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题谋划是广播剧精品创作生产的基础环节,也是源头工程。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台在广播剧创作中,立足广西本土资源,关注重大、深挖独特、以小题材展示大主题,讲好广西故事,实现了广播剧精品创作质与量的飞跃。本文从获奖作品的分析入手,从素材收集、主题提炼、剧情设置、音乐音效、手法创新等进行多角度分享。通过案例呈现,分享广播剧主题创作体验,探寻共性特征。在挖掘本土题材,打造广播剧精品的实践中探索新路径、寻求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李向东 《中国广播》2012,(12):73-74
广播剧曾是广播战线长期的生产品牌。近十年,辽宁抚顺台广播剧生产长盛不衰,实现了“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和中国广播剧专家奖的大满贯。其成功秘诀是:贴近现实生活,弘扬时代主题;挖掘地域资源,突出本土特色;立足自我,“团队研磨”。这些也是成就这·品牌的全面保证。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广播剧发展较晚,尽管19世纪30年代在电台有广播剧出现,然而不论是上海、南京的“播音话剧”、“无线电戏剧”,还是北京、哈尔滨的“播音剧”,其剧作结构、表演方法都还是话剧。新中国成立后,除中央台外,50年代末60年代初地方电台才开始制作广播剧。而在70年代到80年代广播剧走出了一个辉煌的历程。随后电视的普及对广播剧的冲击较大并使其走入低谷。自1996年中宣部将广播剧列入“五个一工程”评奖以来,给了广播剧“第二个春天”。随之业务探讨也活跃起来。由于我国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广播剧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及表达方式,它可以运用语言以及音响等多种方式来唤起听众的想象力,塑造广播剧的人物形象,传达广播剧所要传达的主题。广播剧的导演是广播剧二度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广播剧剧本的解释者,这就对广播剧导演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如何准确地把握广播剧剧本的核心精神,如何更好地塑造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成为广大广播剧导演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广播剧艺术发展历程中,其观念的拓展和更新使传统的广播剧格局不断受到严重的挑战。用新的思维来结构广播剧,不时地冲击着广播剧编制上的传统模式。三十多年来,广播界可谓新潮迭起。实验广播剧它想在表现内容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它不追求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要实验的是如何用声音表现周围世界和人物的“内心宇宙”。1978年6月1日,英国BBC广播公司第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涉及最多的问题往往是如何提炼新闻主题。新闻的主题就是一篇报道的中心思想,它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全篇。新闻主题是新闻的灵魂。一篇新闻的质量高低,首先要看主题提炼和表达如何。所以,提炼新闻主题应该是新闻工作者一个重要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7.
朱岑郁 《视听界》2013,(5):95-96
网络广播剧作为一个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文学的兴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的广播剧艺术形式,其与传统广播剧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本文介绍了网络广播剧的起源与发展现状,以及其独有的制作流程,通过与传统广播剧对比,分析网络广播剧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从事了二十年广播剧创作、生产的业内人,我亲眼目睹了广播剧从兴旺到逐渐衰微,继而在市场化大潮中挣扎,求生存、求发展的整个过程。我们已经从实践中悟到了广播剧唯一的生路便是走市场化之路的真谛。下面我想结合上海电台《刑警803》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来探求广播剧如何向市场化突围。  相似文献   

9.
中国幅员辽阔,南腔北调,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地理空间的相对性与语言风俗的相近性,给城市台提供了贴近本土受众的思路。城市台惟有侧重本土文化特征,才有助于发挥地缘优势,实现差异化传播。韵方言节目承载本土文化神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多样性以及地方曲艺薪火相传的保证。方言节目的兴起与发展,既是地方电视台在央视和省台的收视压力下,以受众细分思路为导向,培养本土忠实观众的重要举措,也是保护地方语言文化的丰富性与传承性的一种形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使本土节目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神韵。  相似文献   

10.
广播剧的创作生产,是抚顺电台的一个优势项目,曾连续3届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去年,以棚户区改造为主题的五集广播剧《矿工街纪事》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广播剧奖”。作为地市级电台,抚顺电台广播剧生产取得的成绩,在全国而言,可谓一枝独秀,风骚占尽,具有相当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相似文献   

11.
蓝盛敏 《视听》2021,(2):47-48
本文以广播剧《界碑》为例,谈谈广播剧如何充分发挥语言、音响、音乐、解说等声音的相互结合作用,突破单一声音表现手段的限制,建构一个"具象"的故事场景,将听众带入广播剧特有的时空之中,让听众在欣赏广播剧时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2.
新小说派是上世纪50年代中叶在法国崛起的一个新的小说创作流派,这一流派内的几位代表作家都创作过一改传统线性叙述故事发展的模式、形式独特、结构新颖、给人印象多义化的广播剧,这种取得超出国界成就的广播剧新形式,对我们的广播剧创作有现实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吕振侠 《河北广播》2005,(2):73-74,84
说起新时期河北的广播剧,用辉煌两个字来形容,绝对不过分。首先,佳作不断问世,一部比一部叫得响。那时,在全国崭露头角,当首推《詹天佑》(编剧、导演:平国田)。这部广播剧是根据詹天佑的真实故事改编。他学成归来,报国心切,那情境着实感人。1980年11月,全国首届广播剧交流会在成都召开,在这次广播人云集的盛会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了,这对广播剧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14.
一部好的广播剧能够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引起人们关注,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题材因素必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一部好的广播剧,都与题材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题材选择如何,对广播剧的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可听性等方面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题材选择是否得当,对广播剧的成功与否将是决定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5.
真、善、美,就是我全部的主题,真、善、美,变化成不同的辞章;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三题合一,产生瑰丽形象。——莎士比亚广播剧作为听觉艺术,这是广播剧艺术的特点和特殊性,但同时这也是广播剧艺术本身的局限。因为广播剧闻其声却未见其人,所以广播剧要求用耳朵来编剧、来导演、来演播,一切都得围绕着“听”来进行,忽视了这一点,恐怕是搞不好广播剧的。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炼主题”和“如何通过展示内容表达主题”是当前主题展览设计中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它反映了展览主题与展览设计各项工作的关系。本文从展览设计在展览信息传播中的定位出发,以“树”的结构比拟上述关系:文献研究成果及素材是树根,展览主题是树干,展览框架是树杈,展示形式是树叶;以“遇见更好的你”心理学展览的设计实践为例说明:调查研究是提炼展览主题、内容设计的基础,主题提炼须把握好“供需”平衡,且是一个动态的演变、发展过程;并根据展览开发实践,总结了五种主题展览常见框架模式,提出了展览内容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历史……当这些被冠以"微"字头的网络产品还方兴未艾之时,近两年来"微广播剧"又大张旗鼓登场了。微广播剧与传统广播剧是什么关系?它是一种新型的广播剧,还是广播剧的新形式,或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产品?微广播剧的基本特点、创作规律和美学特征是什么?本文拟从与传统广播剧、与微博等网络产品的对比中对微广播剧作一些概念层面上的初步分析和梳理。这不是对已有的"微广播剧"做经验和实践上的理论总结,因为一则作品太少,二则这些作品之中有些作品算不算微广播剧还有待商榷;而是对微广播剧作学理和逻辑上的分析和正名,目的是期望对微广播剧的创作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18.
有着自我文化特质的群体会通过旅行的方式,到达自我文化的核心地方去追求深层次的身心体验。本文通过网络"田野调查"的方式获取偶像崇拜亚文化群体主题旅游的互联网发帖,采用扎根理论提炼11个主范畴,构建了一个"个人情境交互作用——特异性高的主题行程——情感体验和文化认知"的机制模型,并开发了故事线。研究发现:旅游者沿主题脉络开展一些相对于大众旅游者特异性高的行为和活动;人际互动作为中介条件推进了旅游者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呈现出态度、情绪和心境的多层次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最近,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就广播剧的生产与发展问题做了重要批示,他强调指出:“广播剧发展的当务之急,不是业务和理论研究,而是如何向电视剧学习,走市场的路子。出精品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靠输血肯定是没有出路的:”这一批示明确了当前广播剧创作与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标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广播剧创作和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广播剧“以声立戏”、用声传情达义。本文肯定了广播剧以声——《咱们工人有力量》的音乐烘托主题、展示产业工人的力量之主题、传达产业工人情怀的创作方法,探讨了广播剧《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作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