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芳 《东南传播》2015,(2):102-104
本文以"老人摔倒"新闻为例,对媒体在该类报道中的新闻框架、媒体审判、沉默螺旋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媒体应不断提高专业水准和职业修养,主动承担媒体责任,彰显社会主流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2008年1月1日,清明节与端午、中秋同被国务院定为法定假日,自此传统节日新闻报道在媒体中开始凸显其位置,  相似文献   

3.
熊英 《新闻知识》2012,(6):24-26
本文以曹操墓新闻报道为例,分析了复杂事件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消息来源偏向、实地调查采访缺失等问题,探究了地方政府的公关、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过分注重、记者的独立调查研究缺失造成的新闻真实难以维护的状况,并提出了复杂事件新闻真实性维护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4.
2011年10月22日晚上,南方某城联防队员杨某手持钢管、警棍闯进王娟(化名)的家中,一通乱砸后,对她进行长达一个小时的毒打和强奸。期间,王娟的丈夫杨武(化名)则躲在几米外的储藏室里,没有出来阻止罪恶发生,也不敢作声,眼睁睁看着妻子遭此横祸,一个小时后才悄悄报警。10月23日,犯罪嫌疑人杨喜利涉嫌强奸被依法予以刑事拘留。①  相似文献   

5.
2011年9月5日,深圳当地媒体以《要儿被诊断要做10万元手术最终吃8毛钱药痊愈》为题对当地陈姓婴儿“被误诊”一事做出报道,之后,被全国各大媒体及电视广泛转载转播,微博、博客也竞相加入报道的行列,顿时掀起舆论的轩然大波.9月中旬,患儿入院,之前的8毛钱并未治愈患儿疾病,“八毛门”的新闻点从原来的过度医疗转移到家长无知.10月末,患儿出院,事件以其父亲致歉结束.评论开始深入思考医患关系的解决之道,对媒体报道、社会信任等问题开始反思.  相似文献   

6.
崔磊 《青年记者》2016,(21):27-28
从2015年7月25日关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第一篇举报帖子发出起,经过126天的调查,11月28日,河南日报网发表题为《释永信被举报违反戒律问题调查有果——调查组负责人接受本报专访》的文章,就举报的部分问题进行了澄清,释永信当年被“迁单”(僧人犯戒被摈出门)和有两个私生女的消息皆不属实.通过对调查结果公布前的报道所进行的分析,笔者认为,媒体应从以下三方面反思对公众人物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江萌 《新闻前哨》2009,(10):36-38
近年来.媒体目标受众的同类化、传播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受众的微词,也引发新闻业界的反思。 为摆脱“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传播内容同质化。各新闻传媒都急欲寻找和树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快速大范围传播使许多社会议题不断放大,新闻媒体在利益环境下为了迎合受众,往往以特定的新闻热点为依据进行泛标签化新闻报道,这种传播态势很容易忽视社会舆论走势,影响社会环境稳定,"扶人反被讹"就是新闻热点议题中的代表。本文以2011年至2015年间腾讯新闻中有关"扶人"事件的报道为例,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扶人报道的舆论引导态势和舆论引导现状,探析新媒介环境下切实可行的舆论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年来社会转型的加快,由于群体利益的冲突等负面社会新闻报道的比例近年来不断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负面社会新闻报道中,富士康跳楼事件、南平弑童案以及彭宇案等因媒体行为失范,造成了一系列消极影响.而在近期震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中,一些媒体在报道中表现出的"泛道德化",也值得我们警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污名化和标签理论为研究视角,发现媒体在对扶老人事件的报道中,通过戏剧化的处理报道情节,热衷描绘故事,夸大卖点噱头等方式,给扶老人事件贴上了被讹、炫富等标签,以此形成了对扶老人以及老年群体的污名化建构。本文解析新闻报道对这一媒介话语的原初意涵和演变过程,管窥媒介话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并提出去污名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陈海霞 《视听》2024,(3):135-137
科技发展带来时代变革。当今社会,人工智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提高了新闻写作效率,丰富了新闻播报的表现形式,推动了新闻的可视化。然而,面对AI新闻报道存在的公式化、程式化及安全性、伦理性问题,媒体仍然需要牢牢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和把关人作用,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让AI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新闻报道,以实现技术赋能内容,让技术更好地驱动媒体变革。  相似文献   

12.
侯磊 《新闻世界》2008,(12):22-23
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根据国家、公众利益和受众的接受心理,对受众进行正面的引导,弱化负面新闻信息的负效果,化解负面新闻信息传播中的消极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一般地说,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的积极作为主要是传播信息以矫正视听、沟通互动以疏解民声、设置议题以引导舆论。本文将以各大媒体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为文本,  相似文献   

13.
洪婧 《青年记者》2012,(3):35-36
客观而有深度的慈善新闻报道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水平,提高受众对慈善理念的认同度,进而影响受众的慈善行为,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郭美美事件的慈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媒体如何认识、处理有关慈善报道的议题,最后结合祖国传统文化来对大陆慈善新闻报道框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在呼唤汉语言表达的前行与进步。作为感应时代脉搏最敏锐的新闻报道,汉语言语境下运用汉语言的能力,成为衡量新闻报道优劣的一个重要尺度。种种迹象表明,时代进步要求汉语言的表达在新闻报道领域要有更鲜明、具体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框架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新华社关于乌鲁木齐“7·5”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进而探析我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报道周期.媒体的报道主题和报道态度呈现出相当高的“一致性”与“不一致性”。新闻报道并没有通过不同的消息来源来争夺新闻框架,恰恰相反,不同角色的消息来源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建...  相似文献   

16.
赵鹏  朱帆 《传媒》2018,(14):65-67
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人们对健康生活更加重视,健康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媒体如何做好健康传播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美国学者罗格斯(Everett M Rogers)在1994年提出健康传播的概念,认为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大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陆丹 《新闻前哨》2006,(12):37-38
今年7月26日是我国唐山大地震30年祭,全国媒体从传统报纸、电视、广播,到新兴网络,纷纷设立专刊、专题对抗震纪念进行报道,30年前发生的那场举世罕见的灾难一时成为媒体聚焦的热点。这些报道使受众对唐山大地震的认识和了解在深度及广度上都有了拓展。本试从分析这些报道入手,探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思维的改进。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网络群体事件也陆续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在面对这些新型的群体事件时,应该思考:它为什么会发生和是怎样发生的;网络在这些事件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期以来,我国连发多起侵害校园师生安全的事件,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本文结合这六起事件分析行凶者的共有特征,我国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新闻报道易产生的负面效应,并借鉴《华盛顿邮报》在报道美国校园暴力事件时的做法,对我国媒体如何有效地规避这些负面效应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丽霞 《新闻窗》2009,(4):30-32
近年来,新闻媒体开始注重在报道内容上向弱势群体倾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新闻的人文关怀已经逐步成为媒体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标志,成为媒体品位和格调的一种尺度。人文关怀是人文主义基本内涵的分史睦外延。把“人”作为推动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主体,关注“人”的生存;并对其基本社会权利、生命、人格和尊严给予应有的尊重,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传统人文关怀的内涵核心。人文关怀这一理念被新闻媒体所借鉴和应用,其原因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