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代初期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设想 ,可分四个方面内容 :1.在虎门外建西式造船厂、火器局 ,仿造洋式舰炮 ;2 .组建用洋式舰炮装备的新式水师 ;3.仿西洋养兵练兵之法 ,整饬水师 ;4.鼓励沿海商民设厂造船械及其它民用工业品。“师夷长技以制夷”暗合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两大主题——反抗外来侵略(“制夷”)、实现现代化 (“师夷长技”) ,因而也就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救国方案、第一个现代化方案。本文肯定了魏源可贵的探索精神 ,同时指出了其设想因时代局限性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了洋人的朝廷。孙中山、章太炎、邹容等革命派知识精英借助西方的种族理论成功地论证满汉之别,宣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夷夏之辨",从而为革命排满制造了舆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近代中国思想经历了由“蔑夷”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演变,思想的变化在推进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当今社会,我们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变化轨迹对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近代无疑具有开榛辟莽、启蒙发轫的进步意义,但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魏源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身份和传统夷夏观的长期浸染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而不可避免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拟用历史的、具体的、辩证的观点阐述这个新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各族之间的关系远在奴隶时代的商周就出现了强烈的不平等,占统治和主导地位的华夏族产生了“中国”与“四夷”的观念,进而又有了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的观念,并以此称呼四方民族。甲骨文、金文中大量充斥如许族称的字样,将之书写固定下来,赋之特定的含义,丑化和污蔑之意昭然若揭。弯腰曲腿的夷、羊头人身的羌、兽瓜人身的荆及兽面人身的鬼等非人非兽,奇形怪状之物均为商周大领主们的“杰作”;同时,又以“大”和“中国”竭力美化自己,以“尊者”自居,耀武于四裔。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基于与西方人打交道的经历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将林则徐的思想主张概括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是对林则徐积极购置西式枪炮以抗击西方侵略思想主张的提炼和升华。其后,魏源又在《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成为近代知识分子自觉的思想观念和行动旗帜。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近代化的开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近代化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各方面,其中外交上的近代化,从某种角度上看,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夷夏观念的解体崩溃过程。中国传统夷夏观念的解体崩溃过程经过了近70年的时间,夏燮的生活年代恰好与70年间重合,他虽然不像顽守旧派那样固执、死板的坚守封建传统,但受传统华夏优越感的深刻影响,他也还是挣扎于夷夏之辨。  相似文献   

8.
魏源论     
魏源是近代中国社会最早认识和研究西方、并将侮御与向西方学习联系起来思考的伟大思想家,开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之先河,无愧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后世产生着深刻而长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得到延伸和深化,转化为救国救民的"师夷"思想,其内容包括军事上主张学习西方战舰、火器及养兵、练兵之法;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允许私人开矿设厂,并谈及商业保险问题;政治上,介绍西方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制度,并流露出对西方政治的向往."师夷"思想及其学习西方的精神对后世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早期新文化运动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
清王朝“天朝大国”、“华夏中央”的心态,是根深蒂固的“天下”观念的反映,这造成了清王朝的蒙昧无知、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导致了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而以魏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掀起了一股打破“天朝大国”、“华夏中央”旧观念和“睁眼看世界”的新潮流。魏源作为最主要的代表,他面向世界,研究世界,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他的这种世界意识,是具有近代意义的新的思想意识形态,有非凡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分别夷夏——儒家传统面对异质文化的接受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分别夷夏观点的始作俑者.分别夷夏,构成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传统中潜在、持续而稳定的前定认知结构,形成民族文化心理面对异质文化的一种习惯性的无意识心态,强调“诸夏”文化对于夷狄文化的优越感,强化对异质文化的蔑视、拒斥.由于这一传统观念的制约,佛教自进入中国后,不得不一步步向儒家文化趋同,天主教拒绝中国化的态度决定了它在中国传教事业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以夷款夷”是《海国图志》写作目的之一,也是魏源“夷务”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史学界却鲜有注目。“以夷款夷”作为魏源重要军事外交主张,是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救亡图存的经世致用思想之高度升华。它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所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梁博 《考试周刊》2010,(37):36-37
种世衡是北宋中期御夏战场上的一名中下级官吏,他守边数年,功绩卓著,其后三代均有将才,成为种氏武将世家的开拓者。本文对种世衡的事迹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夷"字自诞生以来,其意义一直在不断地拓展延伸,而对其本义的解说则争议颇多至今没有定论。我们认为"夷"意义的发展变化是基于其历史条件和语言发展规律而产生的,本文将从形、音及其对立面的意义等方面入手并结合相关历史、语言条件追本溯源,探索其本义。  相似文献   

15.
东山魁夷是日本杰出的风景画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既是艺术哲学的自白,也是人生哲学的自白。本文从组织经营、语流态势、笔墨使用等多重角度,探讨了东山魁夷散文自然、沉静、明净的叙述风格,并认定这种风格使其艺术境界体现出东方审美情调和惟美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尚竑 《甘肃高师学报》2003,8(6):105-106
一个当代日本风景画家 ,以西方艺术视角 ,用传统的绘画语言 ,将单纯、简洁的东方艺术情调展现在我们面前 ,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有序、明净、独特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本从日本画家东山魁夷作品的技法、意境表达等多方面论证,认为其作品应属于“心象风景画”,其作品独特的艺术形式、视觉效果直逼人的心灵深处,使观与作达到心灵美感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论"夷夏之辨"的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夷夏之辨”是中国传统的反生态的文化中心主义的文化标准,但又含有和平主义的包客异质文化的内涵,华夏文化用于同化异质的封建伦理道德教化是积极意义与局限性互现的文化遗产,也蕴含一定程度的人民性与民主性的人文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叙述了大黄制夷观念的来龙去脉,揭示了不同时期大黄制夷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本文认为,在乾隆五十一--乾隆五十七年关闭中俄恰克图互市中,清朝所采取的种种查禁大黄的措施,推动了大黄制夷观念的发展演化.大黄制夷观念出现了多种演进模式,到鸦片战争时期盛极一时.盛极而衰.随着道光九年至十年茶黄制夷(浩罕)的失败,大黄制夷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动摇.鸦片战争时期茶黄制夷(英)的失败促成了大黄制夷观念全面衰微.五口通商时期,大黄制夷观念仍不时沉渣泛起;咸丰七年,终成绝响.此后,大黄仍是重要的药材及出口商品,并在文化的意义上屡为清人提及.  相似文献   

20.
早期改良派开始摆脱夷模式,对民族悲剧进行了深刻贩反思和自省,同时对洋务运动“徒袭皮毛”的师夷举措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尝试全面地学习西方各国,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方面提出了挽救民族危机的各种举措,其民族意识显露出传统夷夏观向近代民族主义转换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