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新论断将教育、科技、人才置于同一语境之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以及世界现代化历程而形成的对三者“集成”关系的深刻认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个要素环环相扣又互相渗透,发挥着动力塑造、力量凝聚、安全保障、文明协调的“集成”功能。为更好地发挥三者的“集成”功能,应在厘清各领域工作重点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科教兴国战略的政治方向、体制效能、价值立场、实践导向与精神品格,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相似文献   

2.
王栋 《农村教育》2006,(10):48-48
幼儿期是人一生智慧发展的最佳期,不同学科的知识对促进幼儿智慧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而幼儿科学教育更是如此,它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尽管幼教界近几年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幼儿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熟悉、了解、理解、尊重幼儿的观念,并没有真正替代教师长期形成的“我说你听,我教你学,我讲你做。我扶你走”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部署。需要进一步厘清以习近平人才观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价值旨归、现实省思与路径保障。即在价值旨归的基础上,省思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才支撑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从政治保障、协同保障、体制保障与智力保障4个维度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4.
李方 《中国教师》2023,(2):17-20
落实“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大国良师将发挥基础型、全局性的支撑作用,也将在优先发展战略中涵育成长。中国式教师专业发展十年路体现在:“增量扩容、存量优化、质量提升、能量释放”;积极应对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将防疫“停课不停学”到安全复课复学的答卷系统化、序列化梳理完善,形成长效方略与规范样本;根据“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总体部署,赋能数字素养、推进智能转型;学用研创新课标,为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增动力。  相似文献   

5.
从近现代世界教育、人才、科技三大中心转移的历程看,教育、科技、人才是有机统一和相互支撑的,但作为后发型国家,具体的实施路径有别于先行现代化的国家。要实现国家整体性、长期性的超越,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的全面价值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进一步明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内涵;进一步处理好与科研的关系,加快使一批研究型大学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密切与产业的联系,加深产教融合发展,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6.
谈谈科技、艺术教育与广告设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与经济的进步带来了广告业的繁荣并直接促成了广告设计水平的提升,而艺术教育与广告设计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本简要地介绍二与中国广告设计的关系,并阐述我国设计教育要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高源远 《考试周刊》2013,(58):182-182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的培养,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对人的培养就是要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完成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人的发展是根本问题,人的发展对于社会与教育提出了相应要求。由此可以看到教育、社会、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而人又是社会中的人,对人的教育就是使其最终融于社会、改造社会,而教育也就通过对人的教育完成对社会的服务与影响。这三者相互关联,人在社会中的发展使教育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最终使人全面且具有个性地丰富社会,建设社会。  相似文献   

8.
从生成逻辑上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时势已至,其不仅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必要策略和我国发展的实质性需求,也是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特有的政治智慧和深刻总结,它具有内在的实践与历史逻辑依据。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系统蕴含的自组织机制、适应性机制、协同性机制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运行的基本动力和内在属性,它们能够逐步促使科技的需求动力和教育、人才发展的供给动力找到最佳结合点,逐渐形成强烈一体化倾向的内在驱动力。要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关联性思考和整体性布局考量,以构建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营造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建立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机制三个关键性环节为实施路径,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协同作用和整体效能,旨在一体推进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以期为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实践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要着重于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的培养作为小学阶段的教育 ,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上来。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等学科教材里都有有关科学家追求真理 ,探究宇宙奥秘的故事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渗透科学家这种对待科学的态度 ,培养孩子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科学精神。我们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培养孩子的科技意识。比如 ,看科技书籍、科幻小说和有关科技教育的录像片 ,参观科技画廊、科技成果展 ,举办学校科技节活动 ,科技讲座等等一系列活动来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 ,培养孩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道德品质。这样 ,不久…  相似文献   

10.
科技进步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但随之而来的"唯科学主义"和"技术至上"观念则给普遍人性特别是成长中的学生带来了隐忧.如何从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回归人本教育立场,寻找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重建生命教育愿景,乃是全球化信息技术背景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在新形势下的新变化,而后阐述了高校与市场的关系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最后从市场、政府和高校三个角度给出了解决矛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在新形势下的新变化,而后阐述了高校与市场的关系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最后从市场、政府和高校三个角度给出了解决矛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的应有之义,既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又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成就。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以党的现代化观为指导,坚持正确发展方向;以现代精神培育为核心,增强育人能力;以守正创新发展为要求,提高工作质量水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系,必须把握与党的建设相统筹,强化全方位引领功能;与国家治理相结合,落实全过程贯穿机制;与科技创新相融合,增强全要素创新能力;与社会生活相贴近,构建全社会协同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劳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点特征有着丰富的关系耦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已经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关照和时代使命。目前,学校劳动教育存在资源供给软化、社会认知异化、课程内容固化的现实挑战,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化的实现进程。把握学生的现实需求,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需要从保障与监督、倡导与合作、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着手,推动学校劳动教育走向全民化、常态化、现代化,不断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助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创业教育虽然发展较晚,但在体制的强力推动下,已经在全国高校全面铺开。但创业教育在发展中必须厘清两组关系,即对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重新认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及运作体系上有相似之处,二者均是围绕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展开的,互补性较强,因此,必须打破当前二者的割裂状态,用新的观念及方法去整合二者的关系,形成新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在教育目的、内容及运行体系上是不同的,创业教育不应该也不能够承担创新教育的任务,因此,必须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分离,还原创业教育的学科属性,让其在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上形成其特定的知识传统。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代新征程一流大学肩负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华中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和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充分利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形成育人合力,取得显著的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必须通过课程来体现。在设置高职课程目标时,应先理清科学、技术、人文三者在课程中的关系,即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技术与人文的关系。按照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构建多元整合型课程,将科学、技术、人文三者衔接沟通,恰当地融合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培养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三面向”即预示了教育的国际化目标。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科技现代化,从而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条件。科教现代化促进了教育国际化。我国加入WTO后如何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四项重大任务,只有这四项任务互相兼顾才可共同促进高校快速的发展。教学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但科学研究不论在研究型高校还是应用型高校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能够推进高校学术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师的思维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独立创造能力。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高校中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促进科研与教学协调统一发展,使科研充分发挥出促进教学日渐不断提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教育必须坚守信心信念、培养价值主体的责任感、融通教育体系和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传承与创新、注重中国特色和开放融合,切实发挥教育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