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第三次就业高峰中的大学生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蔚 《教育与职业》2006,(22):41-42
近一段时间,在不少新闻媒体上出现了“第三次就业高峰“的提法,所谓“第三次就业高峰”,目前并没有具体的起始时间表,但这个概念已经成为我国理论界的共识。国家信息中心相关人士对这个概念的描述是:“如果把知青返城算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就业高峰,把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工人下岗算作第二次就业高峰,那么,我国经济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导致第三次就业高峰已经到来,预计在今年9月达到最高点,而且要蔓延‘十一五’头两年。”  相似文献   

2.
数字     
《教师》2014,(18):8-8
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由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蓝皮书,列出了最不被看好的红牌专业,需要预警的黄牌专业和最被看好的绿牌专业。  相似文献   

3.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评价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参考,更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以提升就业质量服务高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招生计划、增强就业服务水平,对实现高校在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人才培养环节的提质升级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托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对学校2019届毕业生离校前和离校一年后就业质量进行跟踪调查,不再把“毕业去向落实率”作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唯一指标,针对就业工作的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学校各培养环节的跟踪调查反馈情况,总结提炼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兼具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就业质量提升策略,以期为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日前中国年度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蓝皮书显示,在就业的2011届大学生中,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本科为50%,高职高专为44%)。就业蓝皮书显示,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2.5%),最低的是法学(86.8%)。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生化与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研究》2005,(12):68-68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这是人事部有关负责人在正在进行的第三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上透露的。  相似文献   

6.
6月9日,由第三方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就业管理工作是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就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为传统就业管理模式向电子就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本文在分析就业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电子就业管理模型、纸质就业协议电子化、电子就业协议签约架构和电子就业管理信息平台等内容,构建了大学生电子就业管理模式。大学生电子就业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就业决策科学化,最终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科院发布了2008年经济蓝皮书。蓝皮书指出,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堪忧,预计毕业生实际就业人数将在600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9.
向磊 《文教资料》2007,(4):50-5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校扩招的持续,目前,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因为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而失业。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本文从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基础上,从大学生的就业制度架构、个人就业意愿和行为、企业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等方面来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在此之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三方就业协议是我国高校为适应市场化进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过渡性产物。由于设计理念行政管理色彩浓厚,加之当前就业法律制度与政策不完善,由三方就业协议引起的纠纷和矛盾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在实践中已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服务性和导向性的作用,特别是毕业生就业权益面临各种法律风险和侵害。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四项对策措施:构建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增加大学生就业宽度;推进多元化教学改革,增强大学生就业厚度;强化实践创新训练,提高大学生就业强度;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加大大学生就业力度。  相似文献   

12.
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匹配度较低,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现象级社会问题。透视教育价值取向游离、就业机会缩减、大学生就业焦虑、应届生“慢就业”等大学生就业内卷的外部表象,可知其成因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驱使下形成的就业内卷、大学生就业思维局限下产生的就业依赖、社会层面就业结构矛盾突出等方面。缓解大学生就业内卷化的趋势,需要大学生增强个人综合能力、明确就业目标,高校积极开展相关教学、培训等活动推动校企合作,优化社会层面就业环境,形成大学生、高校、社会三方解决就业问题的合力,促进内在因素的变革,切实推动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专业水平、社会环境、求职心态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消除制约因素,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4.
特色行业地质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与教育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与紧张的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同,具有艰苦特色行业的煤炭系统地质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则枝秀于林,求大于供。本文对煤炭系统对地质工程专业大学生求大于供的种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在教育与决策过程中应该重视的一些方面,及其缓解特色行业地质工程专业大学生紧缺局面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行业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使用 2 0 0 0年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数据 ,利用明瑟收入函数方程对我国收入差异进行了分解。根据计量回归结果给出了“行业收益指数” ,并将 15个行业划分为“高收益行业”、“中收益行业”以及“低收益行业”。实证结果表明 :“高收益行业”的行业收益比明瑟个人教育收益率的影响更大。本文从行业收益差异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出现“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各高校扩招以来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新问题,是当前世界背景国内形势的客观反映。其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不是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本人能单独解决好的问题,需要全社会都付出努力,关心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因其高学历、专业性而具有独特性,而且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经完成了从“两包”(包当干部、包分配)到“两自”(自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根本性转变,大学生承担了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费用,大量的贫困大学生由此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如果一旦毕业即失业,而又没有相关的杜会保障,将面临极大的压力。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承担促进责任,而促进就业必然离不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文章在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梳理的同时,指出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和完善社会保障需要一个综合治理,需要多项制度相互配套,多个部门相互联动。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高校、政府、社会、家长等多方面能否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作出科学决策。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监测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大学生就业状况监测网络体系结构、优势和特点,并详细阐述了大学生就业状况监测网络体系构建的途径,提高大学生就业状况监测的科学性、准确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通过建立预期收入模型,分析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对高校毕业生的流动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影响,进而探讨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流向特征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浅谈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环境和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拟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意识的现状,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