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屡见报刊上有“读者是上帝”的提法。仅以《中国记者》1991年第12期为例,就出现两处。第43页:“真正把读者当作上帝”;第48页:“这个上帝只能是读者”。把读者尊为“上帝”,本意大家都理解:无非是强调办报办刊的群众路线,增强读者意识,尊重读者意见,把报刊办得更加贴近读者,更受读者欢迎。但是,如果对这一提法细细品嚼一下,便感到有些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2.
“顾客是上帝”,这是商界颇有影响的口号。现在,报刊界也流行着一种提法:“满足读者需求”。办报刊,是给读者看的,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否则便无法在读者中立足,在群众中生根。但是,“满足读者需求”这一提法,由于过于简单和抽象,有时也会成为“迎合  相似文献   

3.
“顾客是上帝”,这是商界颇有影响的口号。现在,报刊界也流行着一种提法:“满足读者需求”。办报刊,是给读者看的,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否则便无法在读者中立足、在群众中生根。但是,“满足读者需求”这一提法,由于过于简单和抽象,有时也会成为“迎合读者需求”的别名。而“迎合”,在当前,已经成为一些报刊,尤其是充斥街头的不健康小报和刊物的一种倾向。因此,对“满足读者需求”作一点辨析,也许是有益的。读者需求,有正  相似文献   

4.
报刊对读者这个“上帝”来说.有着引导和服务的双重功能。其中,服务是根本的。而要为读者这个“上帝”服务好,必须下大力气,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了解自己的读者。不了解自己的基本读者群,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报刊基本读者群的基本需求,就谈不到为读者服务,服好务更无从谈起。了解读者的途径很多。1.从读者的来信、来稿中,筛选有关读者情况、需求的有用信息。我在工作中深深体会到,读者的来信、来稿,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它不仅提供了读者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在报刊经营过程中,说到成本,我们通常指的是从办报办刊人角度出发考虑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而对读者方面的成本问题考虑得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读者购买或阅读报刊的成本因素直接影响着报刊的发行量,左右着报刊的命脉。除了读者所付出的显而易见的成本——报刊的定价外,还有两个隐性成本——阅读成本和交易成本值得报刊经营者加以重视。一、读者的“隐性”阅读成本读者是上帝。报刊经营者一定要好好研究读者的需要和欲求。读者除了要求所购买的东西物美价廉外,还有一些相对容易被忽视的需求,阅读报刊时所花的“隐性”成本就是其中最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6.
报纸也好,期刊也罢,都要讲求可读性。 道理很简单。报刊送达读者手中,看与不看,全在自愿。这种非强制性精神灌输,决定了报刊必须首先吸引读者,愿意看下去,由入眼到入脑,才能影响其精神世界与活动方式。这个本属常识性的问题,近年来之所以倍受关注,成为新闻出版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盖因在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中,报刊出版业同样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挑战。如果某家报纸或刊物,可读性不强,恋不住人,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因而根败枝枯叶黄,最终从报刊之林中消亡。 “可读性”是什么?能给这个问题以权威性回答的,当然只能是读者自己。读者是“上帝”,编辑是公  相似文献   

7.
不可辜负作者王志英《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一句名言曰: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使我想到时下某些出版社与报刊杂志社,在与作者的关系上仿佛正步曹操的后尘,而采取了“宁可我负作者,不可作者负我”的原则。据说如今读者是“上帝”,因为读者能掏钱给出版社...  相似文献   

8.
“读者是上帝”辨·木然·近几年,保护消费者权益,日益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吁求,以至于消费者被冠以“上帝”这一雅号。而出版界也有人如法炮制,“读者是上帝”云云,成为出版界一些人士的口头禅。尊重读者、服务读者是人们的共识。问题在于,我们能否把读者完全摆在...  相似文献   

9.
读者,是报刊等宣传媒体的“上帝”。担负对外宣传任务的期刊,其“上帝”应是外国人及海外侨胞等。因此,尽可能满足海外读者意欲得到的精神需求,是外宣期刊增强宣传效果的关键。对外宣传的目的,是适应国际、国内不断变化的形势,用最佳手段和最快速度,把中国的国情、主张等传播出去,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从而促进世界经济及和平运动的发展,也加快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为达到这个目的,外宣期刊编辑人员必须明确自己的宣传对象,了  相似文献   

10.
“读者是上帝”似乎也是期刊编辑界的“祖训”,一个毋需证明的公理.然而,当期刊竞争愈演愈烈,众编辑以愈来愈高涨的热情追随上帝,而上帝们却愈来愈迷惑不满的时候,一个新的需要解答的问题便是:如果说读者是上帝,那么,编辑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去年,新闻出版报发过一篇争鸣文章:《读者不是上帝》,今年又见第五期《中国记者》杂志上有一篇与之立论相同的文章:《“读者是上帝”质疑》。前文将我国出版界一度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书刊市场一再泛起的“黄潮”,归咎于“读者是上帝”这句口号;后文通过逻辑演绎对这句口号提出了质疑,其要点是:1、“读者”这个概念涵盖了国内外、敌我友所有受众,他们相互存在着立场、信仰、观点、觉悟、素养、爱好、情趣的种种差异;2、称“读者是上帝”,意味着对一切读者的一切愿望、意见和要求都要依从和迎合;3、结论:这句口号有悖  相似文献   

12.
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这是读者多年来对新闻出版物的一种评价。你说冤枉吗?我们这些“生产”书报刊的“老总”们,心里最清楚:读者的评说是公正的。有错与无错,是辩证的统一。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很难要求一部书,一张报,一丁点儿差错没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有错是绝对的,无错是相对的。但是,担负着生产精神产品的报刊社,可不能用“差错难免论”来搪塞读者,宽慰自己。眼下的事实是,读者——“上帝”一面在强烈呼吁报刊上消灭差错,为他们提供优质精神食粮,而另一方面天天“生产”书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8,(4)
近几年来,一些报刊把自己称为“读者之友”、“读者的良师益友”,反映了报刊同读者关系之紧密以及这些报刊贴近读者的愿望之殷切!读者,因其年龄、性别、经历、地位、职业、文化程度等的不同,自然地分割为各类群体。群体之间对报刊的爱好与需求,存在着差异;群体内部...  相似文献   

14.
万种报刊,万般风情,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将报刊推向优胜劣汰的竞争“沙场”。报刊抢滩战风烟四起,其激烈程度不亚于轰动商界的“羊毛大战”、“蚕茧大战”等。报刊竞争的重心,已经和正在从适应读者转向制造读者,创造市场。报刊广告词作为报刊竞争的“公关武器”已经显露头角,不少报刊社精心制作创意盎然、颇具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的妙语佳句,赋予报刊以浓郁的情感色彩,将报刊从知识、信息的一般载  相似文献   

15.
在报刊林立、学生图书琳琅满目的当今社会,刊物何以始终以充盈的活力在激烈竞争中长胜不衰,成了我们《当代小学生》编辑们经常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代小学生》自1988年创刊以来,经历了七个春夏秋冬。由于我们长期坚持了“质量是生命,读者是上帝”的原则,在众多报刊订数纷纷跌落的情势下,《当代小学生》却扶摇直上,目前月订量已近200万。  相似文献   

16.
一些报刊的读者对象从报刊名称上就可以一眼看出,这对于读者选择很有益处。可也有些报刊却是大众化的,不少年龄、性别、职业和知识层次的,我们全且把这类报刊称作“大众报刊”或“普及性报刊”。这类报刊除机关单位公订外,更多的是家庭个人私订,读者面很广。以一个家庭而言,有一代、两代、三代  相似文献   

17.
一段时间的大炒大捧,曾使“××没商量”“××族”、“潇洒×××”这些虚虚实实的词头红遍神州,如今不知不觉中又出现了个报刊无处不“上帝”的新景观。笔者在饱尝过当“上帝”、陪“上帝”、“捧上帝”、读“上帝”的滋味之后,便不禁想发些感慨。 关于“上帝”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有二:一是我国古代指天上主宰万物的神;二是指基督教所信奉的神。平心而论,西方人为何要把消费者尊为上帝,一时还难以理论;但是咱们中国来说,把消费者比作神却总有一种不知哪码对哪码的味道,因为中国人压根儿就不信神。所以,  相似文献   

18.
一些办报的人曾作过这样的描述:报社卖的是报纸和读者。不错,一张报纸拥有的读者数量直接决定着它的广告份额,也就决定它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读者,被视为办报人的“上帝”。那么如何把“上帝”的目光留住,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呢?依笔者之见,以下“四招”不妨可参考一下。  相似文献   

19.
“读者调查”活动是报刊加强与读者联系、倾听读者心声、感受读者热情、凝聚读者力量、校正编辑思路的一项重要活动。一次成功的“读者调查”活动,会极大地调动读者的热情,拉近编读双方的距离,因此,做好这项活动很重要。但是,有的报刊的“读者调查”在设计上不尽合理,未能充分凸显读者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尊重读者的价值和劳动,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生活中也常见到“市场调查”“舆论调查”“收视率调查”等,但应看到,这些“调查”和报刊的类似活动有着根本区别。“市场调查”之类活动偏重于采集数据,要求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报刊进入“厚报刊”时代以及读者对深度报道的看好,近年来,年终专稿风靡报刊。许多报刊未雨绸缪,从年初开始就为年终专稿埋下伏笔,留存珍贵资料。到了“收网期”,派出精兵强将进行专稿采写。在版面的编排上,也常常打破常规,隆重推出这一为读者精心烹制的“满汉全席。”尽管年终专稿是一种“怀旧”,但大家都希望这种“回眸”,能让读者产生“最是那回眸一笑,让我刻骨铭心”的感叹,为报刊在年末岁初,添上一道亮色。近几年,我在所供职的《衡阳晚报》进行了年终专稿探索,年终专稿情缘已经绵延8年之久。在策划的年终专稿中,有的成为读者争相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