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幼儿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对幼儿教育价值的实现具有直接和现实的意义.新世纪的幼儿教育价值取向强调以儿童为本,但当前许多幼儿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却更多地是社会本位的.幼儿教师的这种价值取向既不符合当前的知识观,也同如今所倡导的儿童观相违背.幼儿教师必须进行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模式举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相对于一般的地方课程而言,体现出鲜明的多元文化教育特点.以科目为主的地方课程模式,因其本身固有的局限,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难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课程价值.以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目标为导向,应以参与、活动、探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整合其他课程类型的"统合模式",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3.
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经历了从知识取向、能力取向、标准取向向儿童学习结果取向的转型。前三种价值取向是以未来教师为中心,强调其基本教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后一种取向是以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用儿童学习结果来评价教师教育课程及未来教师的有效性,以确保教师教育的质量。这一转型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的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在课程价值取向方面追求人文精神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儿童自身潜能是设计儿童个人化课程的逻辑起点,“儿童是一个等待被点燃的蜡烛,而不是一个等待被装满的容器”。只有树立以儿童为本的课程理念,才可能有以儿童为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宽课程是美国当今著名的学前课程模式之一,其核心教育价值取向是培养儿童主动学习精神,让儿童学会自我学习。高宽课程在保持传统进步主义教育主张的生活化课程教学的同时,通过将"关键性发展指标"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确保儿童的有效学习以及全面发展。"计划-行动-反思"是保证高宽课程有效教学的组织保障。完善的评估体系进一步支持儿童的发展以及改进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标模式对科学理性和效率的追求,使其蒙上了浓厚的"科学化"色彩.对于以培养人的情感、态度为主要目标的人文社科课程来说,"科学化"的课程研制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其知识本体价值的丧失、教学的封闭性、评价内容的还原论取向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他组织特征.认识"科学化"的课程研制模式对人文社科课程所造成的弊端,有利于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巳不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反映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树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学前课程概念和编制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原因在于价值取向的转移,具体表现为课程的重心由外在于儿童的存在物逐渐转向儿童自身。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能力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研究发现教师在课程目标设计方面缺乏目标取向均衡性和目标设计全面性;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缺乏内容取向经验性和内容组织逻辑性;在课程实施方面缺乏实施取向协调性和实施过程游戏性;在课程评价方面缺乏评价取向多元性和评价组织平衡性。针对"价值融合"已成为课程取向的发展趋势、"儿童发展"是课程存在的唯一价值、"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核心精神,教师应树立"引导、支持、发展"的教育观,确立"平等、自由、信任、尊重"的儿童观,建立"幼儿为中心、游戏为精神、体验为目的"的课程观。  相似文献   

10.
基于现代课程观的高职课程改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不同的课程模式都有不同的课程观作支撑,而不同的课程观会影响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本文试图从现代课程观的视野探索高职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对课程体系、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类型等改革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小学德育"回归儿童生活"的理念决定了农村小学的德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相时丰富的自然资源、民间文化资源和生产劳动资源,这些都可以用采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农村德育校本课程在价值取向上应回归儿童生活,应立足乡土资源,应通过实践活动生成儿童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12.
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是课程设置主体对课程设置效用的判定和目标的优先选择,是设置主体在进行课程内容排布、体系建构过程中所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包含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内容,具有主观性、差异性、变化性、层次性等基本特征。它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经过对社会需求的统合,具象为能力发展目标、知识发展目标,并最终体现在课程体系之中。确立正确的课程设置价值取向,必须遵守社会性原则、特色性原则以及全面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3.
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文化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而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也给以它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赋予了多元文化的要素。本文在明确了课程文化是教育文化品位重要标志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文化构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因素,进而提出只有针对两种不同倾向的学习范式,立足系统和谐的课程价值取向和现代信息环境的动态发展,才能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运作方式,在加速三重学习环境统合设计的基础上不断构建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从"移植"国外到本土探索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变化.每一次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和更替都有着价值取向在引导.自从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的诞生起,人本主义思潮就已渗透到教育领域,到20世纪70年代后,人本主义思潮在全世界重新盛行,就成为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一种价值取向,影响着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中也总会体现着人本价值取向的影子,并且这种人本价值取向会反作用于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课程的认识、理解和阐述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有一个课程专家就有一种课程理解,就有一种课程定义,也就有一种阐述.各种不同的认识、理解和阐述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实践背景、价值取向和哲学假设,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丰富着"课程"概念的内容,扩展着我们的"课程"认识视野.  相似文献   

16.
经过三次基础教育改革,美国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游戏取向课程模式。回顾美国游戏取向课程模式的发展轨迹,我们发现,游戏取向课程模式经历了非游戏课程模式、非干预性游戏课程模式、干预性游戏课程模式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游戏取向课程模式的演变体现了游戏与课程关系的变化、对游戏功能与课程价值认识的变化及教师在游戏中作用的变化。这种发展趋势充分表明:课程需要游戏,游戏需要干预,干预时要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17.
回归儿童生活世界,赋予其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也是人类生存本质之所在。围绕儿童“关爱主题”组织课程——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自然世界等,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南洋理工大学为例,探讨东南亚国家科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结合相关通识教育理论流派及其实践模式,提出南洋理工大学通识课程模式是以"博雅人才,全人教育"为价值取向,以"核心分布与多元文化论"为内容选择,以"限制性修读与知识互补"为修读制度安排,以"行政协调各学院共同承担式"为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BC省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对时代发展背景研判--"儿童正在踏入什么样的世界"、对未来人才素养的谋划--"未来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儿童"的基础上,将"培养有教养的公民"作为总的价值导向,将核心素养作为价值实现的根本载体与线索的全方位课程改革.为了实现核心素养的课程落实与转化,其确立了"知道-践行-理解"(KDU)的课程模式,重新设计了课堂评估、省级评估、国家与国际评估的三级课程评估模式.该文以六年级数学课程的实施为例,详细介绍了探究教学、个性化教学、合作教学与在地化教学等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0.
回归儿童生活世界,赋予其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也是人类生存本质之所在。围绕儿童关爱主题组织课程———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自然世界等,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