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历届各地中考试题中,计算型选择题所占比例较大,能否准确、快速地解好这类题,直接影响到考试的成绩.为了同学们能准确、快速地解决这类题,特把解决这类题的一些常用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假设法有些题目由于题设条件不确定或题设条件模糊,造成计算困难.处理这类问题往往需要对不确定或模糊的条件进行假设,然后根据这种假设进行计算、分析、推理,从而求出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题目]某班学生参加一次考试,试卷共有5道题。考试结果如下:做对第一题的占考试人数的95%;做对第二题的占80%;做对第三题的占79%;做对第四题的占74%;做对第五题的占85%,如果做对3道以上(包括3道)题目为及格,那么这次考试的及格率至少是百分之几?  相似文献   

3.
有些题我们从不同思路进行分析,就能寻求到不同的解答方法。例某市举办一次数学竞赛,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竞赛结果:获一、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40%。获二、三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90%。获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数学奥赛题中,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根据给出的条件直接求结果无从下手甚至无法解答,题中好像缺少一个由条件到解决问题的桥梁。如果选择设数的方法往往使问题迎刃而解。这里说的设数是根据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内在联系;设出与命题数量关系既不会产生矛盾又能使计算简捷的中间  相似文献   

5.
十一、设数思想所谓设数思想就是在题目条件比较隐蔽的情况下,同学们往往感到棘手时,通过设数给题中某个隐蔽的条件赋值,使其量化。这样既大大降低了思维的难度,又能简便、快捷地解决问题,甚至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效。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6.
数学问题通常分为题设条件和结论两部分,而我们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一般都是从题设条件入手,这样使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或平淡.利用数学问题本身蕴藏的多重信息来解决问题是中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题目]一所学校举行数学竞赛,设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获得一、二等奖的人数占获奖总人数的2/5,获得二、三等奖的人数占获奖总人数的9/10。获得二等奖的人数占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分析与解]这道题属于"重叠问题",同学们可以通过画图帮助分析解答。根据题意画图如下:  相似文献   

8.
因材施教加因材施考可使教育教学更贴近实际。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低分新生群体不断壮大成为主流时,中等职校如何考试值得研究探讨。为使考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我们于2001年12月底向我校在校生作了关于中专课考试问题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以800多位在校生为总体,按年级分类,按类型抽样,调查了198人(收回调查表198份),各年级被抽中人数与该年级总人数的比例较接近。问卷共设置了19题,各题列出多个不同备选项供打勾选择,各题平均答题率96.5%。一、问卷调查结果1.对考试形式的选择主张文化课开卷考试的占56%,闭卷考试的占44%;主张专业课开卷考试的占65.8%,闭卷考试的占34.2%。  相似文献   

9.
在系统复习完高中代数后,我们对高三理科班的342名学生进行了一次测验,其中有这样一道试题:“设f(x)=1+log_x3,g(x)=2log_x2(x>0且x≠1),试比较,f(x)与g(x)的大小。”(本题满分12分) 测试后,我们对这342份试卷进行了分析和统计,该题平均得分5.76分,即此题的难度指数为P=5.76/12=0.48。可见这道题的难易程度是比较适中的。我们又用“两端分组法”计算该题的区分度指数为D=P_1-P_2=0.32(其中P_1是该题从最高分往下数到总人数的27%的平均分数与该题分数之比,P_2是从最低分往上数到总人数的27%的平均分数与该题分数之比),这说明此题的区分度不高。事实上,在这342份试卷中,该题得满分的仅有6人,但  相似文献   

10.
一九九九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计工作已经完成,我们对考试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公布如下:一、报考情况分析1.总体情况本次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6677124人,其中本科为1624756人,占总人数的24.3%;专科5019729人,占总人数的75.2%;中专32639人,占总人数的0.5%。同上半年相比,总体报考人数比上半年增长3.5%,其中本科报考人数增长较快,报考人数比  相似文献   

11.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方向出发,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且当题目的条件发生变化时,仍然能够举一反三,迅速找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做进一步的挖掘、引申和探索,设计各种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对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拓宽思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①条件不变,深化结论;②强化条件,构造新题;③题设与结论互相交换;④改变图形,构成变型题…  相似文献   

12.
化学开放性试题是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化学习题课效率偏低的重要方法之一。针对其答案多、变化灵、信息广、迁移快等特点,恰当地设计此类试题必将会为化学教学和考试改革的探索和研究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一、开放性习题的分类1.一题多解即针对一道题目采取多种解题方法。它可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加强和巩固的同时,将各种解题方法进行类比和联想,从而获得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获得理想成绩。2.一题多变一题多变是把一道原始题目从题设条件的增减、论述过…  相似文献   

13.
<正>一、利用图像解实验题物理做实验是避免不了的,由此衍生出的实验题也占了一定的比重,因此对实验题的考查就成了每次大型考试少不了的题型。解实验题一个最直观、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图像法,图像法解物理实验题切切实实地把肉眼无法衡量的数据与图形科学地呈现在眼前,而且可以避免实验操作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一道二次函数压轴题进行多角度的解题探索,充分体现了在解决此类问题时需要挖掘几何图形特征以及图形与函数的关系这一重要思路,从而用数与形的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对此题的分析与拓展,力图做到做一题,通一法,会一片,以提高解题效率.  相似文献   

15.
所谓构造法,就是根据题设条件或结论所具有的特征、性质,构造出满足条件或结论的数学模型,借助于该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怎样构造呢?当某些数学问题使用通常办法按定势思维去解很难奏效时,我们应根据题设条件和结论的特征、性质展开联想.常是从一个目标联想起我们曾经使用过可能达到目的的方法、手段,进而构造出解决问题的特殊模式,就是构造法解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熊亚萍 《初中生》2002,(9):25-27
近年来的中考命题出现了探索题.这种题分为两类,一类是探索条件,另一类是探索结论由于题目的条件或结论没有给出,需要我们去探索,所以难度较大这类题除了需要我们有较扎实的基本功以外,还要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以中考题为例,说明这类题的解法一、探索条件例1 已知数3、6,请再写出一个数,使这三个数中的一个数是另外两个数的比例中项,这个数是 (只需填一个数)分析:根据题中要求,所写的数可能是已知数3、6的比例中项,也可能不是已知数3、6的比例中项,若设这个数为x,则有x2=3×6或32=6x或62=3x,分别解之得x=±3 或x=或x=12由此可知,这是一道与众不同的条件开放型试题例2 同学们知道:只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你如何处理和安排这三个条件,使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请你仿照方案(1),写出方案(2)、(3)、(4)解:设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方案(1):若这个角的对边恰好是这两个三角形的大边,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分析:这类题要求我们依据问题提供的题设条件,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我们要接受这种挑战,进入发明、创造的角色,要求我们要有较高的素质解答时,要着眼于弱化题设条件,以促使命题在一般情况下不成立,而在特殊情况下成立于是便有:  相似文献   

17.
在做选择题时,可从题干和选择支出发,通过选取特殊值代替题设普遍条件或构造满足题设条件的特殊函数或图形特殊位置,利用问题在某一特殊情况下不真,则它在一般情况下不真这一原理,达到肯定一支或否定三支的目的,这些问题可用特殊法.常用的特例有特殊数值、特殊数列、特殊函数、特殊图形、特殊角、特殊点、特殊位置等.  相似文献   

18.
<正>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某些数量看成一份或几份的数,找到份与份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例1某次数学竞赛设一、二等奖,已知甲、乙两校获奖的人数比为6:5,两校获二等奖的人数总和占两校获奖人数总和的60%,两校获二等奖的人数比为5:6,问甲校获二等奖的人数占该校获奖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相似文献   

19.
补形法就是指根据题设中的某些特殊条件(如含有60°,直角,120°的角,中线等),将原题中的图形补全为某种我们熟知的规则几何图形(如直角三角形、特殊四边形或圆等),然后运用这些熟知的几何图形的规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转化思想应用的结果.这种方法对解决与梯形有关的问题时,效果明显.一般地,梯形中主要的补形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当题设中有中点或平行线时,可补全为平行四边形  相似文献   

20.
试卷分析通常是指教师在学生考完试后,对试卷进行解剖、分析,根据考试情况,计算每道题的得分率、失分率,划分各分数段,统计各分数段人数,计算各段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计算平均分、及格率、优分率等。这种传统的试卷分析,通常只关注考试结果,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