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两种不同目标的思维活动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对立统一于比较之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只有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求同与求异思维 ,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 ,掌握知识面的联系与区别 ,并能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为开发其智力打实基础。一、异中求同 ,训练思维的条理性“一切事物的共性都寓于个性之中。”数学中的许多共性问题 ,也必须蕴含在相应的个别对象之中。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异中求同”的思维活动 ,从许多个别对象中去探求共同规律 ,建立…  相似文献   

2.
西方心理学有所谓“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理论。“求同”,即要求学生一切都照教师讲的和书本上写的去思考,去求知,不可违反背向。而“求异”,则指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发挥创见,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上写的不同方向,大胆提出疑问,去探索客观真理。现成的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要获得知识,毫无疑问必须虚心听取教师的讲解,认真学习书本上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当要求学生同教师、同书本朝同一方向思考,要“求同”。但是,事事“求同”,处处“求同”,要求学生思想整齐划一,不准超越雷池一步,只许教师在知识的园地里“种瓜”,不许学生在知识的园地里“点豆”,势必造成学生头脑迟钝,思想僵化,只知以教师和书本之是为是,以教师和书本之非为非,没有教师不会讲话,离了书本不会思考。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创精神,教师不应以学生做自己和书本的应声虫为满足,应该善于  相似文献   

3.
比较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数学概念的比较,往往以“求同”与“求异”作为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两种不同目标的思维活动,分别称作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对立统一于比较之中。一、引导学生在异中求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概念的本质,可以列举各种对象,引导学生用求同思维去认识和发现对象中的共同属性。  相似文献   

4.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比较,是人类思维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语文教改实践中,笔者以比较教学作为研究课题,分别在初、高中各年级的阅读课中作了为时三年的初步探索,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比较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求新求深、  相似文献   

5.
黄月 《中国培训》2004,(4):44-44
一、利用“双轨”,训练思维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一是求异,二者缺一,思维就不能起飞。求同,发现规律;求异,发现特点,都是发现事物的本质,都是思维中的“创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能恰当地引导学生求同求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双轨思维”,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例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我安排了学生们阅读他的另一篇散文名篇《绿》,让他们在阅读中比较,求同亦求异。首先,我以“求异”———分析它们不同的写作背景作为切入点给学生一点提示。《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在革命失败后,作者因为…  相似文献   

6.
“比较法”是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它除了能加深学生有意记忆,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外,更能在“本体性”教学视野下,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比较,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思维路径。当然,教学目标不同,选用的思维路径也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7.
引导学生运用求同、求异比较法对“克隆技术”的教学进行设计和改进,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求同、辨异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马可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可以找出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找到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中、高年级应用题数量关系复杂,类型多、联系广,学生既难掌握,又易混淆。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对比性练习,把有某种关联的应用题编排在一起组织练习,有益于学生把握应用题的结构,区别其特点,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把整体原理具体地运用于练习设计中。  1同化比较。  (1)新旧知识的同化。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对比练习,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过程和辨别真伪的方法。人们常常通过对事物的比较研究产生新的认识,形成新的概念,或作出正确判断,形成新的理论。学生在学习时,也是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来掌握知识,并由此获得新知识。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只求“应该这样”,并不懂得“...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比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因此,比较是思维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有比较才有鉴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因此,通过比较,人们才能区别真伪,判断是非,对事物的认识才能更精确。语文课比较教学就是将比较研究引入语文教学领域的一种科学的教育手段。教师运用“比较教学”把新旧教材联系起来,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温故知新,触类旁通,有助于学生掌握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也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教师经常用这种方法讲读教学,也经常指导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学。读书时,我们把相同或相似的知识归类在一起,找出它的不同点,即同中求异;或者将不大相同的事物(知识)归类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异  相似文献   

12.
处在知识竞争、智力竞争的今天,必须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思维训练,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崇高的理想》思维训练如下:一、“求异”与“求同”思维训练《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与《崇高的理想》都是议论文。请比较两课文在提论点和论证方法上的异同点。这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训练,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阅读,指的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某种联系的文本(或同一文本有关联的不同部分)集中起来,边对比边分析的一种精读方式。通过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相似文献   

14.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种或多种文章(或语段)对照着阅读,通过辨析其异同,发现其共性和个性特征,以加深认识和理解的阅读方法。比较的目的在于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同中求异是为了明确其差别,以防混淆;异中求同是为了探寻其规律,归纳要点。  相似文献   

15.
李荣平 《生物学教学》2005,30(12):32-32
类比式小结是教学中常用的小结形式,它是将同类知识或不同类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其中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它既能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两则实例。  相似文献   

16.
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数学活动、数学思维的训练也离不开对这些联系与区别的理解、辨析与应用。数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但绝不可以轻视"求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是引领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很有效的策略之一。异中求同则易通,同中求异方为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通了,才有可能转化为能力,才有利于提升能力,最终才能真正达成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大目标。  相似文献   

17.
“求同”与“辨异”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活动,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对立统一于比较之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求同、辨异思维,才能理解知识的本质,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8.
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如横比、纵比、类比、对比等。通过比较,可使阅读中已知和未知、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借助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观点和同一材料的各种加工方式以及表达上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性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相似文献   

19.
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如横比、纵比、类比、对比等。通过比较,可使阅读中已知和未知、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借助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观点和同一材料的各种加工方式以及表达上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性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相似文献   

20.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过程和辨别真伪的方法。人们往往通过比较研究而获得新的认识,形成新的概念,或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形成新的理论。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对两个以上有相同点的材料的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获得新的知识。一般来说,学生从书本上看到的,从课堂上听到的,基本上都是“应该这样”,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