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感悟701:好的儿童教育一定是以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为需要。英国学者研究提出,儿童主要的需要是爱及安全、新体验、赞扬和认可、责任感等等。儿童教育要回到儿童生命本身。如刘慧教授所说,回到儿童的生命特性中,主要是回到儿童的生命需要、儿童的天性和儿童期生命发育特性之中。  相似文献   

2.
生命是人的载体和根本,关注生命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从柏格森生命哲学出发,儿童是完整的生命存在,具有成长时间性、自我创造性和学习直觉性三种最基本的特性。针对儿童教育过程中忽视儿童生命特性的现象:儿童的成长时间性被忽视,儿童的自我创造性被剥夺,儿童的学习直觉性被抹杀等,教育者需遵循儿童的生长时间大纲、释放儿童的生命活力、引导儿童的直觉体验,在儿童教育中重新建立起生命特性取向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3.
幼小衔接期教育,即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初期的儿童教育。幼小衔接期教育需要以儿童生命为本、回到儿童生命之中、关爱儿童生命;表现为尊重儿童天性、满足儿童需要、读懂儿童表达。幼小衔接期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观察儿童活动,读懂儿童心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规则意识;整合校内外资源,以发挥衔接工作最大功效。  相似文献   

4.
个体生命特性是生命内在价值的主要体现,对生命内在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为儿童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生成性思维体现对个体生命之生成性的关注,具有关注生命过程、重视生命创造、尊重生命差异、强调生命关系的特点。面对"未成熟状态"的儿童,关注个体生命之生成性有助于遵循其生命成长的内在时间秩序,引导儿童追求幸福生活,符合儿童生命的成长诉求。生成性思维视阈下的儿童教育应关注儿童生命完整过程,帮助儿童实现生命觉醒;重视儿童生命创造,尊重儿童生命差异,对儿童饱含教育期待;基于主体间生命关系,引导儿童走向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5.
回到儿童生命本身思考小学教育问题,一是以儿童的生命为本,确定儿童生命在小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回到儿童生命本身,通过认识儿童的生命特性、儿童的生活经验、感受、体验和表达,以及儿童的生活环境等以达对儿童的科学认识;三是关爱儿童生命,尊重与遵循儿童的生命特性和生活世界,为小学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其关注的主题由自然物质世界转向了人自身,转向了人的生命及与人的生命不可分割的生活。文章从生命哲学的视野来审视当下的儿童教育,发现儿童教育忽视了儿童生命的价值,并带有很强的教育功利性。提出教育要尊重儿童,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激发儿童的创造力,让儿童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其关注的主题由自然物质世界转向了人自身,转向了人的生命及与人的生命不可分割的生活.文章从生命哲学的视野采审视当下的儿童教育,发现儿童教育忽视了儿童生命的价值,并带有很强的教育功利性.提出教育要尊重儿童,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激发儿童的创造力,让儿童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8.
秉持自然法则的儿童教育始终以儿童的生成发展作为衡量自身法理性存在的基本尺度,坚决秉持抵制知识导向的"基础主义"教育观,主张儿童教育需要回到"原点",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和引导儿童的兴趣发展,时刻以儿童的主动性健康成长为己任,给儿童提供一种"适合的教育",既守护儿童个体的"私密花园",又引导儿童走向开放的生活和开放的自我,避免成人的权威意志渗入并支配儿童的自由成长空间,从而维护儿童的生命成长秩序,以保全儿童的自然天性、守护儿童的诗化童年和建构儿童的可能世界。  相似文献   

9.
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是随着人们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深入认识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英国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教育排斥、隔离教育、一体化教育和全纳教育四个历史时期,而且,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涉及到人权、平等、公平等问题,所以,全纳教育不会是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归宿,时代需要一种更高效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英国乃至全世界的特殊需要儿童教育。  相似文献   

10.
儿童有着内在精确的成长时间表,其生命的成长过程是儿童按照自己特有的节奏和张力所展开的绵延创造过程。教育的时间只有与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时间相一致,教育才能发挥对儿童生命成长的作用。然而,在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现代社会,教育陷入了对"科学的时间"迷恋中,这导致了现代儿童教育因一味追求速度、效率和功利性结果最大化,而遮蔽了儿童生命的价值,阻碍了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为此,基于对生命"真正的时间"的理解,确立尊重儿童生命"真正的时间"的教育时间观成为了现代儿童教育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国家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下,由普通学校开展超常儿童教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普通学校承担超常儿童培养工作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进步的需要、应对国际化教育发展浪潮的需要、完善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需要、保障超常儿童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教育理念全纳化、鉴别评估动态化、教育安置融合化、教学活动差异化、培养模式一体化已经成为普通学校开展超常儿童教育的主要特征。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普通学校的超常儿童教育质量,必须加快推进超常儿童教育法制建设、持续增加超常儿童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强化超常儿童教育科研引领、切实提高超常儿童教师专业水平、全面优化超常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相似文献   

12.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延平 《教育研究》2006,27(3):35-38
教育与生命共存并互相印证。人的生命特性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教育是人生命存在的形式和需要,教育在展示生命存在的同时也完善了生命的发展。生命本体的教育坚持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反思“非生命化”教育对人生命的漠视,关注生命整体和人的生命全程是生命本体教育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现代儿童教育是儿童本位的,具有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基本属性.中国需要一场现代教育运动,它是对蔡元培开启的新文化运动的延续,是对陶行知、陈鹤琴等人开展的新教育运动的深化.这场现代教育运动应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寻找根源,并以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现代教育为参照体系.这场现代教育运动以变革儿童观与教育观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教育领域,因为它涉及中国文化、政治等领域的现代变革.  相似文献   

17.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拯救男孩,势在必行正方在《拯救男孩》一书中,孙云晓称,男孩危机从内容上来看是全面性危机,主要体现为学业、心理、体质和社会四大危机;从时间上来看,男孩危机更是全线性的危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各个年龄段的男孩都面临着重重危机,并指出:男孩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流行文化走入误区。其中,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倾向,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  相似文献   

20.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