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误读"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误"必有其根源,抓住误读并加以合理利用,可引导学生在去伪存真之后对文本有更深入的自我构建型认知,辨析误读将实现对文本的最佳解读。  相似文献   

2.
抓住文眼。《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我认为,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于是,我把“文眼”作为突破口,因为“文眼”的作用之一是奠定:作者写景抒情的基调。  相似文献   

3.
查阅了很多关于《荷塘月色》的资料,发现资料对文中的"文眼"辨识不清,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的认为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参考资料的权威说法);有的认为是"我爱热闹,也爱冷静,我爱群居,也爱独处";还有的认为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面对着这些无法达成一致的结论,笔者陷入了沉思,思考着文中的哪一个"文眼"能真正将文章的内涵澄明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时,课前我预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研读"欧·亨利式结尾",赏析文章精彩的情节结构;二是通过探究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题。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复述小说情节,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生复述的基础上,我问  相似文献   

5.
关于《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一般的观点认为是“这儿天心里颇不宁静”。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眼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那句话,也是最能反映怍者情感的那句话。《荷塘月色》一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而“心里颇不宁静”是不是反映这种情感的,说里面也含有哀愁尚可;说它有喜悦,则显然讲不通。 那么,将哪句话作为文眼更好呢?我以为应当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相似文献   

6.
事实细节题一般是对文中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事件、目的等具体信息进行提问。这类题在高考阅读各类题中占的比例最大,且属于基础题,相对较易得分,所以大家务必吃下这块“肥肉”。解答这类题,可用顺“藤”摸“瓜”法。  相似文献   

7.
8.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科普读物,让小学生初步接触一些国际互联网方面的知识,所以在注意语言浅显易懂的同时,还用了一些形象的比喻,如“‘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又如“我们现存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相似文献   

9.
《位置》是一年级下册的一个单元,孩子们对这个内容本身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上下、前后、左右,以及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尽管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方位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并不陌生,但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荷塘月色》这篇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案,但从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做法。着重对《荷塘月色》的时代背景、作者“不宁静”原因、文眼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是传统的高中、中专教材。长时期来,不少研究者,将其开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或作主旨,或作文眼,或既作主旨亦作文眼,莫衷一是。究竟什么是文眼,它与主旨有着怎样的关系,就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不当之处,恳请指教。主旨和...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是传统的高中、中专教材。长时期以来,不少讲读和研究者,将其开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或作主旨,或作文眼,或既作主旨亦作文眼,莫衷一是。究竟什么是文眼,它与主旨有着怎样的关系,就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主旨和文眼是传统文学理论中的概念。主  相似文献   

13.
小语八册第五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了解事物的联系和变化。这组课文,有的讲轮船上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有的讲大人和守诺言的小孩之间的联系,有的讲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的关系,以及人和狮子、人和牛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深厚感情。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联系会发展,会变化;事物的联系发生了变化,就产生了问题,要注意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把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转化为写作  相似文献   

14.
指导学生学习《养花》一课,可以采取抓住文眼,导渎全篇的方法,既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又提高阅读效果。一、联系课文内容剖析中心句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再从课文的结尾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说明养花乐趣的句子即中心句:“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知道作者的这段话,既对全文内容作了总结,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对中心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思考议论,从而知道:喜—忧,  相似文献   

15.
《记金华的双龙洞》按游览的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我教学这一课时,在指导精读的同时,注意了各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巧妙的语句过渡衔接。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学效果。一、当好“导游”,创设意境,激发情趣教学游记,教师解说、介绍极为重要,就如同风景区的导游一样,把固定的景物以生动的语言介绍给游人,牵引着游人的心。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中的:  相似文献   

16.
一、缘起《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经典名篇,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然流淌。表面上看,《荷塘月色》并不难懂,但真正读懂却也不易,需要用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著名学者孙绍振说: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老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  相似文献   

17.
上课五分钟后,教师正引导学生讨论朱自清以“荷”与“月”为抒情对象的特殊意味,有一位学生突然举手提问: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今晚却很好”?师:(感觉有些突然)很好。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三自然段,找出“今晚却很好”的原因。生:作者  相似文献   

18.
李瑜 《考试周刊》2011,(88):125-126
英语教育教学在初中阶段具有很大的难度,尤其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很多学生进入中学时没有任何基础,对学习没有激情,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作者结合自己近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抒写思乡之情的《土地的誓言》,由于时代的久远和地域的差异,实在难以唤起大多数学生的情感共鸣,突破口在哪里呢?全文共两段。第一段是由“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领起的。“泛滥”二字表示作者的心情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向四下奔流,表现了一种激怒狂放的感情。正如歌词《心雨》中说:“我的思念就像是决堤的海。”于是列举大量东北原野的家乡景物、特产,就有了依据,有了着落。因此,对“泛滥”的理解就是教学本文的突破口,也就是本课教学的“课眼”。抓住这个“课眼”,学生才有了与文本进行沟通的可能。“那田野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相似文献   

20.
林庚先生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文中引文很多,乍看上去,似乎繁琐、深奥。其实,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就会感觉像有一个有魔力的线团,引着你走向豁然开朗。这个神秘的线团,就是在文中不断出现的“问”:疑问、反问、设问,它们仿佛一个个路标,标志着作者思路的推进方向,引领着读者走向一个个答案的“驿站”。问题之间相互传递,互为照应,环环相扣,十分缜密。下面,不妨将文中的“问”展示给大家,看看作者是怎样让我们顺“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