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更具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未来一代的新闻记者需要掌握数据新闻的业务流程,在新闻选题、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可视化和故事化叙事能力等方面更新知识,掌握数据可视化传播技巧,理解数据可视化的制作技能,以数据挖掘为要素的数据新闻,将给新闻事业带来更具可信度的传播公信力和全球化视野。  相似文献   

2.
颜莉 《青年记者》2020,(5):78-79
“大数据(Big Data)通常被人们用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①2013年被专家和媒体称为“大数据元年”。大数据成了各行业的热门话题,也带动了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对大数据的研究热情。在大数据时代,具有新闻性、科技性双重属性的新闻网站,如何站在“风口”顺势而为?如何紧跟乃至超越时代的前行步伐而不至被淘汰出局?如何在认清时代、认清自己的基础上做出有利于发展壮大的应对策略?笔者以地市级新闻网站为切入点,在梳理大数据时代对传媒业的若干影响、考察地市级新闻网站的生存现状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据科学日益成为众多行业领域挖掘信息、辅助决策的方法与工具,新闻业也逐渐重视其在拓宽信息来源、辅助选题决策、提高传播效果等方面的优势。但是,数据获取的简单化、数据处理的浅层化以及对数据可视化的过度偏好等问题也制约了数据科学的专业优势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发挥。数据科学为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为新闻业的转型、创新拓展了新的空间,而专业中的数据科学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新闻媒体既要重视其应用价值,又要正确看待数据分析,以及数据科学与新闻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新闻学已成为新闻学的一片新疆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媒体重视。我国数据新闻发展方兴未艾,但新闻学界对国内媒体数据新闻实践研究相对较少。选取网易"数读"专栏为研究对象,从数据新闻议题选择、新闻内容生产、新闻呈现形式等方面探析目前我国网络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讨论其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余晶  韩俊 《新闻前哨》2008,(1):76-78
新世纪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从原子时代向数字时代的转变。互联网代表着一种崭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信息的传播突破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地域及文化的阻隔,使信息传达的范围、速度与效率都产生了质的飞跃。互联网是由成千上万的网站组成,而每个网站都是由诸多网页构成,所以,网页是构成互联网的基本元素。近年来,我国的网络发展迅猛,然而网页的设计却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成果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大数据技术对我国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最为深远也尤为重要,新闻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新闻媒体应基于数据时代大数据传播的关键特征,分析大数据技术对深度新闻传播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新闻信息传播效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撰写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指出:我国新闻网络媒体主要包括三类:综合类新闻网站、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和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它们都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运营体制、经营模式、盈利方式、内容开发等方面的不同,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中分别有着各自的优势,居于不同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李明 《中国出版》2013,(17):26-30
据统计,到2013年,全世界储存的信息如果记录在光盘上,再把这些光盘叠加起来,高度等于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数据是近几年才产生的。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将增加50%,每两年翻一番。因此有学者认为,人类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一般意义上,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用传统IT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的  相似文献   

9.
黄娟 《传媒》2015,(18):58-60
200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确定了打造"数字英国"的战略,开启了数字化生存的探索模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数据新闻的产生和发展,使其成为新兴的新闻形态.虽然在形式上,数据新闻与传统新闻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数据新闻能够处理更为庞大的数据,加上可视化的数据处理手段,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可信.当前,数据新闻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尝试进行数据新闻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我国网络媒体多采用转载、整合等形式进行新闻报道,久而久之发展出了一批新闻聚合类应用。这批应用多由商业公司运营,并采用最新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生产内容和专业媒体生产内容进行智能分发,由于其具有推广政策灵活、界面操作人性化、内容丰富、言论环境相对宽松等优势,积累了一批忠实用户,成为我国互联网空间中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阵地之一。  相似文献   

11.
史历峰 《传媒》2015,(20):48-50
众所周知,网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工具之一,其引入了一种平等、一种途径,改变了传媒格局与社交环境,拓展了公共空间和文化语境.随着数字媒体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内外各地区、各民族的数据开放、信息共享,科技与文化、艺术与生活互渗交融.  相似文献   

12.
微博的诞生,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舞台。据DCCL互联网数据中心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互联网微博独立用户已达到1亿,其平民化、随性化、个性化、自发传播的特征远远超出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微博:自主、快捷、互动,是一种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使人类传播史进入了以个人化为核心、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依赖于高科技的“第四纪”.基于“互联”的Web1.0时代逐步演变为基于“社交”的Web2.0时代,并且正在向基于“人工智能”的Web3.0时代迈进. 新闻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得以应用的产物,主要指机器利用计算机程序对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抓取,自动生成新闻文本,目前已在欧美主流媒体的财经、体育、天气类新闻报道中得到运用.本文对新闻机器人的溯源和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预测.在物联网逐渐取代互联网的大数据浪潮中,新闻机器人将逐渐从欧美国家推广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带动新闻业的职能分工和生产流程乃至新闻的本体和属性的全方位变革.  相似文献   

14.
史建华 《传媒》2015,(9):18-19
近年来,中国媒体融合的发展速度惊人,从1.0时代,到今日的4.0时代,中国传媒业正经历着激烈的剧变.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互联网产品思维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融合发展的4.0时代,正不断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重塑新闻出版业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一、新媒体及其优势概述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传播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而现今社会所兴起的新媒体技术则是指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数字电视等。从广义上讲,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借助互联网、局域网以及无线通信网或者是卫星等渠道,将电脑以及手机作为终端设备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进一步来说,新媒体应该被称为数字化新媒体。目前,人们在生活经常使用,同时也是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新媒体基本可以概括为 QQ、微信、微博等。  相似文献   

16.
蔡斐 《今传媒》2016,(8):27-27
主持人语:蓬勃生长的互联网,堪称今日中国现代生活中一个“最大变量”。这种“变”,不止在互联网引发的新闻传播领域,实际上已经渗透到社会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形态。比如作者姜雨佳通过对新浪微博上媒体的报道数据进行分析,指出媒体需要积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改变此前倾向于报道负面医患关系的身份错位;张洪红关注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广告行业的伦理问题,特别是真实准确这一最基本要求,实际上这也是广告法律规制的基本要求,必须予以重视;崔鹤研究发现,互联网技术加速了数字音乐的发展,也促进了用户在版权保护方面使用习惯的重塑,这显然是版权意识深化的产物;盗版是知识产权领域的一个老问题,王思尧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并基于个人的看法提出了打击盗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到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达到6.48亿,中国互联网经济占GDP比升至7%,互联网消费成为拉动GDP增长的新引擎。互联网的大数据化,也正是2014年乃至中国互联网下一个10年最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主力军。“全媒体”逐渐成为信息时代传播的主流,并带来了各种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面临严峻挑战。然而,对传统媒体的报业而言,这是信息时代的挑战,也是借助融媒体发展的机遇。在此背景下,传统报业唯有改变单一的传播方式,实现传统报业在新媒体时代的产业化转型,逐渐与新媒体融合才能求得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近年来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网民们逐渐开始通过新媒体关注各类网站播出的视频节目.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①2015年数字媒体使用时间占比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大陆用户每天使用媒介的过程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使用数字媒体,而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被视频内容所占据.②而视频网站节目中有一类节目备受追捧,即网络自制脱口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