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心理学家对幼儿的竞争意识进行过不少研究,他们认为:幼儿的竞争是习得的社会现象,而非与生俱来的;即使是最基本的竞争行为,也要到四至六岁才会出现。由此可见,幼儿竞争意识的发展是受环境、教育等后天因素所制约的。在社会竞争相当激烈的今天,提出增强幼儿的竞争意识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竞争意识有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幼儿在竞争中总是伴随着积极向上的情绪,,并处于独立自主状态,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进取、不断求索的精神,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竞争意识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提高交往能力。幼儿在公平竞争中形成良好的互相合作的关系,提高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在竞争中,幼儿表现出同情心,关心喜爱问伴,与同伴共同分事快乐等行为的情绪体验,学会协调同伴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对他们的成长极为有益。  相似文献   

2.
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儿童社会化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的形成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儿童在六岁以前,多是他律,慢慢才形成自律。本文从实践经验出发,小结几种教育行为是如何对幼儿进行他律慢慢让其形成自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能遵守幼儿园规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小朋友的。  相似文献   

3.
经验派美学家博克最早将“竞争心”与“崇高美”联系起来。竞争心是人“一般的社会生活情欲”之一,它是“自己在人类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方面要比别人优越”的要求,“就是这种情欲驱遣着人们千方百计地炫耀自己。”在博克看来,竞争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本能力量。朱光潜先生指出:“这个看法显然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商业竞争。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博克把这种竞争心和崇高感联系在一起”就美学自身的发展来说,博克将竞争心与崇高美联在一  相似文献   

4.
相比于2岁以前的幼儿来说,2岁之后的幼儿迎来了更高水平的自我中心化,表现为叛逆、自我中心语言、泛灵现象等。同时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在幼儿心里开始生根发芽,准备成为继自我中心化之后的第二棵“大树”。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儿童与周围环境作用时,环境会对儿童产生同化与顺应的作用。这两种作用是导致幼儿出现自我中心化与去自我中心化相互交织、此消彼长的原因。笔者尝试以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平衡理论来解释幼儿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是幼儿获得知识、理解事物的方式,是幼儿在各种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它们反映了幼儿的认知兴趣。1~3岁幼儿在探索周围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普遍的图式,家长应了解其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幼儿的行为,采取适宜的方式促进幼儿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日常会话自然语料的效能标注,本研究分层级、分年龄段统计出2-6岁幼儿话语行为效能的数量与分布。分析发现:在幼儿言语交际中占有很大比例的话语行为效能,并不如皮亚杰所言,为自我中心话语,而是调节效能。此结果表明,幼儿和成人的语言交际互动,在语言习得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社会规范的接受正是指个体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行为需要的过程。依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有关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结合多年的幼教工作实践,笔者以为,幼儿对社会规范的认知、接受可分为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对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在不同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1.服从阶段。4岁以前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遵守规则的意识,这时候就需要对其立规矩。  相似文献   

8.
说谎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幼儿说谎的研究也由来已久.文章回顾了洛克和皮亚杰对幼儿说谎行为的研究,以及对幼儿说谎行为的分类,分析幼儿说谎行为的原因,并提出了矫正幼儿说谎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一、问题的提出对幼儿进行关爱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而这种亲社会行为又能反过来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如何才能有效地对幼儿开展关爱教育呢?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学前阶段的幼儿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他们还不具备成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绘本却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它是以图片为主,配上简单文字的读本,十分符合幼儿的阅读特点。幼儿通过绘本认识一个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7,(1):193-194
说谎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为,且伴随幼儿成长,可以说说谎行为的发展是其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皮亚杰开创说谎行为研究以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对幼儿说谎行为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本文首先分析幼儿说谎的具体表现,进而对幼儿说谎行为原因进行阐述,最后重点论述完善幼儿说谎行为的对策,从而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11.
当前,幼儿自我中心现象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人们在惊喜现代幼儿聪明的同时,又常常哀叹他们道德品质的低下。许多幼儿凭着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私任性、攻击性行为、不尊重长辈、独占欲强、缺乏同情心等缺陷。这种偏离社会行为规范的现象,怎样才能矫正?本文就幼儿自我中心的成因及教育对策谈点粗浅看法。一、幼儿自我中心的成因分析1.自我中心化是幼儿自我中心产生的心理原因自我中心化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早期儿童在思考问题时,一切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皮亚杰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中心,认为7岁以前的儿童,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化的倾向。1岁半以前的儿童总是以自己的身体和  相似文献   

12.
受"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影响,我国出现了"独生""准二孩""二孩"三种不同的家庭结构。为探索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意向的影响,本研究以6岁幼儿作为被试,运用艾森伯格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范式,分别考察来自"独生""准二孩""二孩"家庭的幼儿在助人、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上的意向表现,结果发现6岁幼儿的亲社会道德推理水平处于他人需求取向阶段,亲社会行为意向整体较高,其中助人意向最突出,其次是合作与分享;6岁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意向不存在性别差异;来自"独生"和"准二孩"家庭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意向高于"二孩"家庭的长子女,可见家庭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意向。政府应为"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启动全方位的家庭服务支持策略;幼儿园应大力开展亲职教育和同胞教育;家长应重视幼儿的家庭角色地位,把握"准二孩"家庭结构过渡阶段的教育契机,提高长子女照料二孩的参与度,发挥幼儿同胞竞争意识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皮亚杰发展理论作为指导幼儿园教育的几大基础理论之一,经过实践,已不断转化为世界各地幼教工作者的实际经验,构成关于幼儿发展、教育的常识性观念。这些观念主要有: 1.幼儿认知发展呈阶段性。幼儿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在研究中还发现,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其认知的发展有相互平行对应的关系,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无律阶段(0~5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行为只是一种感官动作的反应,而无道德意识可言;②他律阶段(5~7、8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以“道德现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对儿童的左右概念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5岁儿童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和左、右脚,7—8岁儿童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手和左、右脚。皮亚杰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但他没有解释教育的作用和年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我们根据幼儿园活动的实际需要,在幼儿入园一星期后,对新中班的4岁—4岁半幼儿进行现状调查和教育研究探讨,尝试中班幼儿区别左、右的可行性,使教学研究为教改服务。从现状调查结果看,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别  相似文献   

15.
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建立在儿童适应环境的基础之上,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认知构建所必需的一个因素。但皮亚杰并未详细说明社会相互作用在认知构建过程中的作用。美国的丹里斯(Rheta Devries)和赞(Betty S.Zan)在90年代合作研究了幼儿课堂中人际相互作用对于幼儿心理机制的影响,提出了“社会道德氛围”(Sociomoral atmosphere)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6.
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中,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一、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皮亚杰、维果茨基强调认知发展与在社会情境中建构知识有密切关系;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则强调对他人行为、态度和情感反应的观察和模仿的意义。他们的观点为混龄教育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1.同伴间的认知冲突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皮亚杰认为,同龄儿童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其发展特点,阶段之间保持着发展的连续性,然而这些阶段并不…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中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意义幼儿同伴冲突行为不一定表明其带有攻击性,从幼儿自身的发展来说,它就是幼儿完成自我社会化进程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冲突,尤其是地位相当的人之间的冲突,是去自我中心的关键要素,这种人际间的冲突最终能导致心理内部的冲突。(一)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观念,他们常常从自我视角出发看问题,没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和态度,所以一旦对方  相似文献   

18.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过失行为有 :上课违犯纪律、不遵守游戏规则、抢玩具、侵犯别人等。这些行为过失若不给予及时纠正教育 ,将会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 ,如何及时有效地制止并促进幼儿改正行为过失的问题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首先 ,我们要分析一下幼儿行为过失产生的原因。皮亚杰说 :“自我中心”是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它使儿童在认识和适应外在世界时总是不自觉地迷恋和深信自己的言行、观点、思维 ,以为它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心。加上我国社会生活中 ,独生子女已成为普遍现象。幼儿从小生活在优越和娇宠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19.
体育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能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提高幼儿的运动技能,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体育游戏中的游戏规则能够约束幼儿的行为,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形成与同伴协商、合作、交往的经验,同时形成基本的规则意识。在体育游戏中如果我们把握好教育策略,适时、适宜、适度地支持与引导幼儿的探索行为,不仅能促进幼儿身体动作协调发展和运动技能不断增强,还能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情感,掌握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幼儿适应未来社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选取大连市2所幼儿园共240名3~5岁幼儿作为被试,采用幼儿社会行为评定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同伴提名法进行测试,考察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4~5岁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同龄男孩.(2)家庭亲密度和家庭矛盾性可以有效预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3)不同同伴地位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有显著差异,其中,被拒绝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低于受欢迎组、被忽略组和普通组幼儿.(4)家庭亲密度与同伴关系交互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随着幼儿同伴地位的不同,家庭亲密度对其亲社会行为水平的影响强度也不同,其中,对有争议组幼儿和被拒绝组幼儿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