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和成功人士交谈,很容易就会有大收获;和已经成功同时还在试图不断超越自己的人交谈,收获之外,还很容易感受到一种激情。从杨京那里出来的时候,分明可以感觉到自己内心的澎湃,我知道,那是一种激情、一份冲动,一腔热血。借用杨京在2003年光通年会上年终总结的标题,我将这一切感受记下,愿和所有渴望成功并且为了成功努力拼搏着的人们共勉。  相似文献   

2.
原来以为采访残疾人的时候,只要记有爱心,有同情心,就很容易走近他们,但在实践中我发现在与残疾人交谈时.一定要考虑他们的感觉,用词巧妙、智慧。  相似文献   

3.
苏婧 《网络传播》2005,(2):54-55
在网络时代,一名成功记者,需要真诚、激情,奋进来武装自己的心灵和身躯。因为——真诚是理想的初衷,激情是奋进的动力,实干则是成功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路强 《青年记者》2007,(14):11-11
我比较年轻,在一个区域强势媒体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的广告专刊,工资虽然不多,但是和周围的朋友比起来,还算可以。这个行业对我来说充满了激情,自己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进去了。但是和外省同行的同龄人比起来,感觉别人更卖力,更富有激情。可能是因为太喜欢这个工作和行业,我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大的能量激发出来。但是年轻人在一个很固化的体制里面,是不能多说和多做的。于是,一方面叹息环境不太适合,一方面焦急国内大城市的同龄人卖力工作而自己被抛在人后。  相似文献   

5.
刚进报社时,我就听说了很多前辈的“事迹”:他们有人骑着自行车追赶消防车,有人一个月蹬坏了三副自行车的脚蹬子,那时候稚嫩的我还吃惊于他们的“拼命”,甚至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一切。当我自己骑上自行车去找新闻的时候才明白,做新闻就是需要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和一腔想要闻出一片天地的激情!  相似文献   

6.
我在一篇论文中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理论是其最高层次的智慧。一位朋友看过之后说:“你的理论文章有激情!”是的,我对理论有激情,这种激情来自学习理论的收获。我对于学习理论,探  相似文献   

7.
羁绊·禅心 2003年,我的孩子降生,这一年,我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我有幸进入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孩子出生的情形,至今我记忆犹新.看到孩子的第一眼时,他正沉沉睡着,那一刻,孩子仿若一块纯洁质朴的美玉,我似乎看到他身上有一种不可逼视的神圣光芒;那一刻,我几乎顶礼膜拜;那一刻,我诚惶诚恐,唯恐不能教子成才.孩子,成了自己的终生羁绊.也正因如此,进入出版社以后,我走上了买书——编书——策划家教图书的发展轨道. 2010年,"开心妈妈"屈开老师来到桂林讲座,我慕名前去邀稿,进而与屈老师结成忘年好友.屈老师当时腰椎已经很不好,我去的时候她甚至是卧床和我交谈的.但是,当她讲座时,面对台下家长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她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神采飞扬、激情四射.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她也在享受自己的快乐.她的讲座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家长,使那些心中充满困惑的家长得以顿悟,也使我更了解了传道解惑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何写活、写深、写好新闻通讯,一位资深记者在多年的写作和讲课中,总结了两句话:“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把自己“写进去”,就是要求作者深入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抓取第一手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先进入角色,融入其中,才能够把别人生动地展示出来。这两句话,对通讯写作及其它文体的写作都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把自己写进去,把别人写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和艰苦努力才行。特别是把“我”写进去后,文章中还似乎看不到“我”(作者),那就更不容易了。因此,有人说,“一个记者如果把‘我’写得很…  相似文献   

9.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10.
我进入齐鲁晚报还不到两年,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为一名职业记者,期间经历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件最让我难忘的小事,这里面承载的是晚报人的激情与信念,是一个新记者的成长与挫折,是我所有的感动与收获!  相似文献   

11.
我进入齐鲁晚报还不到两年,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为一名职业记者,期间经历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件最让我难忘的小事,这里面承载的是晚报人的激情与信念,是一个新记者的成长与挫折,是我所有的感动与收获!  相似文献   

12.
有的通讯员写完稿件后,往往忽视过最后一关──朗读几遍,这很容易造成稿件中的错字、别字和语句不通顺的现象。我在初学写稿时,往往就是写完稿件后就投进邮箱,这当然就避免不了许多失误和闹出笑话。如我在采写一位在“八一”军事比武中夺得投弹项目第一名而立三等功的×××时,将他的成绩一处写上70.5米,有两处写上70米,弄得编辑老师不知是70.5米还是70米,只好放弃此稿。事后编辑老师给我来信说:“稿件完后不妨朗读几遍。”我遵照这位老师的指导,每次完稿后都要读上几遍,收获果然不小,既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又纠正了许多失…  相似文献   

13.
不知不觉间,在自己所喜爱的新闻工作岗位已经干了十年。这十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有为改革开放的真诚歌咏.也有对不正之风的猛烈抨击。然而回忆走过的路程,作为一名地市级党报记者,最使我难忘的,还是那些为弱者鼓呼呐喊的文章。新闻记者尤其是党报的新闻记者,如果不是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很容易对自己产生一种不正确的看法和估价。不说传统的“记者是无冕之王”口号的影响容易使一些素质不高的新闻从业人员自我膨胀,就是经常参加这会那会,出入酒店餐厅的实际也容易让一些人忘了自己是谁。从而使他们走到哪里都不自觉…  相似文献   

14.
声屏博客     
《声屏世界》2007,(8):12-12
一位同事颇有感慨地说:我们上班时似乎总是“面色凝重”。乍一听,一笑,再一想,心里一沉。面色凝重,表示他紧张,不轻松,甚至带着几分忧愁。新闻工作其实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很容易产生成就感的工作,我们都是因为喜欢新闻工作而加入这个团队的,但是为什么我们每天还会“面色凝重”?我想除了工作压力大之外。自己的心态和工作环境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奇思妙帖     
《大观周刊》2006,(22):I0023-I0023
雨后及时洗车不仅是因为车脏,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保护车漆。这是我在这个雨季中体会到的小心得,因为我发现在雨后洗车可以很容易地去除黏附在车漆表面上的尘土、柏油、树脂等,保持漆面光滑。如果有条件可以自己动手洗车,节省花销的同时还会增强爱车与您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16.
《当代图书馆》2010,(3):8-9,10
转眼间培训班的课程已经接近结束,经过学习,我想每一位学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认为这次培训班举办得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必要,因为它不仅让我充实了更多的理论知识,更让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打动了内心。无论是从听课到交谈,还是从所听到的,每时每刻,每一堂课,都让我有所感动和收获,许多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收获。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戏曲演员,能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人生和从艺之路,陈述自己的艺术见解和追求,我感到很兴奋,也很忐忑。我今年虚岁已经66了,但和很多行内长者和年长的票界前辈比起来,我还算是小兄弟。所以我觉得自己可以抛开顾虑,敞开来“汇报”。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青年新闻工作者曾经问我:“采访的好坏有无标准?”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又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说它难回答,难的标准是什么;说它容易回答,易在“没有标准”。在我《新闻采访讲座》最后一讲时,就来讲一讲新闻采访好坏的标准吧!采访的好与坏、成功与失败,是有客观标准的。从我自己的采访实践来说。成功与失败都有几条杠杠。成功的采访是:一、一次到位。不再需要补充采访;二、在写作时呼之即出,不需要再去反复查笔记本,当然核对名字、数字、地点、日期是必  相似文献   

19.
“做一个优秀的记者要保持恒久激情,不竭动力”。这是辽宁日报传媒集团社长姜凤羽常说的话。每次听到,我都细细体味。总结自己的记者从业经历,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坚定地走下去,和我的激情和动力是密不可分的。之所以有这么恒久的激情,是因为多年来忠实于客观,忠实于真理,忠诚于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新闻事业的沉积。这些年来,虽然身负压力,经历曲折甚至风险,但是我始终保持着一种动力,一种激情。  相似文献   

20.
编辑激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办杂志激情很重要.确实,要保持一时的激情不难,然而要保持长久的激情却不容易,尤其像当期刊编辑,时间一长就容易陷入到固定下来的模式中去,或许这个模式是经过多方尝试和论证下来的最佳模式,但按照现在读者的口味,经常性的变化,使期刊的文章和板式常变常新是颇能吸引读者的,倒不一定在铜版纸还是胶版纸、全彩还是非全彩上大做文章.有些一百多页的全彩铜版纸的刊物拿在手里,十几分钟就翻完了,没什么内容可"读",都是广告.而内容版式的常变常新就要编辑不断开拓与创新.这种开拓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激情的进发,是要靠编辑通过自己敏锐的眼光和活跃的思维不断积累的.不断地走出去(指组稿),请进来(指定期或不定期地请一些作者和读者来编辑部聊天,捕捉最新信息),坐下来(指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如评刊表、来信、与读者交流等细细揣摩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随着他们的眼光,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分析讨论选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