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威廉·格拉塞以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为基础,创立了现实疗法。笔者在对现实疗法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疗法对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1)树立尊重受教育者道德需要的德育观念;(2)确立以“责任感”为核心的德育内容;(3)采用以“肯定赏识”为主的德育方法;(4)坚持将道德教育贯穿于道德实践的德育途径。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源于生活,然而现实中,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脱离使得道德教育陷入困境.文中针对现实生活中德育失败的现状,以德育生活化的一种新理念,探寻德育有效的生活化途径,旨在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长期存在"现实"与"超越"的争论,只有从道德教育本质、教育目标以及价值分层中找到两者的内在关联及其对德育发展的价值所在,进而从德育目标的张力、德育内容从对现实的适应到超越、德育回归现实生活的技术路径、克服二元论思维、赋予青少年德育情感化、肯定青少年道德教育主体价值等方面,推动德育现实性与超越性辨证统一的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4.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探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网络作为现代人生存的另一个空间 ,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丰富性、生动性 ;(2 )传播方式快捷性 ;(3)超越时空性 ;(4 )信息占有公平性 ;(5)网络交往的自主性 ;(6 )互动的间接性。这些特点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包括对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德育效果的影响。面对网络环境 ,学校德育必须作出积极回应 ,首先教会学生进行选择 ,其次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最后要发挥校园网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5.
杜威"学校道德教育三位一体"德育途径的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约翰·杜威是教育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重视德育并用以解决社会的问题,他的"学校道德教育三位一体"德育途径即通过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进行道德教育,使"学校社会化"、"教材社会性"、"儿童社会性",强调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相联系,对当今德育途径的探讨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6.
檀传宝博士新作《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以学校"道德教育"为主线,以德育对象的道德人格与生命质量的提升为终极目标,从如何发挥学习者的道德主体性,确实提高德育实效的角度,对道德教育原理的几个基本命题--德育范畴、德育的本质与功能、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过程、德育内容、德育课程、德育方法、德育主体、德育环境等,作了深入系统的探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生活德育有自身的现实境遇,那就是世界、人和教育的技术化、机械化。教育回归生活,实际上就是回归人及人性本身,是教育领域的"人本主义"。生活德育论或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则是德育领域的"人道主义"。生活德育有自己的鲜明主题,而其主题就在于如何理解生活、道德与道德教育这三个关键词上。生活德育论实际上是德育的一般原理,什么时候我们不再强调生活德育论了,生活德育论也许才是真正实现了。但学校非生活化的严峻现实是对生活德育论的巨大挑战,这一局面如果不能扭转,生活德育论也许真的没有未来。  相似文献   

8.
德育实效性低被许多人认为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这是人们以"神话"的眼光看待德育现实的结果.[1]毫无疑问,教育不是万能的,同样,德育也不是万能的.因此,有必要客观地评价学校德育,认识到其有所为,有所不能为.本文从被普遍关注的道德生活中的"知行不一"现象出发,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对知性论道德教育范式的批判与超越中,我国学校德育新范式的建构形成了不同的路向选择.重塑道德知识观和生活育德观,探索当下德育范式建构的新动向,以"知情型--生活化--整体性"德育新范式回归道德教育之本真是指引德育理论与实践,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数字德育是以网络为载体,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集传统信息与现代技术、虚拟空间与现实环境于一体的开放、平等的道德教育新模式.数字德育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空,改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要强化数字"阵地意识",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覆盖面,实现思想教育的个性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