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四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新华日报》为庆祝茅盾五十寿辰而发的社论中称颂茅盾是中国人民“文教”工作的“斗士和领导者”。现在许多同志重视研究茅盾在革命文学事业的卓越贡献,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对其他方面的研究甚少。茅盾光辉的一生,对于我国革命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一生辛勤创作的一千二百万字的宏篇  相似文献   

2.
<正> 短篇小说《水藻行》,是茅盾一生创作中唯一的一篇先在国外发表的小说。该小说于一九三七年五月发表在日本《改造》第十九卷第五期上。关于《水藻行》的日文译者,孙中田、查国华编的“茅盾研究资料”中写道:“本文由鲁迅译成日文。(《茅盾研究资料》[下]第138页)这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3.
茅盾对我国文学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还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文艺理论批评工作,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艺论著。在这中间,茅盾的女作家论同样是值得我们珍惜的精神财富。当我们读完了他的《庐隐论》、《冰心论》、《女作家丁玲》、《丁玲的(母亲)》、《关于(遥远的爱)》、《(呼兰诃传)序》等评论后,我们会感到,这些论著表明了茅盾对现代女性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精当批评,体现了茅盾对现代女作家及其创作给予的极  相似文献   

4.
茅盾诗词近年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阅读作者生前手订的《茅盾诗词集》与近版《茅盾全集》第十卷,发现其中《赠桂林友人》、《题白杨图》、《歌雄心更雄》、《壬寅仲冬感事》等部分诗词所注写作时间并不准确,需要加以考释订正。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迷信作家自述,无需为尊者讳,掌握诗词“本事”,弄清写作年月,这才是真正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质朴的赞歌     
1939年间,茅盾先生有一次新疆之行。一路所闻所见很多,到1941年他到香港时,把这一些写出来就在夏衍编的《华商报》副刊《灯塔》上陆续发表,其中就有《白杨礼赞》。茅盾是“五四”时期的老作家,不必多介绍。他一生创作很多;写各种体裁的作品,以小说为主,还有评论和散文、杂文。1935年赵家壁先生编辑出版一套《中国新文学大系》,规模很大,并且约请当时的名家选编名卷,并写长篇《导论》。参加选编工作的有蔡元培、鲁迅、胡适、茅盾、郁达夫和朱自清等十余人。《现代散文导论(下)》是由郁达夫写的,其中论到茅盾的散文…  相似文献   

6.
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始于大革命失败之后,至一九四八年底离开香港前、创作并连载于香港《文汇报》的《锻炼》,前后二十余年,共给我们留下了七部长篇小说。为:《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你往哪里跑》)、《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在现代文学史上,茅盾以见解深邃,生活丰厚,知识渊博,创作态度严谨称著。他极擅  相似文献   

7.
茅盾小说创作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而且都几乎一致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取材,人物、故事、环境似乎都为当时的读者所熟悉。人们普遍认为茅盾的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感,道理正在于此。然而,是否有例外呢? 1930年8月至12月,茅盾连续创作了三个艺术风格相近的短篇:《豹子头林冲》《石碣》、《大泽乡》。它们在题材上既异于前也不同于后,是茅盾小说创作中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茅盾的小说创作是否主题先行,先陈述茅盾在文学理论上关于文艺与生活以及主题与材料之关系的见解和主张,然后列举茅盾《蚀》、《虹》、《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这些作品的主题各是怎样形成的为例,从中得出茅盾的小说创作并非主题先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茅盾文学创作活动全过程的时候,人们不能不惊奇地发现:这位闻名中外的文学大师,居然是从儿童文学开始,迈开他创作生涯第一步的。 1916年,年青的茅盾译出他一生的第一部作品《衣》。这是一本科学通俗读物,它的主要对象是中学生。1917年,由他编纂的《中国寓言初编》出版。这是一部“开风气的书”,它将中国寓言第一次正式地引进中国儿童文学园地。同时他又开始翻译改写外国科学小说,《三百年后孵化之卵》正是其第一篇。从1918年起,茅盾又根据中外神话、传说,编写儿童文学作品,到1923年,共28篇,其中的《寻快乐》、《书呆子》、《一段麻》、《风雪云》、  相似文献   

10.
一“农村三部曲”是茅盾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也是“左联”时期革命文艺在创作方面的重要收获之一。这三个连续的短篇,创作于1932年来——1933年初。这一时期,茅盾总结了由《蚀》——《虹》、《路》、《三人行》以及左联初期他创作的历史题材小  相似文献   

11.
茅盾的长篇小说《虹》,在茅盾小说创作道路上,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成就,都具有重要地位.法国米歇尔·鲁阿认为《虹》的出版“标志着一个伟大作家的诞生”.(法文版《虹》序,1981年法国卫城出版社版.)而就作家创作主体而言,这一部长篇小说亦非寻常之作,作家在创作反映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的《蚀》三部曲后,继续奋进,“欲为中国近  相似文献   

12.
茅盾在《读〈倪焕之〉》一文中说:“所谓时代性,我以为,在表现了时代空气而外,还应该有两个要义:一是时代给以人们以怎样的影响,二是人们的集团的活力又怎样地将时代推进了新方向,换言之,即是怎样地催促历史进入了必然的新时代,再换一句话,即是怎样地由于人们的集团的活动而及早实现了历史的必然。”在二十年的小说创作生涯中,茅盾为我们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分析这些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理论主张贯穿在茅盾的创作实践中。他总是通过人物形象来思考时代、反映时代。 本文主要讨论茅盾小说创作中“用形象思考时代”这一创作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  相似文献   

13.
老舍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剧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尤其在长篇小说艺术上贡献巨大,因而与茅盾、巴金一起,被并称为“现代长篇小说的三大高峰”。老舍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出了不少精美的散文,比如《一些印象》《我的母亲》《宗月大师》《养花》《五月的青岛》等等,都已成为现当代散文的经典篇目。  相似文献   

14.
这篇小说写于1929年春天。此时,茅盾刚刚完成了以后引起众说纷纭的短篇小说集《野蔷薇》。所以,虽然《泥泞》是农村题材的作品,但和成熟期的《春蚕》、《秋收》等相比,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和主题,倒是和《野蔷薇》更多几分相象。这里,我们有必要回溯一下茅盾早期创作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子夜》的创作与茅盾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从1920年代开始,茅盾就在文艺批评领域崭露头角,他积极探索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逐渐表现出引导时代文艺思潮的自觉意识。并且,茅盾还在研究小说创作的理论专著中深入探讨了小说创作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纵观茅盾在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可以发现,他呼唤作家在创作中表现时代社会的文艺思想贯穿始终。这种文艺思想不仅表现在其文艺批评方面,还渗透到他的小说创作过程之中。《子夜》标志着这种文艺思想的成熟。考察茅盾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厘清茅盾的文艺实践活动是如何影响到《子夜》的创作的。  相似文献   

16.
茅盾在六十年的文学活动中,为我们留下了六部长篇、六部中篇、五十多个短篇、一个剧本、近十部散文、五部文艺论著,还有大量的翻译作品、文艺批评、学术论文及最后的《回忆录》。面对这卷帙浩繁的著述,我们的研究任务是艰巨的、多方面的。本文试就茅盾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问题,作一点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文艺创作空前繁荣的今天,旧体诗词创作也呈现一派盎然的生机。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支中、青年创作队伍正掌握着这一古老的文学样式,显示出创作才华。承德的青年作者王玉祥同志便是其中引人瞩目的一位。近年来,他在《当代诗词》、《飞天》、《羊城晚报》、《历史文学》、《诗词集刊》、《解放日报》、《国风》等有影响的报  相似文献   

18.
《春蚕》是我国新文学巨匠茅盾的代表作,写于1932年11月.其时离茅盾创作生涯的开始,即第一部小说《幻灭》的发表约五年,也正是长篇巨著《子夜》即将完稿的时间.这正是茅盾创作的成熟期、高峰期.《春蚕》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运用“从容不迫而又是油画的笔墨”(庄钟庆:《茅盾——中国新文学的巨匠》),展示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破产的真实画面,塑造了老通宝这个“继鲁迅的阿Q、祥林嫂等成功的农民典型形象之后的又一个出色的典型”(同  相似文献   

19.
茅盾、巴金创作与冰心小说《超人》的精神联系主要表现为:茅盾的小说《幻灭》直接整合、转换进了冰心小说《超人》的内容,巴金的小说《灭亡》也与冰心的《超人》形成精神共鸣。茅盾、巴金文本中所昭示的渴求母性之爱的男性心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这正是冰心从女性角度建构母性之爱的创作拥有广大读者、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根本缘由。  相似文献   

20.
正书名:《纳兰词》作者:纳兰性德内容概要:《纳兰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集,是对他一生情感的真实写照。他的诗词在清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纳兰词"光彩夺目。作者个人超逸的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