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复述课文,是训练学生理解、归纳、记忆、口头表达能力有效的手段,又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然而,当下的课堂上复述很少“露脸”,在公开课上,更难见到它。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复述形式单一,呆板和机械,以致学生感到寡淡无味,是导致其很少“露脸”的原因之一。倘若不断丰富复述的形式,就像川剧里头的“变脸”,学生自然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复述便了不起有在课堂上播种的土壤。那么,如何丰富复述的形式呢?我试以《蟋蟀的住宅》一课为例来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所谓创造性复述就是改变形式的复述。这种复述就是不拘泥于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内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对全文或其中的某一段落、某一部分的内容 ,启发学生大胆想像 ,自己组织语言复述。复述形式有 :改变人称的复述 ,变换叙述顺序的复述 ,扩充情节的复述等。由于形式新 ,易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所以也易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如 ,在教《蟋蟀的住宅》一文时 ,学文后 ,我采用多种复述形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说话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以“第一人称自述形式”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前 ,我作了如下的引导 :“同学们 ,通过学习课文 ,大家都了解了蟋蟀的…  相似文献   

3.
一次上公开课《蟋蟀的住宅》,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对课题质疑”这一环节时,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蟋蟀的住宅是怎样的宁”“蟋蟀是用什么建造它的住宅的甲”这正是本课要讲的主要内容,也是我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4.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去学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采用语言激趣、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等教学方法,做好导向作用,让学生探究潜能与欲望有所指向。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笔者借助课件展示——老师漂亮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让学生对比,直击课文内容:“孩子们,谁的住宅大?漂亮?”生:“老师的漂亮。”师:“对,可老师的住宅一点也不出名呢,出名的却是蟋蟀的住宅。老师还真有点不服气呢,现在我们一起去参观蟋蟀的住宅,看看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独特之处,好吗?”学生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就顺即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这节课中,笔者一直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先知道蟋蟀住宅出名的这个结果,再寻求出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第九册15课《蟋蟀的住宅》一、教学难点怎样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最后一句:“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二、难点分析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相似文献   

6.
帮助学生在辨别比较中求得真知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互相讨论,在辨正中求解,这对活跃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好处的。学习《蟋蟀的住宅》一文时,课文中描写蟋蟀住宅的内部情况有这么一句话:“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课堂上有个学生质疑:简朴,清洁、  相似文献   

7.
教学主旨:《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融自然知识、儿童情趣于一体的观察笔记。笔调自然、生动,用拟人手法把蟋蟀世界描写得绚烂多姿。本教学设计主要在“拟人”上下工夫。使课堂始终洋溢着“趣”,使学生始终对虫子充满着“情”。  相似文献   

8.
师误一:虎头蛇尾。在某公开课《蟋蟀的住宅》上,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便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知道蟋蟀长什么样?"有的说:"我想知道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教师出示小黑板学习生字词。反思:教师既然让学生质疑了,就应该顺势引导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否则质疑课题毫无意义,这一虎头蛇尾的做法形同虚设,浪费课堂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夏登高 《江苏教育》2000,(12):34-34
前,笔听一位教师上《虎门销烟》一课。课上完成课后作业题一:“朗读课,复述课”。教一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去复述课,甚至提出“完全用自己的话复述”的要求。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得要领,显得茫然而无所适从,发言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10.
一次上公开课《蟋蟀的住宅》,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对课题质疑"这一环节时,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蟋蟀的住宅是怎样的?""蟋蟀是用什么建造它的住宅的?"这正是本课要讲的主要内容,也是我的目的所在。"老师,我想知道蟋蟀唱歌时是靠什么发声的。"一个学生突然问道。  相似文献   

11.
大纲提出,中年级学生的作文训练以“片断”训练为主。如何引导学生写好片断呢?在小语第5册看图学文《亲人》一课的教学中,我有如下体会。 选准“片断”阅读点,为学生提供范例。要使学生写好“片断”,前提应该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片断,它的特点是什么。我在阅  相似文献   

12.
《蟋蟀的住宅》浅析和教学设计□石家庄市童星小学王丽娟张彦华《蟋蟀的住宅》原在统编教材小语第十册第7课,现被编入新教材第九册第15课,并且由原来的略读课型变为精读课型。课文调整后训练重点由原来的“理清文章条理”变为“抓住事物特点写”;生字由原来的“慎”...  相似文献   

13.
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示范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蟋蟀的住宅》。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我教过数次了.以往我都采用常规教法——品析语言文字,解渎蟋蟀住宅的特点来体会蟋蟀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也不乏精彩之处,但总觉得这样一成不变地教下去,不免给人以单调感。于是,我做了一次尝试,另辟蹊径试教《蟋蟀的住宅》。  相似文献   

14.
一、“复述”课型的含义及其依据“复述”课型,意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用“复述”这种语言现象作为中轴线构建课型,即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检测,都围绕“复述”来安排。“复述”是教学导向,是教学目标;指导复述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要求学生复述是评估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复述”课型的科学原理和事实根据是什么呢?1.张鸿苓等编写的《语文教学方法论》,以能  相似文献   

15.
思考的快乐     
教学《蟋蟀的住宅》过程中,当讨论“蟋蟀的住宅为什么被称作是伟大的工程”这个问题时,我先卖了个关子:“其实,我觉得把它的洞看作是伟大的工程,未免太夸张了!”  相似文献   

16.
《蟋蟀的住宅》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筑的等方面的知识,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根据高年级的阅读要求,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的建造过程写得具体,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为此,本课可以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的方法进行教学。一、画一画在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画出蟋蟀住宅图,然后进行交流。1.反复阅读课文,画…  相似文献   

17.
日前,笔者听一位教师上《虎门销烟》一课。课上完成课文后作业题一:“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者一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去复述课文,甚至提出“完全用自己的话复述”的要求。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得要领,显得茫然而无所适从,发言质量不高。 课后,笔者与教者探讨了“复述课文”的问题。 翻开苏教版小语教材,不难发现课文后的作业中,“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背诵课文”的要  相似文献   

18.
“双主体”是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教师,学的主体——学生。教学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即: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生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的主体,又是教师教的客体“。双主体互动”活动是指在师生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过程中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在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双主体互动”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并依据主体性发展的目的,根据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以提高教学的效益。一、采用“课堂复述式”复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复习旧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导入新课的前提。然而,以往的复习旧课就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方式虽然能达到回顾上节课知识点的目的,却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双主体互动”原则指导下,教师可采用这种方式:教师随机抽学号或学生自愿上讲台复述上节课内容,复述内容自己课前概括总结,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限时5分钟左右,复述结果由教师记学习态度分。每次复述完毕,教师都要及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学生大力表扬,对表现一般的学生加以鼓励,对表现差的学生加以引导。这种课堂复述式复习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后自觉主动地复习...  相似文献   

19.
教学背景:《蟋蟀的住宅》一文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所写的一篇观察笔记,本文用拟人的写法生动地叙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作者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非常赞赏。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和它的吃苦耐劳精神,并使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小学阅读教学重视复述(书面叙述)训练,将书面转述看作是作文的第一步,还有专供复述用的课本。下面是莫斯科一所小学的教师别洛娃上的一堂阅读课,使用的是三年级的复述教材中的《红气球》,整个教学分两教时进行。请看课例:第一教时一、复习上节俄语课的内容(10分钟)1.复习所教的语法——“动词”。2.提出“挣脱“”挥舞“”蹦跳“”眺望”等几个动词让学生解释、书写和造句,然后接触正题。二、今天将学习一种新的复述方法。这就是在文章的最后用一两个议论句作为结尾。现在我先把范文《红气球》读一遍,你们要仔细地听,并想一想它是由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