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1996年,杨春时、宋剑华发表文章,对已被普遍接受的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是现代性的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只具有近代性,而不具备现代性”。由此在文学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历时约两年的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讨论,随着思想文化界现代性反思的全面展开,对“现代文学”性质的讨论也发展为对“文学现代性”进行质疑和反思,同时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品格,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特定时代文学的“现代性”。文学的“现代性”的存在是以特定的社会之“现代性”为前提,两者维系着一致或相悖的联系。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文学的“现代性”是替特定的“社会制度”编制意识形态的话语;它与特定社会的产生具有“同源性”和“同谋性,”以及抵制和消解等多层关系;而且文学的“现代性”本身就内含其特有的二重特性,其起落消涨又是一个相互“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决定了不同时代文学多彩纷呈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是一个含意丰富的概念。我们可以按照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两分法,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路径首先将现代性分成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在最初主要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启蒙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在哲学上文化上的代言,其核心与基础是理性主义。随着从鼓吹启蒙到反思启蒙,文化现代性又裂变出审美现代性,从而形成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的对抗,这就是学界所谓的“两种现代性之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西方文学所具有的许多特征都可以说是源自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影响,其中“自由写作”理念无疑是最能体现“现代性”复杂的文化内涵的特征之一。西方文学“自由写作”理念是自文艺复兴始,经启蒙运动发展起来的“现代性”孕育而生成。由于种种原因,“自由写作”理念与“现代性”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一理念最根本的价值却正好是“现代性”自身的异己因素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过程”视角提出,“教育研究现代化”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教育研究的现代性不断增加的运动过程;进而剖析了教育研究现代性的主要“成分”,认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研究视野的国际化、决策制度的知识化和管理制度的人性化、研究范式的科学化和研究手段的信息化,分别是“教育研究现代性”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基本趋势或走向。  相似文献   

6.
“道”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包括本体道和规律道两部分,本体道又包括“无”、“有”。“无”是宇宙万物最初的本源,它为虚空之神,有“虚”、“静”、“小”的特点,“有”是生养之神。有“混沌”、“动”、“大”的特点。道体是从“无”至“有”的,“无”虽有创造的潜藏力,但需要最初的鼓动力。在老子那里,由于更注重以“反”为内容的规律道,以至老子把规律道作为道体从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最初动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蕴涵着深刻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澄清该问题有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现代性”和“文化学”两个概念,但他在有关社会发展理论的相关论述中,“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已经内涵在其理论中。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对现代概念及现代性问题的阐述、马克斯·韦伯对现代性诊断的合理化思想以及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构成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现代性批判的思想渊源。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现代性批判意蕴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物化现象和现代形而上学的双重维度的批判;二是这一批判是在现代形而上学范围内即知识论路向上展开的,其最终结果只能陷入革命的“乌托邦”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视域中的"身体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是一个含义颇多、歧义丛生因此显得极为暖昧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我们喜欢把它简化为两种,即“启蒙/社会现代性”和“审美/化现代性”,这实际是对现代性概念多元性、复杂性的掩盖。在多元的现代性中,“野蛮主义潜藏于现代性的核心”,并且在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学的“身体写作”中鲜明地表露出来。在现代性视角的观照下,身体写作的成就与缺失清晰可辨,这为众生藉此走近人性、生活的真相,去贴切感悟意义复制世界对生命积习已久的尘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和切人口。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批判理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范式:其一是侧重于形而上学的意识哲学批判,对于这种现代性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其对立面则是深入社会存在的层面根本性地解决现代性问题,揭示资本的形而上学奥秘,这种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资本现代性批判”,这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路。它又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对资本改变了社会存在形式以及人们的生存方式的批判;其二则是资本对意识形态的中介与干预的批判,表现为对拜物教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是其政治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它主张知识与权力的结合,力图挽救希腊城邦的危机。由于人们往往从现代政治理论发展的视角出发去解析与评价柏拉图的思想,导致对于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种种激烈批评。有鉴于此,从柏拉图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出发解读“哲学王”思想,并回应对于它的批评,无疑有助于全面的理解“哲学王”思想,并能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杨献珍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合二而一"的哲学思想所体现出的规律是一种凝聚一切力量,共同促进新局面的开创的"和谐哲学"。这种"和谐哲学"不仅对当代学生党员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更对学生党员的认知与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人的探讨一直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对这个问题的哲学解答是与哲学家本人的基本哲学原则分不开的。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提出,绝非空穴来风,它之所以可能,与马克思实践原则的确立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И.Т.弗罗洛夫是斯大林去世以后最重要的苏联哲学家,是苏联哲学人道主义化的主要代表,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哲学思想是俄罗斯传统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冲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他在政治上的失败折射出哲学家面对当今人类生存危机时的深刻困境。  相似文献   

15.
陈鹏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5):28-30,34
康德是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德国哲学革命的旗手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完成古典法哲学向现代法哲学转变和发展史上革命性变革。同时,康德对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实现和维护、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丰富的法哲学思想,对于后代法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冯契“化理论为方法”基本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理论为方法"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提出的、与"化理论为德性"并列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哲学和一切科学理论的内在要求,是理论的基本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哲学和一切科学理论都可以通过一系列必要步骤和环节而实现理论向方法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张岱年先生是跨越两个世纪的中国哲学家(或"国学大师"),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哲学的"大师",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在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上,开创了"综合创新"之路:他主张逻辑是西方形式逻辑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西方逻辑、中国古代名辩学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而他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正是建立在这样的"综合型"的逻辑观的基础上,他提出通过对西方逻辑和逻辑分析法的引进,而能合理地运用西方的"逻辑解析法"(概念分析法和问题分析法)于中国哲学的概念化、范畴化和系统化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建立了中国哲学之固有的义理体系。但他的哲学方法论并没有把西方的"逻辑解析法"当成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而又能在中国哲学实现"逻辑化"、范畴化和理性化的同时,也在本质上保有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如名辩学)的本土特质。  相似文献   

18.
“人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生命的起源与生命的目的和意义问题,是哲学与宗教思考的基本问题。哲学家和宗教家生命起源问题的关注其实都是他们对人生目的与意义的关注方式之一。作为一名宗教哲学家和思想家,池田大作从未放弃其本位的立场,他相信人的内在精神革命有着社会革命的优位性,但是,怎样才能实现人的内在的精神革命呢?池田认为,唯有认识了“人”的本质,人的革命才有切入之处,而构成池田“人的革命”的哲学基础,就是由户田城圣(创价学会第二任会长)所提出并由池田进一步发展的“生命论”。  相似文献   

19.
布哈林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在鲁比扬卡监狱里的哲学著述《哲学彩屏(辩证法概述)》一书,论述了他对真理正义的追求。布哈林这部最后的哲学手稿不但内容广博,而且充满了布哈林最后生命的光彩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奉献。正如俄罗斯哲学家奥古尔佐夫评价的:“布哈林的手稿是创立另一种非斯大林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后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20.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时期的一位重要的哲学家 ,政治哲学是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赫拉克利特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政治哲学理论所包括的三个关键点 :作为本原的火 ,神圣的逻各斯和奇妙的和谐来把握其政治哲学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