的契合点,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系统模型,以期为云南省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建设提供新思路,并有效地保护云南省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传承处于消亡边缘的非遗文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探讨了非遗建档工作的含义,然后分析了我国非遗建档工作的现状与局限,指出目前研究存在“非遗建档”含义“扩大化”以及非遗项目特点“笼统化”的问题,实践层面上则面临着“政府一元主体”模式倾向明显,且非遗建档工作受关注程度不够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非遗档案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将领域知识图谱应用于非遗档案资源的知识组织中,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首先,对非遗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现状进行了调研;其次,在非遗档案资源的特性基础上,探讨领域知识图谱在非遗档案知识组织中的适用性;最后,以“华县皮影”非遗档案资源为例进行实证验证.将领域知识图谱应用于非遗档案的知识组织能够揭示非遗档案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非遗档案资源开发,更好地发挥非遗档案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短视频平台现已成为非遗活态传播的重要阵地,MCN机构以策展人的角色完成内容生产、多元策划及商业变现的过程,逐渐演变成以非遗传承人为本的多主体参与的策展生态。但非遗MCN的传播实践存在着内在缺陷与现实困境,以市场为导向的流量逻辑从根本上支配了MCN的内容生产,非遗账号出现头尾不齐、内容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非遗MCN要根植于文化内涵,建立策展内容的管理机制,实现“技术-文化”的逻辑自洽,以实现非遗短视频传播与MCN合理化建设的共赢。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传承与创新的新课题。非遗类文化节目作为一种新兴的节目类型,益发成了广受关注的文化现象。《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成功突破了传统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制作模式,将非遗文化还原到其所根植的文化语境中,让观众在旅游的场景中感受古老的非遗文化魅力,展示了非遗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的当代表达。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物种的传承处境堪忧,文化传承的老龄化、断代化以及文化流变等诸多问题不利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为了应对非遗此种发展趋势,文化部、教育部推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将大学与非遗的文化传承联系了起来,调动大学的力量并介入非遗,激发其在国家非遗传承保护事业中发挥应有作用。大学与社区间的交流互动是一个文化互益的过程,非遗进校园,给大学提供了来自非遗社区的宝贵的文化资源;研培进社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记录,在保证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推进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对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的回访,也是高校与社区互动互益、互惠共生的过程。大学与社区间的互动模式,既有助于促进非遗教育传承、连结非遗与现代生活,也给大学学科体系、教学与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国家的现代化开启了新时代,电话和网络普及、农民工大潮、城乡差距缩小……种种因素造就了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冲击着传统乡村生活.与此同时,我们国家迎来了文化遗产时代,非遗保护逐渐进入常态化.互联网时代与文化遗产时代的相遇产生了一系列文化现象:文化物流、文化流变、文化融合、文化同质、文化衍生、文化功利……这些为非遗传承带来挑战.国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不断实施新政策、新方案,尤其是文化部与教育部自2015年起开展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成为近几年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要举措.非遗传承与保护实践工作的推进,让我们思考互联网时代的传承该如何由文化自发转向文化自觉.大学非遗、社区非遗、少年非遗、海外非遗等传承的关键词,应当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不断碰撞的时代引发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非遗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瑰宝,在信息社会当中以更多元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结合非遗影像的代表形式非遗类电视节目,从建构文化记忆实现情感认同、打造媒介仪式构建符号场域、通过创新融合手段延伸传播空间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特色,以此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强化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牢铸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宋俊华 《文化遗产》2016,(4):57-64,158
可持续发展是非遗保护的核心难题。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源头上创新非遗保护是解决这个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传统非遗供给的保守、僵化及与需求的错位,导致了非遗生产与供给活力不足、流通不畅,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导致了非遗保护政策边际效应的递减态势。因此,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非遗供给的结构、内容与机制,把非遗保护纳入社区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等文化供给体系中,创新非遗保护机制,激发非遗生产活力,打通供给与需求联系的"最后一公里",是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打破了过去非遗文化传播的渠道局限,非遗类短视频的出现,已成为热爱非遗文化的受众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圈层理论视角,结合传播学相关知识对抖音平台非遗类短视频创造性转化的困境,如个体传播受限、资源分布不均、扶持力度不够等进行分析,并据此从垂直化分层传播、“短视频+”融合发展、打造个性化IP等多个维度进行非遗类短视频创造性转化路径的探索,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非遗工坊作为非遗服务国家战略的典型实践,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从文化资本的视角去探讨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耦合逻辑,分析现阶段非遗工坊发展的困境,进而提出相应的破解路径,对于继续推动非遗工坊的发展,为乡村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武琦  卢婷婷 《视听》2023,(3):10-13
智媒时代,全媒体传播呈现出传播主体数字化、传播过程交互化、传播媒介多元化的特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通过新媒体运营方式进行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面临着非遗文化内涵缺失、非遗集群参与度不足、非遗主体代际失衡、非遗传播渠道单一、非遗短视频商业化严重的窘境。为应对这些挑战,传播主体应建立非遗品牌,扩大其传播影响力;打造特色非遗IP,强化数字化非遗传播;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跨界合作,助力非遗“破圈”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湘琳 《视听》2022,(5):99-101
中国动画电影在创作初期以"中国学派"享誉世界,又在近几年飞速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量的非遗元素为中国动画电影注入了浓厚的"中国风".中国动画电影在选材上借鉴流传民间的非遗文学故事,将非遗元素与动画电影的题材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与探索,并在视听方面对非遗进行直观的运用与呈现,使非遗在动画电影中从过去言传身授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非遗建档标准是规范并促进非遗建档的重要引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美、加等主要国际组织与国家已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形成非遗立法、理论建构向实操逐步转化、采纳并借鉴相关领域标准、多主体参与等建设经验。针对我国非遗建档标准建设起步晚、数量少、内容覆盖面窄、地域性突出等症结,依托非遗立法、借鉴相关领域标准、集合多元力量、构建非遗建档标准体系是优化我国非遗建档标准建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代表性中华文化非遗为研究对象,运用关键词分析、情感分析与共现网络分析等文本挖掘方法分析YouTube平台中非遗短视频用户文本数据,应用“认知-情感-行为”框架模型研究非遗在该平台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非遗的认知形象多为正面形象,传统技艺、民间文学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认知度较高;情感感知以中性和积极情绪为主,对象涉及中华美食、家庭生活文化与原生态自然环境等;行为效果具体呈现为分享意向、购买意向、学习意向与旅游意向。文章立足于该平台非遗的传播效果,从传播语境、传播手段与传播主体等方面阐释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研究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如何让非遗在文旅视域下保护和传播?一方面加强文旅视域下非遗保护生态圈培育、立法保障和文旅深度融合的三个层次进行非遗保护;另一方面在新技术、新语境和新文化的背景下,采用"非遗+多业态"模式,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坚守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非遗与社会各个领域的黏合度,激活非遗内在潜能,创新非遗的传播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