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教师深切认识到,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改变课堂上只讲课文的传统做法。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倡导采用“1+X”的方式,扩大学生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其中的“1”是课文,“X”是基于课程标准拓展阅读的相关文章。笔者所在的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2.
周扬明 《广西教育》2022,(23):69-72
本文论述“语文+X”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现状、意义,通过语文与物理、地理、生物等学科的融合教学实践案例,具体阐述“语文+X”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方法和路径,旨在推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跨学科探究学习活动是当前教学领域比较典型的实践活动形式,它重在依托跨学科教育理念,引领学生将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对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解读.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探究学习活动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可推进语文跨学科探究学习活动的有效策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学习打破学科各自为政的藩篱,融通多个学科进行统整教学,具有整体育人的优势。语文跨学科学习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补充拓展,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样态。小学教学实践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是一个新的挑战,找准着眼点和着力点是关键。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要坚守语文学科本位,以学科为原点,以主题为起点,以任务为跨点,以评价为支点,以联动为燃点,“跨”好走稳,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正>“跨学科学习”是2022年版课标中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第一次正式出现的课标名词。从字面上来讲,不难理解它的意思:打破学科的藩篱,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是学科的藩篱如何打破?实践操作层面可以依托哪些内容来实施?它与当下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有什么关联?一系列课标新概念与教学新问题让它变得神秘而高高在上。  相似文献   

6.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反映了我国教育对基础教育的核心要求。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特性,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因此,地理学科借助多学科的思维和分析方法进行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保障地理学习为主导的前提下,尝试“地理+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并以初中地理“长江”一课为例,创设语文诗词与地理学习相链接的学科融合情景,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辩证思维能力,以期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跨学科学习中融入信息技术是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以“苏轼:逆境中成长”主题学习为例,探究了信息技术与跨学科学习深度融合的基本路径,提出五条操作性建议:明确课程标准的核心要义,把握信息技术与跨学科学习的结合点;依据学习主题设计跨学科学习方案,奠定信息技术融入的内容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学习资源库,提升跨学科学习任务完成质量;借助信息技术丰富实践活动,在对话体验中提升学科关键能力;依托信息技术追踪学习经历,完善学业表现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探究学习”是教育部于2001年9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实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如何贯彻和实施这一教改新思路,本人在实践中有几点肤浅的体会,在此说出来,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9.
“探究学习”是教育部于2 0 0 1年9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实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如何贯彻和实施这一教改新思路,本人在实践中有几点肤浅的体会,在此说出来,以就教于同行。一、探究学习方式不全盘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就是“问题性、实…  相似文献   

10.
耿寿礼 《家长》2023,(20):67-69
<正>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之下,跨学科学习是一种趋势,因此加强跨学科学习非常必要。所谓跨学科学习,是以跨学科意识作为主旨,在教学中采取具有一定综合性以及探究性的方法,让教学形态以综合性主题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列入语文课程内容。它基于语文学科,又跨越学科界限,将多个学科组合在一起,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课堂教学范式,引用哲学理念,是教育领域对小学语文的新探索。这种探索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新课改环境下的新尝试,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有显著效果。通过这种新尝试的特点及教学观念转变分析,探究这种教育范式下教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讲课等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语文跨学科学习涉及学习主题的选择、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过程的布局。对此提出的建议有:学习主题的选择,以“特色”为引领;学习目标的制定,讲求主目标、分类目标结合;学习内容的安排,以主体性、适切性、内驱性、综合性“四原则”驱动;学习过程的布局,经历发布任务、学习小组活动、传授学习方法、阶段性展示交流、评价学习成果“五个步骤”。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就是在坚守语文学科本位的基础上,以真实情境为引导,跨学科整合学习内容,建构多维度架构,整体规划,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任务群活动,既能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又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4.
群文阅读近几年在我国阅读教学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具有突破性的实践意义,相较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地注重学生的阅读量而言,群文阅读则更加重视学生通过阅读所具备的理解分析能力及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1+x"群文阅读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群文阅读切合新课标下对语文阅读的要求,但目前的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究。如何把"1+x"落实于日常教学中仍是广大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话题。笔者将立足于1+x的研究方向,从"1+x"的群文阅读概念和教学意义谈起,浅析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1+x"群文阅读模式探究。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针对当前小学传统式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构建基于“视域融合”的教学范式.这种教学范式既可以丰富和拓展语文教学研究视野,也可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针对当前小学传统式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构建基于"视域融合"的教学范式。这种教学范式既可以丰富和拓展语文教学研究视野,也可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一、"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原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原理就是: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出发,能够为学生聚焦"主体性危机"论题,之后检讨小学语文中"内容分析"式教学,揭示出其特征、产生根源以及学生主体性的遮蔽,并审视当下语文教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相配合,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语文跨学科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一大亮点。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知识不再被分割成不同条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跨学科学习中得以沟通、整合、更新。  相似文献   

18.
一、作文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整体设计基于课程整合的行动理论和科学育相似论,我们尝试着把综合性学和作文合为一种课型,在同构共生、乳交融、交相辉映中创获最佳的课效益。我们引领学生结合语文学习,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在家庭生活、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解决简单问题;为解决与学习和生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资源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同讨论。在这个方面,初中的语文课程作了些尝试,小学语文课程亦可借鉴。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上册综合性学…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学形式和方法不合理,存在枯燥、模式单一的问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也难以有效提升。而"视域融合"教学范式是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一种新探索,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本文先简单介绍了"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特点以及实施原则,分析"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的当下,跨学科学习是趋势,建立高效客观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是必要的。文章在探讨构建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难点的基础上,分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逻辑和重要内涵,并提出构建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案。该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可以更大限度呈现小学语文与各学科有机融合教学的成果,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评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