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仅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也会阻碍社会的良好发展,更会严重冲击政府的管理能力和行政效率,影响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这就要求政府能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去管理公共危机,把危机损害降到最低,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益需求,转危机为机遇,在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修复、提升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2.
张蕊  王银芹 《传媒》2015,(2):67-69
新信息安全观下,社会矛盾日益多元化导致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起关键主导作用,而传媒作为政府与公共之间的桥梁,所扮演的角色不可小觑.在公共危机事件面前,传媒更应重视舆情人才引进、培养,充分发挥稳定、预警和反思角色与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3.
公共危机下的媒体议程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在我国屡屡发生.从前几年的非典、禽流感.到去年的汶川地震、三鹿奶粉,再到今年的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这些事件给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危害.大众传媒作为时下信息传播最普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配合政府化解公共危机事件上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大众传媒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共危机的进程和解决.  相似文献   

4.
由于公共危机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所以信息之于公众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人们在危机中行动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应时措施顺利执行的基本要素.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公民传播权乃是以信息的获取与表达为核心要义,其实现不仅直接关系到整个危机事件处置的进程,更关系到整个危机事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组织对于利益的过度追求、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执行不得力等原因,这些年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以及公共安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公共危机事件是指在较广范围内发生的危害公众利益的危机事件,它波及面广、危害性大,具有突发性,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媒体重点关注的一个话题。各种媒体都在公共危机事件传播中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促进了公共危机事件的解决与处理。  相似文献   

6.
罗有为 《新闻前哨》2022,(18):60-61
任何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都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导致消极的社会舆论,引发社会恐慌,影响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广泛普及,新媒体、自媒体大量出现的背景下,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速度会更快,传播范围会更广,引发的后果更难预计。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新闻媒体必须要积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社会使命,快速的介入、控制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信息传播,引导社会舆论,并做好相应的解释、教育以及澄清和问责工作,防止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不良后果进一步扩大、蔓延,以维护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阐述了新闻媒体应当在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中起到的作用,最后主要就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工作策略,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发展日益迅速的同时,已在不自觉中步入了风险时代,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频发生。本文分析了风险社会视阈下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公共危机事件中舆论引导的举措。  相似文献   

8.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是一个关于人身安全、社会安定的危机叙事。基于它具有的危机叙事、大民生问题、公共管理问题特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新闻报道应该从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角度设置议题,结构信息,发挥危机公关的作用,以利化解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9.
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健康传播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卉 《新闻传播》2009,(10):34-34,36
公共危机事件是危及社会公众生活和利益的突发性灾难事件.影响巨大.本文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与健康传播的关系,指出应对公共危机离不开健康传播.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公共危机事件应对中健康传播存在着传播内容和渠道单一、健康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与透明度不高等问题。认为在今后的危机事件应对措施中.必须重视危机事件健康传播.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媒体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一度被看作是负面消息或新闻批评.正因为如此,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信息进行了严格控制,媒体对此类事件报道十分谨慎.  相似文献   

11.
公共危机因其强大的破坏力,成为传媒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鲜有学者从新闻叙事学的角度研究公共危机事件在媒体中的呈现特征。本文旨在分析这种特征,并提出危机传播具有延展性,即危机事件的潜在能力,包括三个特性;校正危机事件错误的发展方向;重构事件并强调该事件的冲突张力;卷入相关的人物和事件。以此为基础,本文分析了2012年国庆长假"华山游客被捅事件"传播过程呈现出的延展性,讨论为何公共危机事件在媒体介入背景下呈现出延展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安佳 《新闻传播》2023,(12):109-111
公共危机与新闻传播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依赖于新闻媒体,在发生公共危机之后如何降低其对社会造成的恐慌效应,达到安抚民众情绪的目的,还需要从根本上进行相对应调整,重点在于新闻媒体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宣导,展示危机事件的本质以及后续影响,减轻民众恐慌,达到维持社会稳定的效果。本文针对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新闻媒体的处理方式,从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出发,讨论新闻传播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借鉴已有文本处理、特征提取和语义相似度计算方法,建构了公共危机事件案例语义相似度计算模型,并以兰州大学的中国公共危机事件案例知识库为例,选择案例库中两种不同类型的四个案例进行了结果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案例相似度计算模型方法具有有效性,为公共危机事件的案例推理增加了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危及公众生存与生活以及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大紧急事件和灾难事件.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频发重大公共危机.从南方雪灾、西藏拉萨打砸抢事件到汶川大地震等,这些事件无不直接考验着整个社会的危机应急和处理能力.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社会的主要舆论机构,传统媒体当仁不让地成为危机传播的主力军,肩负起了危机中沟通各方和协调组织的重要使命.但以手机、博客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在这些危机事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5.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那些在较大范围内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引起社会恐慌和社会运作机制混乱的事件,它对经济、社会、个人的心理冲击不可低估.而媒体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当中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审视今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系列校园伤害案时,却不得不反思媒体对事件进行报道的背后,是否无意识地引导了事件向非良性的方向发展,有必要对新形势下媒体的责任观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政府、媒体、公众作为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本文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个案,运用传播学中的"风筝型"互向模式对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在这一危机事件中的表现进行分析,为今后我国突发事件的危机传播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齐 《新闻前哨》2022,(14):46-47
对于社会稳定与和谐而言,公共危机事件是常见的影响因素,如何积极、有效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是新闻传媒重点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事件的处理,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竭尽全力在最短事件内对事件发展与蔓延进行有效遏制。作为社会重要舆论机构,新闻传媒行业应在公关危机事件中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对国家与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进行重点维护,确保社会稳定。对此,本研究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重点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中如何进行新闻传播,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危机事件中的自媒体及其传播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危急公众生存与生活以及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大紧急事件和灾难事件.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频发重大公共危机.从南方雪灾、西藏拉萨打砸抢事件到汶川地震等等,这些事件无不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高度的不确定性,而且事态演变迅速,给公众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冲击,对整个社会的危机应急和处理能力形成了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9.
在新媒体背景下,类似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对社会乃至整个国家产生深远影响。通过阐述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内涵、特点,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探讨公共危机事件下谣言、暴戾、非理性等舆论危机,并从官方舆论场、草根舆论场、媒体舆论场三个方面,提出引导舆论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新旧媒体舆论相互交融、重叠感应,使得相当一部分偏居一隅的特定事件迅速酝酿"发酵"成为危机事态.如何应对,如何解危将极大地考验着政府的新闻执政能力. 一、危机视阈下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呈现的新特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分解、激化导致公共危机事件频发.针对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新闻发布在意识、体制方面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树立危机视阈理念,科学认识新闻发布传播理念、功能的新变化,是政府沉着应对的良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