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对食物的酸碱性知之不多 ,甚至时常有错误的认识 .如从食物的字面上来断定其酸碱性 ;劳动和锻炼后吃错食物 ,造成危害 ;食用不当影响智商 ;孕妇乱吃食物不利优生 ;等等 .因此 ,认识食物的酸碱性对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什么是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 ?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 ,不能从字面上或想当然地去认识理解 .如柠檬、酸梅、葡萄、柑橘不是酸性食物 ,而是碱性食物 .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 ,要根据食物经过人体消化、吸收、新陈代谢后体内的“残渣”性质来判断决定 .酸性食物含硫、磷、氮等非金属元素较多 ,一般指的是…  相似文献   

2.
食物也分酸碱性食物可分为碱性食物和酸性食物两大类,所谓酸性和碱性食物,并非由口感或味觉来识别,主要是以食物被机体吸收氧化后所蕴含的化学元素来作为鉴别的依据。大凡含氮、硫、磷等非金属元素较多的为酸性食品,而含钠、钾、钙、镁等金属元素较多的则是碱性食品。并非味道酸的就是酸性食品,比如醋是酸的,柑、梅、杏等水果也是酸的,但它们非但不是酸性食品,恰恰相反,却是典型的碱性食品。又如粮食、糖果、糕点、鱼、猪肉及其他动物肉类等,则不是碱性食品,全都属于酸性食品。为什么说碱性食物有益儿童健康健康人体的体液(主要为血液)应呈…  相似文献   

3.
各种食物的滋味和营养成分虽然各不相同,但进入人体后可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两大类。酸碱食物合理搭配,才会对人体有利。酸性食物一般指谷类、米面、白糖、鱼肉、蛋类等。这类食物营养价值高,酸性也高。正常人体的血液呈弱碱性,如果经常食用精美高级食品,血液就会接近酸性,称为酸性体质。在血液酸性化  相似文献   

4.
<正>在这个姹紫嫣红的世界,任何事物都有着不同的属性。比如说人类有男女之别,动植物被分为公母雌雄。而在化学世界,很多物质也有类似的分类,那就是酸性与碱性。说到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你想到的肯定是酸酸的醋、甜甜的果汁、加了碱的馒头、超市里卖得比矿泉水贵的弱碱水……那么尝起来酸的东西,比如柠檬,真的就是酸性食物吗?碱错当酸好些年,柠檬哭晕餐桌前提到柠檬,几乎是人人都会口中泛酸,这种生津止渴的水果似乎和"碱"字根本沾不上边。你肯定会想,不是有个东西叫柠檬酸吗,那柠檬当然是酸性食物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柠檬可是碱性食物哦!  相似文献   

5.
现实生活中,人们比较注意饮食上的营养搭配,却忽视了餐桌上的酸碱搭配。殊不知,酸碱搭配不合理,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过于偏爱酸性食物的人,易患多种疾病;而常吃碱性食物的人,患疾病的机会则较少。这是因为人体有酸性和碱性体质之分,理想健康体质的酸碱度为弱碱性,其pH值为6.8~7.2,这样的肌体免疫力强,生病机会少。如果食入过多的酸性食物,就会形成酸性体质,酸性体质者体内的激素分泌、神经调节及脏器功能都受一定程度的抑制,容易出现头晕、失眠、食欲下降、易疲劳等症状,并由此而诱发出其他疾…  相似文献   

6.
现实生活中,人们比较注意饮食上的营养搭配,却忽视了餐桌上的酸碱搭配、殊不知,酸碱搭配不合理,对身体健康权为不利。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过于偏爱酸性食物的人,身患多种疾病;而常吃碱性食物的入,患疾病的机会则较少.这是因为人体有酸性和碱性体质之分,理想健康体质的酸碱度为弱碱性,其PH值为6.8~72,这样的肌体免疫力强,生病机会少。如果食入过多的酸性食物,就会形成酸性体质,酸性体质者体内的激素分泌、神经调节及脏器功能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容易出现头晕、失眠、食欲下降、易疲劳等症状,并由此而诱发出其他疾病。在…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最怕的是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较常见的是病毒感冒。幼儿高热不退,且热度时有反覆,病程连续几天,常弄得成人束手无策。据我平日的观察,一些看上去健壮结实的孩子极易生此病,这与平日的饮食结构很有关系。食物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酸性食物,如动物肉类。一类是碱性食物,如蔬菜等。而那些貌似强壮胖乎乎的孩子就喜欢吃酸性食物,如鸡腿、烤鸭、拆烧、鱼虾;不喜欢吃碱性食物,碗里有一点青菜也要拣出来。人体内过多摄取酸性食物,给病毒侵入人体  相似文献   

8.
近来,有关“酸碱食物”和“酸碱体质”的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实际上,这里说的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并非吃着酸的属酸性、吃着涩的属碱性,而且吃多吃少基本影响不到人体的酸碱环境。  相似文献   

9.
营养佳品———海带在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中,大致可分为酸性和碱性两种。人体要保持健康,就需要使身体始终保持中性或弱酸性。如果人体内酸性偏重,就会发生一系列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脑溢血和糖尿病。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肉类、蛋类都属于酸性食品。而海带则是最典型...  相似文献   

10.
植物性色素与酸碱指示剂抚顺煤炭工业学校(113008)马荣兰,张实在自然界中,许多植物的茎叶、花朵和果实中都含有植物性色素。根据色素在酸、碱性不同的溶液中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我们知道。酸性和碱性溶液也是有强弱之分的。有时,仅仅了解某种植物...  相似文献   

11.
人体组织细胞必须处在合适的氢离子浓度范围内,才能完成它们的正常生理活动。在生命活动的组织细胞代谢过程中,体内不可避免地不断生成大量含酸性的代谢产物和少量碱性产物,此外,也有相当数量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随食物或药物进入体内。但是,正常人体内含有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总是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和比值,体液(一般分为细胞内液、组织间液和血浆)的酸碱性(PH值)总稳定在一定范围以内。例如,人体内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血浆的正常PH值为7.35~7.45。如果血浆PH值低于7.35,就会出现酸中毒,高于7.45,就会出现碱中毒,严重的酸中毒(PH<6.9)和碱中毒(PH>7.8)都将危及生命。人体是如何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的?原来,缓冲溶液起了重要作用。体液中存在多种酸碱缓冲体系,并且组织间液和细胞  相似文献   

12.
《家庭教育》2006,(3X):7-7
过去认为儿童孤独症的发生是由于脑部机能障碍及后天教育方式不当所致,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发现,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发展,与过理食用“酸性食物”密切相关,食用高脂肪,高糖分和动物性食物会在人体内形成酸性物质,故把这类食物统称为“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杂粮等食物则是“碱性食物”。维持膳食的“酸碱平衡”,能使人体的各种代谢功能协调,身心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3.
酸性食物是指食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能形成酸性物质,又称为成酸性食物;而碱性食物则是指食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能形成碱眭物质,又称为成碱性食物。  相似文献   

14.
食物分酸性和碱性两类。鱼肉禽蛋米面为酸性。蔬菜,水果,豆类及制品为碱性。人体内存在自动调节酸碱平衡系统,只要饮食多样化,吃五谷杂粮,就能保持酸碱平衡。饭前喝汤好小儿饭前喝少量的汤,好比运动前做活动,使消化器官活动起来,使消化腺分泌足量的消化液,能使小儿很好的进食饭后也会感到舒服。吃好早餐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的好坏关系到小儿生长发育。如不注意,小儿在上学时就会迟钝、精力不足等保护性抑制,发生低血糖。全日总量摄入中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  相似文献   

15.
溶液有酸碱性之分,那么酸、碱、盐溶液的酸碱性如何呢?酸溶液是酸性溶液吗?碱溶液等同于碱性溶液吗?盐溶液的pH都等于7吗?同学们需要弄清楚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否则容易走向误区。例1不同物质的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根据下表中pH的情况判断,下  相似文献   

16.
研究发现,多吃碱性食物可保持血液呈弱碱性,使得血液中乳酸、尿素等酸性物质减少,并能防止其在血管壁上沉积,因而有软化血管的作用,故有人称碱性食物为“血液和血管的清清剂”.一般地说,大米、面粉、肉类、鱼类、蛋类等食物几乎都是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牛奶、山芋、  相似文献   

17.
《教育文汇》2013,(14):47-47
一、橘子 橘子禽有大量维生素A、B1和C,属典型的碱性食物,可以消除大量酸性食物对神经系统造成的危害。此外.柠檬、广柑、柚子等也有类似功效,可代替橘子。  相似文献   

18.
酸碱性是化学中常见的说法,以p H为衡量标准,p H低于7的为酸性;高于7的为碱性;等于7的为中性。可是,在个别概念名称中,有些物质虽带有酸碱两字,却与自身酸碱性毫无关系,现总结如下。1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食物分成酸碱性,常见于营养学相关的杂志,在学术期刊中较少见。酸碱性食物的区分,与食物本身的酸碱性无关,即与食物进入口中形成的味觉无关。实际上,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口味的食品如醋、柠檬、橘子、  相似文献   

19.
一、醋不能帮你的事1.醋不能调节血液酸碱值。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液呈弱碱性(约为pH7.4)。国外曾有少数研究发现,血液偏碱的人身体比较健康,而偏酸的人可能罹患疾病风险比较高,但这些只是初步的研究结果,还需要更多的证据证实。不少人每天喝醋养生,是因为相信醋在口感上虽是酸性,进入人体却为碱性食物,所以能调节血液的酸碱值,让人不容易生病。但是,改变血液的酸碱值,真的能靠吃某些食物就能办到吗?目前根本找不出科学根据证明这种说法。西方营养学认为,人体自有机制维持血液的酸碱值平衡,牵涉复杂的酵素作用,恐怕不是只靠吃某些食物能改…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科学地选择如下食物,有助于排出人体产生的多种"毒素"。这类食物主要有:绿叶蔬菜绿叶菜中多为碱性,可中和饮食中糖、肉、蛋及代谢中产生的过多的酸性物质,使体液保持弱碱性,从而清除血中有毒物。常食蔬菜可选萝卜叶、青菜、油菜叶、菠菜、芥蓝、大白菜、胡萝卜、菜花、甘蓝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