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阅读文本】杜甫《咏竹》、王维《竹里馆》、郑燮《竹石》、《诗经·淇奥》、管桦《竹颂》(节选)、纪录片《苏东坡》。【教学目标】1.通过诗与画的阅读,观"竹"之韵,形成初步的美感体验,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通过人与竹的比照,品"竹"之格,初步感受"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形象,实现对民族文化中特殊意象"竹"的传承性理解。  相似文献   

2.
竹文化是根植在中国传统诗性文化土壤上的一种价值创造,它承接了孔子的诗教.这种诗教追求诗化的人生和人生的诗化.因此,中国竹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的诗性德育的价值.从孔子的"比德"和"三月不知肉味"到苏轼的"无竹令人俗";从郑板桥的"种竹似培佳子弟"到个园的园林艺术;从传统社会的竹文化到市场经济中竹园宾馆的企业文化建设,我们看到了中国诗性文化的薪火相续,感受到了诗性德育的魅力.竹,常绿不衰,中通外直.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有一种善美合一的诗性之美,它是正直、虚心、有活力的人格象征,在竹的背后有一片陶冶人格的诗性的文化海洋.竹对人有着妙不可言的教化力量,它使道德境界涵蕴审美境界,审美境界附丽于道德境界,这种力量是理性所不能概括的.  相似文献   

3.
爱竹说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朝的大学士苏轼独爱竹,我也与竹有着一种割舍不下的情结.  相似文献   

4.
我们中国人,无一不喜欢竹子,无一不受过竹子的恩惠.仅以我们一日三餐吃饭的筷子来说,其大部份均为竹子所制.松、竹、梅,历来被中国人誉为象征"高风亮节"的"岁寒三友".从苏轼的诗中,可以看到,他对竹子的喜爱到了何种程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这恐怕和苏轼从小就生活在盛产竹子的岷峨故乡有关系.在苏轼的诗和画中,他已经把竹子人格化了.郑板桥在解释苏轼画竹何以缠满荆棘时,认为这是表示"君子能容纳小人"之意,看来此言颇有见地.苏轼的另一首赋竹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亦无心"更是对竹子的神形兼备的绝唱!  相似文献   

5.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与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是中国墨竹画历史上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作经验表述。前者体现了墨竹画技法程式尚不完备时期的绘画特征,后者则反映了技法程式高度完备条件下的画竹特点。中国人临摹学画的过程既是熟悉作画套路的过程,也是建立记忆表象的过程。记忆表象的笔墨化导致了创作意象的瞬间生成,而作画活动的程序化则削弱了画家对艺术构思依赖性。如此,画竹而"胸无成竹"才成为可能。本文试结合中国墨竹画的发展来分析文与可画竹与郑板桥画竹创作活动的异同,并由此论证表现技法程式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活动尤其是创作构思心理活动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魅力贵阳     
明茗 《初中生辅导》2008,(13):46-48
中国古代以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贵州省的省会城市贵阳因城区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古代贵阳盛产竹子,许多地方以竹命名,冈"竹"与"筑"谐音,故贵阳简称"筑".……  相似文献   

7.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和重要性是无须多言的。古代文人因爱竹而种竹、赏竹、咏竹、画竹,以致至"身与竹化"。竹子与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密切相关,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8.
"竹"是中国古代文学意象群中常用意象之一。竹意象从早期实践生活中衍生出其文化内涵,并进一步生成其雅文化的文化品质。基于不同的意象使用空间,竹意象的文化内涵也会发生一定的迁移,竹意象与君子道德文化、竹意象与名士自由文化以及竹意象与禅宗文化等等构成了竹意象在中国文学中多元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9.
竹,在中国人心目中,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受到人们  相似文献   

10.
(生课前背古诗)   师:同学们古诗背得真好,让我们给自己鼓掌吧! 人,要学会为自己喝彩.(生热烈鼓掌)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怪人,他一生最爱的是竹子.这个人就是郑板桥.他说:"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为什么他独爱竹呢? (出示竹图)谁来说说竹是什么样子的?   生:竹子是绿色的.……  相似文献   

11.
(生课前背古诗)   师:同学们古诗背得真好,让我们给自己鼓掌吧! 人,要学会为自己喝彩.(生热烈鼓掌)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怪人,他一生最爱的是竹子.这个人就是郑板桥.他说:"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为什么他独爱竹呢? (出示竹图)谁来说说竹是什么样子的?   生:竹子是绿色的.……  相似文献   

12.
竹蜻蜓     
《中文自修》2016,(4):56
竹蜻蜓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儿童玩具,流传甚广。它是用竹片削成的,中间插一根竹竿,用力一搓竹竿,然后手一松,它就会飞起来,从远处看仿佛一只蜻蜓在低空飞翔。18世纪时,竹蜻蜓传到了欧洲。被誉为"航空之父"的英国人乔治·凯利的第一项航空研究就是仿制和改造了"竹蜻蜓",并由此悟出螺旋桨的一些工作原理。晋朝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中提出过一个飞行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最爱自然,以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之物皆可为友,而自然之物皆可与君子比德。这种"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心灵,也使我们的民族美学充满了天地人的交感共振,以及令人心旌摇荡的云情雨意、花香鸟语。于是,耐寒傲霜的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竹、梅、兰、菊,又被美其名曰"花中四君子"。  相似文献   

14.
画家与画竹     
我国是竹的王国,植竹历史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不少书画家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大量咏竹、画竹的佳作,为竹文化平添了艺术光彩. 宋代画家文同善画墨竹,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人尊称为墨竹绘画的鼻祖.据传,他曾在居处遍植竹林,经常以竹为伍,细心观察竹的不同形态及在晴晦雨雪等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做到"胸有成竹".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竹资源和悠久的竹历史,竹文化符号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产物,是华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竹文化符号是"符形"与"符意"结合的二元关系,有着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也蕴含着深刻的审美意味。墨竹符号不仅是君子人格的象征,而且是时代精神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幽幽一扇窗     
最美的窗都是古时的,要不,怎会有那么多文人反复吟诵诸如"绿窗人似花"、"竹摇轻影罩幽窗"、"兰窗绣柱玉盘龙"、"佳人当窗弄琴音,碧纱如烟花如许"等优雅美好的字句.  相似文献   

17.
正江苏省宜兴市太华镇,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竹资源非常丰富,是苏南地区重要的竹产业基地。宜兴市太华小学依托地域资源,创设"竹文化"特色学校文化。校园中"竹文化长廊"、"汇竹园"、"竹艺吧"、"竹之七德文化墙"等诸多竹文化景观美观古朴,别具一格;竹娃俱乐部、竹文化校本课程、竹文化艺术节……太小的少先队员们在文化浸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秉承"亮节向上"的校训,快乐成长——"小小竹子节节  相似文献   

18.
"水知澹泊为吾友,竹解虚怀是我师!"竹不独产于我国,但国人对其喜爱程度之甚,人与竹相互关系之密,则举世无匹  相似文献   

19.
一、活动背景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竹的种类很多,我国约有近600个品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常见的有毛竹、刚竹、淡竹、苦竹、凤尾竹、方竹……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竹林深处人家》是一篇写江南竹农丰收喜悦的美文,学完了同学们深受感染,纷纷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对竹子产生了亲近的愿望。二、活动目标1.通过了解竹的历史,了解中国人的爱竹情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进学生的语文素养。2.通过对中国竹文化的认识,让学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对于梅兰竹菊的称赞由来已久,它们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