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江生态经济带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汉江生态经济带突出发展生态旅游,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旅游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生态资源禀赋良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应该从开展特色生态旅游项目;精准定位、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多渠道宣传生态旅游形象等方面进行旅游营销。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旅游过热的今天,黔东南开展生态旅游虽有优势但不能盲目发展,更不能走“生态旅游破坏生态”的老路,明智的做法是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观念,把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特别是要重点保护正在遭到破坏的人文生态保护意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者是生态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意识对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两型社会建设下,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在校大学生也有自身的特点,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生态旅游的问题进行生态旅游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4.
试论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旅游活动依存于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生态旅游活动的“三体”与之密切相关。生态旅游所追求的是保留着良好的、始风貌的生态旅游环境,同时也是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存在于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之中,生态旅游环境影响生态旅游资源贮量、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效应、生态旅游处理效应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模式、保护模式等,也影响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业的运行;生态旅游环境也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旅游服务业密切相关。研究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活动“三体”的关系将有助于生态旅游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而旅游专业学生是未来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在旅游专业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促使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的共同发展。但目前,旅游专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仍存在教育内容缺乏统筹规划、学生参与率较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结合生态旅游理念,丰富生态文明教学内容,并将其与旅游专业课程相融,加大政府投入,构建生态文明教学体系,利用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进而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生态旅游过热的今天,黔东南开展生态旅游虽有优势但不能盲目发展,更不能走“生态旅游破坏生态”的老路.明智的做法是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观念,把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特别是要重点保护正在遭到破坏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并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完善有关政策和法规,实施科学开发与管理,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者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生态旅游者只有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遵循生态学规律,才能很好地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以九寨沟旅游者为调查分析对象,了解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行为方面的缺失,得出现今生态旅游者环境、责任意识较弱等结论,并为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培养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强化环境责任意识、改善外部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关于发展连云港市生态旅游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及生态旅游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我国各旅游城市也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活动。文章在阐述生态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了连云港市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探讨了发展连云港市生态旅游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西北干旱旅游景观区由于经济落后和区位条件较差,决定其旅游业持续发展必走生态旅游之路。同时该区发展生态旅游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西部大开发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该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和机遇。本在对西北干旱旅游景观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利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干旱旅游景观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即: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加快形成具有生态特色的旅游景观区;提高地方居民的参与程度;确定其生态旅游目标市场,有重点地进行宣传促销;确定生态旅游景观区的生态容量,切实保护好生态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者的非生态旅游行为的深层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春艳  杨萍 《昆明大学学报》2006,17(2):31-34,71
文章在界定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者非生态旅游行为的概念,通过对比生态旅游者的非生态旅游行为与理想的生态旅游行为的差异,分析了非生态旅游行为产生的心理结构、行为意识和价值取向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生态旅游者行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视野下,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有着明显的耦合关系,乡村生态旅游建设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乡村产业结构。现阶段,国内乡村生态旅游建设普遍存在生态环境质量降低、人文环境特色不足、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基于此,阐述了生态文明视野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价值,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生态文明视野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路径,以期不断深化乡村生态旅游建设,推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择新疆喀纳斯景区的生态旅游者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实证对象的环境意识主要表现在环境责任意识、生态旅游环境认知、环境意识自我认知、生态旅游体验意识、旅游基本需求意识、旅游生态环境偏好、生态旅游消费意识7个层面,其中生态旅游体验意识水平偏低,环境责任意识和旅游基本需求意识较强。旅游产业发展中游客环境意识提高机制的建立健全是新疆旅游发展面对的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是由于在理论上它比传统的大众旅游有不少优越之处。但在我国开展生态旅游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引起的环境破坏。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采取一些有力措施,如运用阶段理论进行生态景区的环境保护;认真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加强教育,提高履行职责与义务的自觉性;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相似文献   

14.
生态旅游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发展生态旅游是贵州省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从分析贵州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和问题出发,并以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角度考虑,研究了政府在生态旅游建设中的作用和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实践水平提升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的核心内涵在于真正实现“生态游”争“游生态”。要完全实现这两大环节在理论上就存在较大困难。在我国目前明显出现了伪生态旅游者和伪生态旅游产品泛滥现象,还远没有将生态旅游理念完全运用于实践中。生态旅游的实践受生态旅游者、旅游产品提供者、经营管理者及相关主管部门等多个要素的影响和作用,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全面提升生态旅游实践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就生态旅游中导游人员的生态素质体系构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明确了在生态旅游景区从事导游服务应具备的生态素质,从生态伦理、环保素质、职业素质三大部分进行了阐述,并就生态旅游导游人员的生态素质培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说明导游人员的生态素质对于保持我国生态旅游区的自然资源原生态和民族文化原生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于深层生态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深层生态旅游开发的概念,强调经营者对景区生态文化的挖掘再现以及旅游者对生态文化和体验的获取: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强调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责任,提出深层生态旅游是建立在双向责任互动基础上的生态文化和体验旅游.与现阶段大众化生态旅游相比较,它应是学习社会和体验经济的必然要求,代表着我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云南生态旅游的现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云南省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公众意识、生态旅游业现状及生态旅游人才培养等的基础上,提出做好生态旅游规划、抓好生态旅游业规划、一定要保护性开发、加强生态旅游管理、着力培养生态旅游专项人才等措施,以期为云南生态旅游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化有着必然的、深层次的联系。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人改造自然的精神力量,它以可持续性、多样性为特点,运用系统、整体的价值观和方法认识、处理自然社会问题,其目的在于构建、维持“协调”,创造良好的自然、社会环境。生态文化将使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旅游是对生态文化的阐释与实践,从生态旅游发展历程和生态旅游主客体属性两个方面都渗透着生态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与生态伦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呼唤生态伦理教育。首先从生态的定义出发,提出生态伦理和生态伦理教育的含义。接下来从生态伦理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需要两方面论证生态伦理教育的必要性。最后,从生态旅游的以自然环境为基础、教育性、可持续性三个核心特征论证生态旅游有利于生态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