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薇 《编辑学报》2020,32(6):611-614
全媒体战略构想正朝着更广范围和更深层面加速推进,为科技期刊大众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从内容建设、用户体系、平台搭建和人才资源4个层面构建了全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大众传播体系,并从不同维度对科技期刊大众传播进行理性审视。融媒体时代的科技期刊应在专业化定位的基础上,通过聚集和整合内容资源,在专业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寻求发展策略的平衡,不断提升科技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2.
刘瀚博 《新闻传播》2023,(6):112-113
当今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愈加密切,整个世界都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之下,我国非常注重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和发展,因为这不仅有助于本国国际形象的建立,同时也利于凝聚起全球华人的力量,激发国人以更大的热情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近年来,我国在国际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认可度都大幅提高,新时代的大国形象逐渐形成,而未来国际背景下的大众传播,也会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外交形象,形成更大的国际凝聚力,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人们对传播体系中的主体概念加强了研究。但是对主体的认识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主体是传者,有人认为主体是受众。总之,在他们看来,主体只有一个。这种看法不能解释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大众传播体系是由传者和受众共同构建的。没有传者,就没有受众;没有受众,传者的存在毫无意义,最终也会不复存在。节目传播环流是靠传者传播的内容和受众的接受、反应共同完成的。在节目传播环流初始阶段,传者是创作主体,决定传播内容的取舍,是传播主体,而当节目内容“及于受众”,受众则会对内容进行“选择”,还会将对内容的意…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播与服饰流行理论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装理论家李当岐教授曾提出,进入20世纪后,在工业化的进程下,流行不再局限于小规模的模仿现象,而朝着跨越地域、国界、阶层的局限,大规模、快速度地加速发展.此话揭示了时装流行原理的形成与大众传播有着密切关系.在大众传播进入20世纪以后,流行具有了新的特色.社会学家杨越千把这种服装中的流行称为“现代社会的流行”.日本著名流行分析家大内顺子在《流行与人》一书中指出,“流行似乎每五年就发生一次大变革,这好像和人类社会具有的持续力有关,大概人们也一定每个五年就要求时代有一种什么时代变化,而巧妙记录这些变化的时装就以各种新的样式表现出来.可见流行与时代息息相通”①.  相似文献   

5.
刘晓璇 《今传媒》2015,(4):132-133
以大众传播为时代背景,流行歌曲传播的速度极为迅速,产生的影响也颇为引人瞩目.而当爵士、重金属、摇滚等音乐形式风靡于街头巷尾时,带有浓厚古典特色的“中国风”歌曲独树一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赢得了许多听众的赞赏.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风”歌曲得以流行的原因及其广泛传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珉 《新闻界》2007,(6):170-171
本文论述了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特征,认为手机媒体的传播性质是大众与小众的结合;传播内容涉及新闻和娱乐,娱乐为主导;传播方式--定向化和互动性.  相似文献   

7.
典型宣传是我国新闻媒体宣传的“三大件”之一。在树立先进、塑造形象、推动工作的历次主题宣传战役中,典型宣传无不成为首选方式。然而,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时代背景、媒体环境、社会心理、受众接受习惯均发生深刻变化,加之典型宣传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模式化”、“脸谱化”、“重宣传轻新闻”等不足,典型宣传效果有衰减之势。  相似文献   

8.
身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标记,也是何以生活及如何生活的规定性。就职业分工来说,不同职业的人总是拥有不同的职业身份,这职业身份也就是他的职业规定性。作为强势传媒的电视媒体,其职业特征表现得更为复杂,也更富于变动性,而电视传媒的喉舌性人物、  相似文献   

9.
何谓亲民性呢?如果从电视、广播和报刊这三大媒介简要分述,这里指的是把原本高雅高深的屏幕画面让位给简易通俗的表现空间,把原本纯粹的播音系统融合成主持与听众互动的声音混响,把记者主笔的固化版面稀释为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的言论万花筒.总之,是把传播者高高在上、难以接近的位置从"云端"上"降下来",把原本在屏幕之外、音频之外和版面之外的受传者"请进来","手拉手",面对面,音连音,共同参与完成传播链条的"亲密"制作,以期拉近传播机构与普通民众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0.
期刊在大众传播体系中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大众传播方式日益丰富多彩和方便快捷,期刊传播的方式受到挑战.尤其是在"泡沫文化"的冲击下,期刊传播的文化价值降低,更让人怀疑其存在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6,(3)
舆论的形成及特征文/何微(一)舆论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非独立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各种形态、观点常会向舆论渗透,借助舆论的力量强烈地反映出来。在人类社会出现新闻事业之前,舆论已经存在,它将继续存在下去,存在于任何形态社会。舆论既反映民...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分析我国大众传播负面新闻报道过多、炒作网络红人、宣教意味过重、对特大事件报道不充分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从媒体、受众、社会三方面来分析原因,最后提出媒体要加强自我规范、受众要提高媒介素养、政府要切实解决社会问题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杨波 《新闻窗》2011,(3):106-107
高校学生舆情,是指高校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对中介性社会事项产生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建议等的综合表现。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较之其他社会群体的舆情,高校学生舆情的形成和特征具有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与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Web1.0相比,Web2.0的最大特点是"全民出版、全民共享".也就是说,互联网从发展至今,已走过了重技术、重传播、重"供应"的第一阶段,Web2.0标志着互联网成功迈人讲究"服务"和"满足需求"的第二阶段.Web2.0时代,大众传播事业的内容数字化、传播网络化、信息交互化、话语权平等化、服务个性化、个人化,它是后互联网时代的序曲.那么,后互联网时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大众传播事业发展会呈现怎样的特征和趋势?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播的道德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信息交往现象,从传播学的研究来看,对大众传播的定义比较多,相互之间的共同性也较多.……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受众"的概念替代了读者、听众、观众的概念,这与"大众传播"的概念替代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事业")相关。大众传播下的受众,来自社会学,特指"非组织化"的聚集起来的个体,孤立、均质、原子式地存在。他们是人口统计学意义的群体,也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从传媒经营角度看,受众是传媒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在政治和法律意义上,他们还是社会的权利主体,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互联网条件下的"受众",相当程度上不是"众",而是个体。他们不再是职业新闻组织"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生产出的同质化产品的大众消费者。  相似文献   

17.
多语种文献数据库的设计考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景 《情报学报》2003,22(3):321-324
同一文献具有多种语言版本的情况越来越常见 ,以往的系统把这种情况当作例外处理 ,这显然不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合适的办法是把多语种版作为常态 ,单语种文献只是其中语言版本数等于 1的情况。本文讨论了多语言版本文献在数据库中的存储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戴克胜 《新闻世界》2011,(10):41-42
近年来,随着传媒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个别媒体在办报、办台报道方向上出现了偏差,向低俗化、庸俗化靠近,以吸引观众和读者的眼球,在社会上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本文主要从大众传媒低俗化的表现形态、产生原因、不良影响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对此作出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当今的大众传媒呈现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的战略转移。在这种背景下,新闻选择更趋向于受众,新闻报道走入大众化。一、大众传播模式的转变随着访谈式采访形式的频繁出现,传播模式发生了改变,尤以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为代表,观众参与到了传播者的行列,使节目更亲切、可信。而以“我播你听”为形式的广播事业也在不断探索改革,各电台相继创办编辑热线,将听众之声直接纳入媒体,改变了“播音员”的传统意义。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大众传播业主要以传播者为主的…  相似文献   

20.
开展信息化教学是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改革进程缓慢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如何建设并有效利用满足少数民族教学需要、符合不同民族认知特点的双语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维语、哈语、汉语计算机辅助大学物理教学软件”项目,就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一些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探讨,期望能对同行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