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对多层次高技能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为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服务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分制改革,开展了学分互认互通体系重构、制度建设、平台搭建的探索,并进行了多元路径的多类型学分互认互通实践,有效解决了学校多层次高技能技术人才培养带来的难题,推动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通过“专升本”和“专本套读”两种方式与本科学校合作进行专本衔接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专科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专业课程体系有差异、学分不能互认,专本套读的学生重学历文凭而轻课程学习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合作双方共同致力于专本衔接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采取双方联合构建课程体系、联合建设共享课程资源、联合建立学分互认等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更加突出了专本衔接的融合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3.
转学教育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基本职能,它与其它四年制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机制为学生在校与校间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是美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文章在分析美国社区学院背景及其与其它高教机构间关系的基础上,具体阐释了北卡罗来纳州"全面学制衔接协议"的形成、运作规则及特点,以期为我国新时期的专本衔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学分制改革与发展之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分制的实施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实施中应注重把选课的自主灵活性与指导性相结合,指导学生选课和灵活选课;增加实践与创新学分比重,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实践能力;推行弹性学制;开展远程教育,实现学分互认。不断推进学分制改革,加快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5.
学分互认不仅是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学术活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北京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浙江高教园区学生跨校选课等典型的学分互认实践案例,总结出我国目前学分互认的通用模式包括跨校选课、合作开设辅修专业、学生校际交流等模式,并对我国学分互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建设提供实践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游学思想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今的很多重要的思想学说都源自于游学教育。高职院校通过"游学制"教学模式,实现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次改革创新,游学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借鉴南京市三所高职院校"游学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案例,对"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推广进行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7.
远程教育实施“学分银行”管理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分银行"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效措施,是远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建设远程教育"学分银行",要把握"学分银行"的内涵与特性,正视并解决建设过程中选课制、教育资源、学分互认、转化体制与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日,天津交通职业学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新生”—来自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43名大三学生。这些学生全部来自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他们将用一年的时间在天津交通职业学院重点进行汽车维护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在这里修满学分,完成大学最后一年的学业。这是天津市高职院校创新与西部高校合作办学模式,首次进行校际间学分互认。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推行国内外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是基于学分制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化、开放式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起步晚,发展不均衡;跨国学分互认尚缺乏相关法律及配套政策支持;学分设置及质量考核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文章借鉴国外跨国修读学分互认的典型模式及其特点,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对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机制及实施路径进行制度设计,并从政府和高校等层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制定统一的学分设置标准,构建校际学分互认平台;推行融合互联网的"学分银行"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务管理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2014年9月,辽宁省教育厅首次启动普通高校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开展省内高校跨校修读学分互认,成为推进辽宁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辽宁省实施跨校修读学分的背景与意义,分析了跨校修读的优点以及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创新性地提出了完善跨校修读学分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辽宁省跨校修学分的成功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国内外高校学分互认现状,以及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几种学分互认模式,发现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在教育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工作已势在必行,而使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需要我们尽快发挥"学分银行"的作用,扩大学分互认的深度和广度,使各类教育能够相互衔接,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之时,以学分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在各高校展开。实施高校间学分互认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然而由于我国关于学分互认的经验不足、实施条件不完善,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学习较为成熟而完善的欧、美、澳等国外学分互认机制的模式,对于指导我国高校的学分互认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但是,对比英国学分互认发展经验,我国学分互认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仅仅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累积了一些零星经验。总体而言,加快国民教育序列学分互认进程需要转变观念、完善立法,成立专业学分认定机构,制定转换规则,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自学考试学分互认(简称"衔接")是将各类专科(普通、成人、高职及民营二级学院等)与自学考试本科相衔接,是通过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学分互认享有同等国家教育考试的效力、规范和要求。命题工作是自学考试的核心环节,质量决定着自学考试是否公平、公正、安全和有效。做好学分互认课程命题工作是确保自学考试教育质量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研究可为推进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提供研究基础。文章阐述和分析了我国学分银行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剖析了国际视野中学分互认与转移的研究特点,并就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的研究内容进行聚焦、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的研究推进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学分制试点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搭建"双平台"、"三模块"课程架构,按照试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并实行"分层教学、学分加权".反思其学分制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仍有很多制约因素,如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有限;学校办学自主权有限,相关政策和制度亟待完善;院校间壁垒森严制约校际学分互认和资源共享;高职主流校园文化还无法应对学分制下管理环境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跨校选课网络教学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和Internet是开展网络教育的两个基本平台,开展高校间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共享教学资源是网络教育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探讨了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网络教育的系统平台构架、教学应用模式、教学效果和经验,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对进一步开展跨校选课网络教学具有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成人高等教育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学分互认机制,校际壁垒导致了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以及人才培养周期的延长,这不利于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故探讨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机制不仅有理论价值更具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分互认是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方面,学分互认制度的建立,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实现、扩大高等教育的覆盖面、推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减少学生辍学率并促进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间的自由流动.基于欧洲学分互认体系、加拿大B.C.省的学分互认体系、韩国学分银行系统中的学分互认、日本高等教育的学分互认等的比较与分析,建议我国学分银行建设中的学分互认应该采取机构驱动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同时应该基于我国现有的学分互认实践,着力研究制定适应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终身教育资格框架,以便发展国际间的学分互认,同时应该认可学生通过先前学习评价所获得的学分.  相似文献   

20.
学分制是运用学分管理课程,以学分为单位对学习者的学习量进行计算和评估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互认是对学分制的又一次创新,适应了高等教育多元、开放的发展趋势。本文重点分析了美国高校学分互认的实施策略与发展特征,意在为我国学分制的改革与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