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本设计试图通过朗读、联系生活实际、观赏画面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切身感受到大海深夜的宁静之美,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  相似文献   

2.
一、音像导入,激发情感 借助音乐的语言再现诗中提供的情景,抓住学生感情的动情点,可收"以情入手,以情激情"之效.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预备铃声响后播放一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那婉转悠扬的旋律,哀婉悲戚的曲调,很快感染了学生.此时,教师抓住契机,导入新课,学生们便会很快地进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情境之中.此外,还可利用VCD光盘、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来使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如讲读<致大海>(普希金),便可播放大海的景观,让学生们直观感受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色波涛的大海和喧腾、激荡、傲岸不羁的大海的不同.此刻学生的心绪渐由温馨平静而激动震撼起来,就会急于去追寻普希金想向大海倾诉什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情感预热效应.  相似文献   

3.
理想课堂的第三种境界就是使教学成为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品读关键词,体会文字的情感;联系实际,感悟作者的情感;想象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在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  相似文献   

5.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一开始,我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你喜欢大海吗?那就让我们沐浴着柔和的月光,迎着徐徐的海风,去大海边看看吧!”(播放课件,听赏散文《大海》)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身临其境,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一种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我家住在大海边》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家乡海滩的美丽、可爱 ,抒发了作者爱海滩、爱大海、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课文图文并茂 ,情景交融 ,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教学中 ,我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 ,化静为动 ,变无声为有声 ,让学生欣赏绚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使学生真正地发现美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歌曲导入 ,创设氛围歌曲对于人的情感的影响有着特殊的作用 ,能营造情感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题时 ,先播放一首《我家住在大海边》的歌。当播放完这首明丽、愉快的歌曲 ,学生还…  相似文献   

7.
邹金花 《学子》2014,(8):35-35
识字教学的审美化是将识字教学中的智力内容和教学艺术完美结合,把枯燥的汉字学习同童趣生活、情节故事、生动画面以及有韵味的古诗等结合在一起,在激发学生们学习动机的同时也使学生领悟到汉字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一、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师:同学们,我们的学校不仅校史光荣, 而且景色美丽,谁能结合所学的《五彩池》 《海滨小城》等课文谈一谈? (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激发,积极思考发言。) 生:作者在写景时,按观察顺序描写了两 个地方的美丽景色。 生:我们还从中体会到和学到了作者写文 章的知识、方法与情感。 师:现在,我们也来写一篇关于校园美景 的习作,好吗?  相似文献   

9.
有些小学语文课堂中,感情朗读只是一种摆设,由于在朗读时学生并未真正走进文本,文本情感没有真正得到内化,其结果只能流于形式。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得到内化呢?一、外显文本语言,以可感形象促发情感内化1.心灵勾画,将文本语言外显为真实画面促发情感内化。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中“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若仅凭借音像片断的欣赏来激发情感进行感  相似文献   

10.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内容。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对学生而言非常熟悉,但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意义,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教学设计中,以“激发——冲突——顺应(或同化)——建构”为基本模式。在上课之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播放大约2分钟的与摩擦力有关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上课时再辅以生动形象的影视剪辑画面引入课堂,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庞德华 《广西教育》2011,(26):37-37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人口。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必须掌握好“导”、“读”、“讲”、“演”四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2.
林美生 《广西教育》2005,(1A):66-67
作文课上,我遵循“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者文之经”的古训,把情感作为写作动力,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大力提倡写真情实感,努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抒真情,讲真话,自由表达,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以此为准则,指导和评价学生的作文。于是,学生们写出了一篇篇内容具体并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他们也在作文中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赖伟萍 《广西教育》2006,(7A):54-55,65
一、教材分析: 《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月夜中宁静的大海的景象。文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风儿、浪儿、明月、星星当作一个个乖孩子,把大海当作温柔的母亲。作者联想到,在这宁静安逸的深夜里一切都和大海妈妈甜美的睡了。这首儿童诗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感悟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课文悟读1.《致大海》《致大海》是一首对自由的赞歌,也是普希金自己的憧憬与苦闷的表白。自由是大海之魂,也是普希金一生的追求。他赞叹大海,“蔚蓝色的波浪”“娇美的容光”,并借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来展示自己的性格特征。在诗中,诗人把大海比作“自由”的元素,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同时抚今追古,抒发自己的感想。全文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我”来直抒胸臆,淋漓酣畅、洒脱自由,而且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大海有了灵性,有了情感,并成为可以和作者对话的自由不羁的英雄,更有助于作者感…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这是一篇文质兼美,富于想象的小诗,描述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我决定采用情境教学法,借助课件,用画面体现情感,用音乐渲染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胸怀真宽大,江河容得下。潮涨幕就落,风起掀浪花。你们猜是什么?(板书:大海)设计意图:谜语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是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辽阔和波涛汹涌…  相似文献   

16.
《海滨小城》是一篇描写海边城市美丽景色的文章。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画面中领悟写法。一、启发想象,进入画面先从整体入手提问:课文写了海演的哪些景物?(大海、海面、海滩),写了小城的哪些地方?(庭院、公园、街道)。再要求学生逐段阅读,启发他们想象画面: 展示海景图。让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儿的?什么时候的景色最美?重点体会大海、天空的色彩。从海边的沙滩上躺着的贝壳,到靠岸的捕鱼船队,体会作者是怎样由静到动来展示画面的。作者集中摄取了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三个镜头,表现了小城美丽而又整洁的市容,教师可引导学生着重体会这三个特写镜头所再现的典型形象。小城的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树叶香气飘逸,花开如云。这是小城庭院的镜头,要突出叶绿花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是有欢乐也有忧愁。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但是,朋友,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痛苦将不再有。  相似文献   

18.
高向华 《贵州教育》2005,(14):40-41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完成的作业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以便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废话连篇,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中的一段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  相似文献   

19.
徐进宽 《考试周刊》2012,(30):40-40
刘勰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之魂,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没有情感的融人,课堂教学将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因此。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们既可以驰骋于大漠边关,又可以徜徉于小桥流水;既能纵情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能放歌在祖国的辽阔草原,让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作者不同的人生情感.体验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0.
中学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是学生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不够。文章是思想的反映,更是作者自然情感和艺术情感充分结合的产物。作文过程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艺术表现过程,写前激发学生情感,创设良好作文心境至关重要。如何启迪、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应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