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宋代流民与流民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自然灾害、战争和土地兼并等原因,宋代出现了一些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流民。为使这些流民尽快返回家园,安居乐业,宋朝采取了多种措施对他们进行救助,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建社会何以经常发生大规模的流民和流民起义,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下土地和农民的结合不很牢固,容易发生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流民和流民起义既然是由于农民失去土地而引起的,那么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作为最主要的生产力的劳动者和最主要的生产资料的土地重新结合,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在黄巾起义后出现的曹操推行的屯田制,正是封建国家利用国家机器调整生产关系的职能,使失去了土地的人与失去人耕作的土地结合了起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曹操镇压了黄巾起义,却实现了黄巾起义没有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4.
1840-1842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原本人口问题十分严重的中国又产生了大批流民。流民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大量存在造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起伏,这些流民基于种种缘由纷纷涌入广西,进一步加剧了广西的社会危机,最终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兴起的一大诱因。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史悠久,在其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以及其它种种因素,造成了难以计数的流民现象。两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发展过程中的流民现象有独有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流民问题是超越社会制度而存在的一大社会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频繁的天灾人祸,产生了大量流民,他们为了生存流向城市,给近代城市的崛起带来了重要影响。流民的涌入促进了近代中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冲击了农村的封建传统。但大量流民的存在给城市后期发展又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城市化进退维艰,流民现象逐渐发生病变,并成为各种社会病的总源头。  相似文献   

7.
针对明朝中叶严峻的荆襄流民问题,周洪谟作《流民说》,大胆突破祖宗"山禁",提出仿东晋侨置郡县之法安置荆襄流民。朝廷在安置流民失败后最终采纳其说,并派原杰等人组织实施,取得了稳定一方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流民问题一直以来是困扰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近10年来,众多专家学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其研究之中,流民研究硕果累累,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著作方面,池子华先生作品居多,且成系列化。论文方面,成果层出不穷,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近代流民产生的原因;流民的流向问题研究;流民对于流入地影响的研究;流民的调节与控制问题研究。对于流民问题,宏观和整体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分区分省研究则明显不足,中外流民对比研究也很薄弱。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大量史实论述了近代中国社会流民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指出流民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十五世纪三十年代到十六世纪三十年代是明朝流民问题发生的严重阶段。历来学者在研究明朝的流民问题时往往选择对这个阶段进行整体把握。然笔者仅从此阶段中的正德年间流民问题形成的社会背景,流民运动的基本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入手,对正德年间的流民问题浅析一二。  相似文献   

11.
国际难民现状与难民机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世纪之后,国际社会所面临的难民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国际社会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国际难民机制,并在全球难民救助问题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各国在该问题上仍存在难民法规、惯例、主权认知上的差异和分歧,加之难民参与机制缺乏,全球难民形势得以根本缓和的前景仍不乐观。国际社会应共同推动难民问题合作共识,进一步完善难民法规及救助机制,做到治标与治本并重。  相似文献   

12.
魏晋文化作为门阀士人思想趣味的反映,是对先秦老庄和印度佛教哲学的进一步改造和发挥。与前代的儒家、法家文化相比,它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就是非常强调觉悟和智慧,以及随之而来产生的高迈和飘逸。这一文化特征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使魏晋文学在总体风貌上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魏晋作家在诗文中所表现的智悟圆足、万累俱尽、超尘越俗的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此造成的。虽然魏晋文学在文学风格上也有多元化的色彩,但从整体风貌看,“高迈”和“飘逸”无疑是它最主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独立后接纳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难民,为了阻止难民进入,该国没有签署《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以及《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也没有制定难民法及相关难民保护体系。以其境内最大难民群体—缅甸难民为例,在马来西亚政府的难民政策下,缅甸难民处境艰难。要更好地应对难民问题,马来西亚的难民政策需要有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朝大部分象征意象表层象征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自足性,其象征意义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形成一定的审美空间。其优秀的象征意象常常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自我精神、境遇、人格、命运以及诗人心灵中双重自我的无意识投射;“转蓬”等象征意象表现了生命追求归根反本的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和生命飘泊孤独的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名士们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以名士的“魏晋风流”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然而,他们的内心却是极其痛苦的,由此构成名士们内心所隐藏的深刻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民涂炭,于是产生了集军事性质和经济组织与一体的坞壁组织。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侵,也产生了众多的坞壁组织。战乱时期的坞壁组织在安定社会秩序、维持人民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五凉政权的建立,河西地区的坞壁也失去了它在战乱时期的作用,集耕战于一体的坞壁组织逐渐和原来的乡亭里基层组织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基层组织“村”。在完成它的使命后,坞壁的作用也开始淡化,它开始以另一种方式承载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代是一个战乱频仍、社会极其黑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不同的文人采用了诸如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吟诗做赋,以求不朽;大隐于朝,佯狂买醉;适性自然,归隐田园等生存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生存智慧。标志着魏晋文人生命意识、个人价值意识、人格独立精神自由意识、适性自然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8.
朝鲜战争期间印度对华政策与其大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独立前夕,印度就确立了大国战略,立志要成为有影响的世界大国。朝鲜战争期间,在对华关系上,印度实施了两面政策,但其主流是友好的。印度担心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将成为其通向大国之路的绊脚石,对中国不时保持警惕,这就决定了此间印度对华不友好的一面。但基于中国在其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它一些原因,印度又不敢过分激怒中国,最终采取了较为现实的对华政策。这就使中印友好的大局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19.
志怪小说酝酿于先秦,成熟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进入了繁荣时期,此时的志怪小说在艺术上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思想:崇尚世俗人性美、崇尚道德人格美、崇尚智慧滑稽美、崇尚古朴自然美。  相似文献   

20.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同时它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阴阳五行说对魏晋游仙诗在内容、结构、艺术手法、风格上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由于它对魏晋文学理论的影响间接地影响了游仙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