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蜂     
现代阅读理论揭示,阅读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交流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是一个阅读者,他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是教师与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而他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只能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实现。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任务只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欲望,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相似文献   

2.
谢荣 《家长》2023,(21):153-15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其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培养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并不重视阅读教学,课堂上只是简单地为学生讲解课文内容,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较肤浅,难以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逐渐失去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提升速度也较为缓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师也需要积极转变观念,根据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仲明 《宁夏教育》2012,(11):55-55
提到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人认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是语文教师的任务,与其他任课教师关系不大。事实上,任何学科都有其特定的材料可供学生阅读,教师都有义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谓阅读,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何为“文本”,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4.
对于文本阅读教师大多侧重诵读、了解文章内容及对字词句的讲解,这种阅读的教学行为只是阅读的表层阶段。教师应该回归文本本身,以文章的内容为基础而不局限于文章,加强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拓展模仿,让学习的文章成为学生能力的训练点和起点,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5.
陆海霞 《教书育人》2014,(11):25-25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对话过程。通过对文本的有效阅读,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文本,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文本的“细读点”,从而实现高效的文本阅读。  相似文献   

6.
<正>阅读素养是指在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以及参与社会,有效地寻求信息,理解运用、深度思考书面文本(包括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是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笔者认为,深度的、成长的阅读素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对未知情境的基础学力,其包括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基础上,引导学生会阅读、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课堂文本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作为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教师的思想深度、审美情趣决定了他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及对学生理解文本的导向作用。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一般而言,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任何限制学生思维空间的倾向,都会影响文本分析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韩丽娟 《学周刊C版》2024,(2):149-151
非连续性文本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其简洁直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客观性,对提高学生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成为教师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应该在非连续性文本资源、阅读方法、阅读训练、评价等方面加以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本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被动地进行阅读活动,没完没了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充其量只是在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本来应该属于学生自我的阅读活动中,学生失去了“本我”,成为应答的机器。这,能实现“对话”吗?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式,还阅读教学以本来面目,把本来应该属于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比如“发现”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正>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是教学活动的载体,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文本解读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人专业水平,需要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对丰富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进行探寻,促进高中生文本阅读能力的有效增强,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化。当前,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相较于教材文本,参考资料更重要,所以出现了“非文本化阅读现象”。我们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常都是由教师按照自身理解代替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充分彰显,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11.
张强 《学周刊C版》2020,(16):45-46
阅读能力不只是对学生十分重要,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影响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就我国目前阅读教学情况来看,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较弱。所以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和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加大学生阅读兴趣,扩展学生阅读思维。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意义,提出调整阅读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是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也难以获得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阅读教学必须重视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知,而语文教师只是学生读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13.
赵华 《语文天地》2012,(5):41-4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是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也难以获得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阅读教学必须重视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知,而语文教师只是学生读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需要通过深度阅读提升他们的阅读品质,如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等。深度阅读不同于传统的浅层阅读,它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对作者意图和文本背后深层含义的把握。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以此提升他们的阅读品质。  相似文献   

15.
<正>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往的阅读教学过多关注的只是文章的层次结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学生真正的阅读能力并不强。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呢?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教学不能靠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完成,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只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立足于文本,重视文本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创新文本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教师对教材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要素展开深入研究,确认鉴赏阅读起点,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提示,可以有效激活学生阅读思维和情绪。本文以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为例,探讨从情感角度作阅读指导的路径,引导学生深度解析文本内容,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阅读情感与作者文本情感达成共鸣,取得深度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牛小娟 《成才之路》2023,(3):109-112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共同构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体系。当前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还存在阅读文本材料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阅读技巧和方法掌握不足、阅读能力明显不高,阅读训练不达标、阅读水平不能得到提升的问题。教师要在了解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实际的基础上,科学选择阅读文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划分阅读文本类型、传授文本阅读技巧,强化阅读文本训练、提升学生文本阅读水平,以促进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互动式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三方面问题: 一、教师的作用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应扮演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合作者的重要角色。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互动模式下,它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文本,而不是教师带着文本走向学生。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是十分明显而突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