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4月6日,一条重大新闻轰动西安乃至全国,秘藏150多年的家传九道清朝皇帝诰封圣旨、康熙皇帝御笔题匾两块、《清河家谱》一卷及其他文物40余件在西安市长安县农民张振华家发现.  相似文献   

2.
宁阳县档案馆现藏有康熙三十六年(1698)七月十九日皇帝诰封(圣旨)一轴。该件康熙圣旨全长5米,宽0.3米,用绫锦制成,红、黄、白等七色相间,织锦上还均匀地分布着朵朵祥云图案,圣旨全文共241个字,分满汉两种文字。从内容上看,这是康熙三十六年(1698)七月十九日,皇帝表彰石匣副将刘虎的祖父刘大文并追赠他为荣禄大夫左都督石匣副将,  相似文献   

3.
2017年姜堰博物馆和徐州博物馆联合举办了“紫气东来圣旨驾到”馆藏圣旨精品展,展出明清时期圣旨20多道,其中姜堰刘氏一族受朝廷封赠的五道圣旨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关注. (一) 这五道圣旨纵30厘米、横200多厘米,丝质、五彩、云头底纹,左右两边饰有升降龙图案.右边汉文,从右向左书写,左边满文,从左向右书写,基本保存完好. 五道圣旨中,第一、第二道是关于刘惟馨的两道圣旨,分别是乾隆五十五年正月初一日朝廷给刘惟馨父亲刘赓歌、母亲王氏的诰命,嘉庆十四年正月初一日朝廷再次给刘惟馨已故父母的诰命(赠封).朝廷因为刘惟馨父母教子有方,培养出了刘惟馨这样的对国家有功之臣,而封其五品荣衔.  相似文献   

4.
圣旨是古代皇权的象征,大家所熟识的圣旨的开头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此件圣旨为何以“皇帝制曰”而不是“皇帝诏曰”?据考证,皇帝的命令有“诏书”和“制书”两种,“命为制,令为诏”.“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皇帝诏曰”.“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此件圣旨是一件敕命圣旨.敕命,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古代皇帝的委任令、嘉奖令,按品级填写颁发,除了授给官员本人外,还用于封赠其先祖或妻室.一般来说,官员如果政绩突出会得到皇上的封赠,五品及以上的官员封赠的文书为诰命,六品及以下的官员为敕命.这种文书对格式要求非常严格,文书的起句、事迹的叙述以及结尾的褒奖句式上都有严格规定.  相似文献   

5.
每当我们看到电视剧里皇宫太监展开一卷黄绫,朗声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日”起句读圣旨的时候,总想亲眼目睹一下圣旨的本来面目,最近我在档案馆见到了保存完好的明朝年间的两道圣旨。更使人们惊奇的是圣旨出自同一个家庭,颁给的是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平乡县人韩焘。  相似文献   

6.
《档案》1999,(3)
为纪念西藏废除农奴制,实行民主改革40周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国家档案局等单位协办的“雪域明珠──中国西藏文化展”3月8日在北京开展。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在现存的大量有关西藏的档案中,选出了27件有代表性的珍贵档案参展。展出的档案有:元至正二十年(1362年),妥欢贴睦尔皇帝颁给云丹坚赞的圣旨,明洪武六年(1373年)皇帝颁给搠思公失监的圣旨,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皇帝册封五世班禅的谕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相似文献   

7.
《档案》2004,(3)
江苏省徐州市有个中国炎黄圣旨博物馆,收藏有近50道明清圣旨。这些圣旨是他们行程数万里,走遍全国各地,花费大量资金,历经30余年征集来的,均为原件。圣旨,是对皇帝授官或赐爵诏令的一种俗称。明清两代的圣旨,采用的布料是“江宁织造”专供皇宫颁发圣旨织就的提花锦缎,没有防伪标记两条上下翻飞的银色盘龙,从不同侧面可见析光变幻。清罔替龙边圣旨”,是一道跨越道光、咸丰两代君王所颁发封爱国爵的手绘龙边圣旨,其开首升降龙及四周云龙旨由宫廷丹青高手绘制而成,用色极其考究,满汉文对照书法皆娟美秀挺,不失为一件出色的书法作品。另有一件同治年间的织造龙边圣旨,其书法不是写上去的,而是使用高超的织锦技术织出来的,不知耗费了多少工匠的心血,有一幅圣旨的背面,竟是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革命口号”。原来,四川有一位老太太,家中珍藏祖传圣旨四幅。听到红卫兵上门抄家的动静,她拿起一卷  相似文献   

8.
1992年5月,在东营区原油郭乡党委、乡政府文化站的协助下,东营区档案馆征集收藏了刘营村退休干部刘培英同志收藏的皇帝嘉封档案——《奉天诰命》圣旨。《奉天诰命》圣旨源于清代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二十六日,受道光皇帝旨意,为山东省乐安县(现广饶)北隋村(今属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东隋村)隋藏珠之父母加封三级之命令。《奉天诰命》系当代的  相似文献   

9.
《湖南档案》2013,(6):16-17
近年来,衡东县档案局(馆)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各项工作突飞猛进,现馆藏量达12万多卷(册),珍藏有明清皇帝圣旨、党和同家领导人的手迹、中国共产党第一家农民银行——柴山洲农民银行遗物等珍贵档案资料。馆藏量以及国家重点档案数量在全市排在前列。其工作得到各级政府单位的充分肯定,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档案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衡东县档案局(馆)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各项工作突飞猛进,现馆藏量达12万多卷(册),珍藏有明清皇帝圣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手迹、中国共产党第一家农民银行——柴山洲农民银行遗物等珍贵档案资料。馆藏量以及国家重点档案数量在全市排在前列。其工作得到各级政府单位的充分肯定,连续六年被评  相似文献   

11.
刘小英 《历史档案》2005,(4):122-126
景山不仅以皇家园林著称于世,更以明代崇祯皇帝自缢于此而引起后人的关注。明朝景山多植槐,而今已渐稀少。东麓上山道旁,有大槐一株,相传即明崇祯皇帝自缢之处,故又称“罪槐”。树原锁铁链一副,庚子事变(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遗失,如今这里矗立着两块与明崇祯皇帝自缢有关的纪念碑,均由名人题刻,已成为证实景山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  相似文献   

12.
李泽民 《中国档案》2007,(11):68-69
位于成都老西门不远处,有一个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陵博物馆。博物馆过去一直被称为"王建墓"(五代前蜀开国皇帝王建陵墓),1998年年底才重新更名。20世纪40年代初,永陵出土大量古物(包括国家一级文物)。2005年4月,永陵博物  相似文献   

13.
<正>清代诰命、敕命是皇帝封赠时所用的诏令文书,是现今民间收藏最多、百姓最为熟悉的圣旨。它既是帝王荣宠臣下的象征,又是受封人员显赫身份与地位的凭证。上荣祖考、下荫子孙,家有诰命敕命,则显得光宗耀祖。帝王封赠制度自古有之,清代趋于完善。诰敕皇命文书程式严格,等级鲜明。清代皇帝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即子孙承袭爵位没有次数限制,只要后继有人就可辈辈相传,除非获罪削爵)授给诰命。本人得封称诰授,推恩封赠官员曾祖父  相似文献   

14.
蒙元时代存在一类名为“符文”的下行公文,此类公文由正三品的都省某部签发给正四品至正三品的衍圣公、腹里诸路总管府、部属机构等。综合考察《述善集》与碑石中的符文,将蒙元符文格式厘析为如下五部分:起首语(皇帝圣旨里),发出者(都省某部);某事云云(某申、某呈、都省意见、某部意见等),结束语(须至符下);接收者(某主者),符到奉行;签发日期(某年某月某日),制作者(令史某)承符文主题;责任者(某部全体官员自低而高署衔,当职者署押)。较于前代,蒙元符文行用主体与对象的级别范围呈现向上层收缩的趋势。从文书用语上看,以“皇帝圣旨里”起首是蒙元符文异于他代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我把父亲废弃的档案夹带到学校,一个调皮的小男生看见了,猛地从我手里抢过去,一蹦就站在了课桌上,两手捧着它大声念道:“圣旨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他那滑稽的举动顿时搅乱了整个课堂。一阵热闹过后,大家关注的焦点全都聚集到那个神奇的档案夹上。作为夹子的主人,我心中不无自豪和得意。也许从那时起,档案的种子就已深深地根植在我的心底。  相似文献   

16.
<正>元朝中央政府在大都设立宣政院,以管辖"吐蕃之境"。宣政院在今西藏地区设立宣慰司,宣慰司下又设有万户府、招讨司等。元朝至正22年(1362),妥欢帖睦耳皇帝的圣旨委任云丹坚赞为察翁格奔不(一译察瓦岗、奔不,相当于今左贡、芒康、巴塘一带)招讨司的招讨使。圣旨以八思巴文写成。内容系妥欢帖睦尔皇帝宣谕西藏各地僧俗官员、百姓:委任云丹坚赞为察翁格奔不地方招讨司的招讨使,以监督完成一切差发、站户、军户地税、商税的征收等诸项事宜。  相似文献   

17.
你如果去过曲阜,也许会记得这么一方“御碑”。这方碑上刻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孔圣人”后代的戒谕。请看:“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接着,就转入了正题:“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历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  相似文献   

18.
奏折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用于高级官员向皇帝报告政务的机密文书,经皇帝用朱砂红笔在上批写意见后称"朱批奏折",发还具奏官员阅读.雍正起为保密起见,规定官员要将阅毕的朱批奏折缴回皇帝,从而在皇宫中形成了数量巨大的朱批奏折档案,记载了清政府的核心机密和社会上各种重大事件.然而在民国时期,由于时局动荡,管理不善,这批珍贵历史档案有些流入社会中.浙江大学历史系文物室现收藏有清末民初重要政治人物岑春煊的两件奏折.其文如下:  相似文献   

19.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11,(1):F0002-F0002
《爱新觉罗宗谱》是清朝的皇家家谱,原称《玉牒》。清代《玉牒》始修于顺治十八年,嗣后每越十年续修一次。光绪33年,最后一次修《玉牒》。最后一次续修《爱新觉罗氏宗谱》是在1936年8月,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下了一道“圣旨”,要求续修宗谱。  相似文献   

20.
米戎 《出版参考》2016,(11):40-41
书稿中存有的谬误有些能够让人理解,比如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可有些就让人匪夷所思,比如常识性的东西本不该错,可不但错的不贴边儿,写的还煞有介事.一部学者的书稿中就有这种情况,而且岂止有,还居然有五六处之多,着实令人称“奇”.我们不妨见识一番. 1.东汉末年,中经王郎称帝盘踞辽东,刘秀命朱俘为幽州牧……东汉王朝存在近200年,其间经历了12位皇帝.刘秀为开国皇帝,在100多年后还在下圣旨岂不是玩儿了一把时空穿越?不是光武帝死不肯放权,实在是作者搞错了,因为历史毕竟是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