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谈当代的传统文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当代的传统文化教育王宁20世纪末掀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热,是以下几个因素所形成:首先是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了”世界各族人民了解中日的机会,长期以来,西方学者要求探索东方最大一个文明古国的迫切愿望,已有可能实现。西方的科学技术领先世界而借此传播的一种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富有创新精神,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化遗产。中华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东亚明乃至世界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也成为世界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中国的青少年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化传统,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化传统,从小扎下中华化的根。  相似文献   

3.
吉龙 《华章》2012,(24)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文明史上谱写辉煌篇章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对近代科技发展迟缓,远落后于西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必须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扬弃的进行继承,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中国曾一度占据了辉煌的一页。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成为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葩。到宋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巅峰,天文、数学、医学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宋代的“贾宪三角”、“四元术”、“天元术”代表了当时数学上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重伦理(天人、公私、群己、人我关系的谐和)而轻物理(科学技术)的东方儒家文化,十分轻视自然科学和技术,尤其是宋明理学,空谈“性与天道”,或支离琐碎,或简易禅定,视农业为“细民之业”,视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数学为“九九践技”;明末王学更是遁入空门,不…  相似文献   

5.
已故英国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了深入探讨,其所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作出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与概括,并提出了一些极有启发性的独创见解,对世界了解中国,消除误解与偏见作了极好的宣传。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存在“拔高”或“说好话”的倾向。他的《中国科学与明》被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无不妥。否定“李约瑟难题”缺乏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形态的科学技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物化科学技术则属于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革命发生的基本原因除了生产的需要之外,便是文化的孕育.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乃至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与科学技术革命,都产生过深刻影响.从讨论这一问题出发,引出面临科技兴国大业的当代中国人,应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传统文化的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7.
王征是明末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吸收中国传统科技成果的基础上,积极介绍并容纳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机械制作及机械理论的探讨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发展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而且促进了当时中西方科学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为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中国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特别注重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母语教育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难题"被认为是世界科技发展史中的难解之谜,要真正找到解开"李约瑟"难题的钥匙,必须从中国科学技术研究的传统入手。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的重要原因,乃是"工匠精神"传统的存在,而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的重要原因,则是工匠精神的失落。科学不应当忘记自己的工匠传统起源,"工匠精神"的重塑是中国科学技术复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设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下列汉字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文学特色、京剧和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等内容要求。设置这个专题很有必要。现在提倡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过去被我们斥之为颓废现象、文化垃圾的摇滚乐、行为绘画、荒诞剧都进入了教科书。  相似文献   

11.
指出新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西方政治文化渗透不断加剧,中国社会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受到严峻挑战,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手段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对这些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与时俱进,探索对策,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内容、速度和进程;科学技术是中国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在物质文明建设 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科学技术是中国现代化的可靠保障,是遏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艺境界论传统的文化精神与现代裂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与现代在20世纪中国有着持续百年的长期冲突,20世纪文艺境界论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冲突,可以作为反思百年文化冲突的切入点。“治心以有内心”是中国古代文艺境界论传统的“传统性”,它所体现的是“以心体天地之心”、“赞天地之化育”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古代的价值取向截然相反,西方现代性在线性时间观主导下,凭借科学技术力量控制自然而打破了自然节奏;同时,资本逻辑成为整个生活的支配性逻辑,其力量渗透到世界各地区。面对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文艺境界论传统发生了现代裂变,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经历了一个“蜕变”、“断裂”与“复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西学传播未能使中国科技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6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来华传教的同时,也将大量科学技术知识传入中国,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并未使中国传统科技发生根本性变革。本从两方面探讨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化的影响包括夷夏之防、源流之辨和使用之分等等;另一方面是传统教育体制造成的传播途径障碍,以及教会内部的争论和传教士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后中国传统手工业演化的不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手工业历史悠久,门类众多,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社会商品生产的主要形式,构成了传统经济的重要一翼,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历史发展中占有显著的地位。近代中国在国际性商品竞争和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刺激下,传统手工业奋争图存、力求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演化的轨迹与类型。  相似文献   

16.
古代海耕与今日海洋农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海洋农牧化的先驱,是世界海洋农业文化的源地。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泰时代,古人就“以海为田”,创造了“雒田”(架田)技术,开始海耕。以后,又陆续发明“耗田”、“蚶田”、“蛏田”、“种蛤”、“养珧”、“珠池”、“鲻池”、“盐田”等一系列技术,并在宋代、明清时期先后形成两次耕海热潮。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要在海洋开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科学技术,挖掘和继承中国古代传统的海耕技术及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随着21世纪世界经济中心的东移.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对准了中国。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的中国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  相似文献   

18.
屈仁芬 《时代教育》2007,(10Z):57-57
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世界历史进展迅猛,东西方经济文化接触日益频繁,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密切联系起来。有人形象地将这一时期的中西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16世纪,当近代自然科学的曙光初照欧洲大陆时,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也已进入了自身发展的黄昏。这一时期中国影响最大的科技成就主要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而在西方,16世纪中叶,以哥白尼“日心说”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产生,同时西方的物理学、生物学等也突破了古代的范围,迎来了近代的黎明。知识经济的隆隆涛声中,科技成为我们经常并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谈到中西古代科学技术,或许不少人因中国既未出现西欧那样的百花齐放的“文艺复兴”时代,也未迎来中世纪末期科技繁荣的春天,因而认定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不如西欧.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是自16世纪才由盛而衰的.在此之前的整个中世纪.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曾创造了不可胜数的世界第一,远远地超过了西方.这些“第一”连同其他重要发明和发现,通过西北方戈壁沙漠间的蜿蜒商路、喜马拉雅山的崎岖山道、南海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航路、蒙古高原上来往迁徙的人群等,  相似文献   

20.
从科学技术作为社会体制维度考量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科学技术在近代已成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漠视技术,技术的社会功能未受到社会重视;从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向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社会的功利和促进社会进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阻碍了技术社会化;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以其对人文、伦理的关怀以及"天人合一"的基本观念,对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制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