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杨守明教授的《中国和平崛起论》已于2008年12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针对国际社会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威胁论”展开论述。首先,通过探讨时代主题,论证国际社会制约因素“不容许”中国以“战争”方式崛起,只能以“和平”方式发展,从而说明不管中国主观“愿不愿”威胁世界,国际社会制约因素将使中国“不能”威胁世界;其次,通过考察中国国际战略思想、中国坚持本国利益与外国利益兼顾的思想,说明中国始终秉承“和平”、“合作”的理念,只可能以和平、合作的方式崛起;再次,对中西方两种传统文化理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当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较流行的“民主和平论”实际上是为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干涉他国内政,推行强权政治提供依据。以肯尼斯.华尔兹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分析工具,把国际关系的历史考量与理论阐说结合起来探讨时下流行的“民主和平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历史已经而且将继续证明“民主和平论”不仅不科学,而且行不通。  相似文献   

3.
周雪梅 《考试周刊》2010,(49):28-29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和平发展,就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和睦、和平、和谐的深刻内涵,中国软实力提升已经引起世人关注。我们应从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理解与沟通;加快发展和加大对外宣传等途径来应对西方对中国的偏见和敌视,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今日之世界,除了“和平崛起”,后发展的大国不可能靠“非和平”的方式而崛起。因此,中国的崛起也只能是和平的。当然应该看到,制约中国“和平崛起”的困难是不少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国外鼓吹的“中国威胁论” ,深刻揭示了中国古近代博大精深的和平文化底蕴 ,论述了当代中国和平外交战略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推动 ,征引世界著名学者和政治家的论述 ,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维护者和推动者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和平崛起论”到构建“和谐世界论”,中国的和平发展观逐步演进、丰富。和平发展观虽在周边中小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日趋得到认同,然而,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和平发展观并未认同,其主要原因是西方现实主义思维和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以及基于历史认知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国高层领导人首次提出“和平崛起”思想。“和平崛起”思想的提出,是对当今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和深刻把握,是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的客观要求,是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即将崩溃论”的回应。发展是“和平崛起”的核心;稳定是“和平崛起”的前提;机遇是“和平崛起”的条件;创新是“和平崛起”的根本。“和平崛起”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所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历史上所有大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所未曾走过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相联系的基础上作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决策。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新形势下中国确保长远发展的必然的理性选择。为保证中国能够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顺利前进,中国须处理好“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关系,坚持多边主义,坚持互利合作,正确应对外部势力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干扰和遏制,并加强对外宣传,化解“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但中国的强大并没有引起世界的普遍喝彩,反而引起了“中国威胁论”者的恐慌。2003年前后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战略思想,即中国已经开创出一条“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想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崛起新道路。中国和平崛起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代表着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广泛的国际合作;国际合作的时代潮流,决定着大国的崛起方式;国际合作既是中国崛起的条件,又是崛起的中国不对外构成威胁的保证;中国崛起与西方大国崛起不属同时代的问题,不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将“和平崛起”的目标口号换成“和平发展”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11.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ducational opening up, cooperation, and connec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It also serves as a unique strategic resource, helping to develop and consolidate mutual political trust, diplomatic exchange,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cultural exchange and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by enhanc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We have seen positive contributions made to our progress towards peace among peoples, and noted the irreplaceable role play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lobal international student flow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development process in education from language students to students at all levels and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The change in the typ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and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reflects the Chinese spirit and the broadening the appeal of China’s programs. It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fulfillment of the “Chinese Dream,” contributing to national revitalization. The trade imbalance between exporting countries and destination countr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has been reduced.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反恐战争的结束,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出于主客观因素的考虑,为了实现美国经济的复兴,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平衡"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奥巴马上台后积极调整了战略部署,把目光更多的转移到亚太,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质是为了牵制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继续维持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为此,美国实施了全方位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包括在外交上开展"情感外交""多边外交";经济上以推进TPP谈判,借此主导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程;军事上借助传统盟友和新兴伙伴的力量,加紧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在亚太战略格局重塑的过程中,中美两国应如何相处,决定着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同样也影响着依附这一关系的两岸关系。如何在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同时促进中美台三边关系的良性互动,对两岸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一个科学判断。其后10年,中国的发展历程印证了这一伟大判断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当前,伴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深,威胁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这给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中国共产党再次抓住问题的关键,准确研判国际国内大局,认为国际方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国内经济形势相对稳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日益凸显。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14.
平潭是两岸同胞共同家园、全国第二个国际旅游岛,是“闽台合作窗口和对外开放窗口”,未来还将朝着自由港城市迈进,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海岛城市风貌对平潭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总结平潭城市风貌现状,梳理挖掘城市特色之源,提出平潭“海上花园之城、文化包容之城、低碳智慧之城”的特色定位和“平潭风、台湾味、国际范”的城市格调,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和“法定化、标准化、精细化、多元化”四个方面,阐述了平潭国际旅游岛特色风貌塑造与城市设计的具体路径和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世界文学史新建构中,应当改变以前将中国本土文学排除在外的模式。根据国际世界文学史的书写经验,将本土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的构成,可以使中国文学具有世界性的视域,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建立中国的主体性话语。只有通过主体性话语的对话,发出中国的“声腔”,中国才能真正进入世界文学史。世界文学史应当是多元主体话语、“多声腔”的体系,从“理一分殊”的辩证理性观念来看,世界文学的整体性表现为一种“理一”,而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话语则是“分殊”,从分殊到理一,推动多元化的世界文学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9—2018年16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及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对“稳外贸”的促进效应。结果显示,来华留学生教育显著促进了中国与生源国双边贸易发展,具有“稳外贸”作用,且相对于进口贸易,来华留学生教育更能通过增加中国出口贸易发挥“稳外贸”作用;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来华留学生教育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影响效应具有稳固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类别来华留学生对双边贸易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存在差异,非学历来华留学生的影响强于学历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影响强于非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同时,来华留学生教育对贸易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存在递减效应。上述结论对于我国在当前背景下,开展“稳外贸”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软科公布的2019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与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为依据,对世界一流大学拥有的世界一流学科数量以及世界一流学科在各大学和各学科领域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统计表明:世界一流大学通常在多个学科领域拥有较多的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也大多分布在世界一流大学中。近年来,我国高校无论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上,还是在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整体上,我国拥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校较多,世界一流大学较少;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拥有的世界一流学科在数量上有一定优势,但学科领域的分布不均衡,世界一流学科主要集中在工学领域。“双一流”建设后续进程中应适当调整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强化学科发展的均衡性,从重点关注一流学科“点”的建设到更加关注大学的综合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赋予其加快内涵式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历史使命。本研究通过梳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层次、分布等结构性特征,研判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形势,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同时依据推拉理论,构建“创新—经济”双维度矩阵,从拉力效应、推力效应和中间效应三个维度提出建设“教学互动共同体”“产教融合共同体”“教育责任共同体”“学员发展共同体”的具体对策建议,以期助益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际关系和交往中的政治伦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全方位外交的政策,国际地位获得了空前的提高.中国的形象赢得世界人民的称赞和信任.邓小平的国际关系伦理思想包括四点和平共处;责任、信义与合作;公正与平等;国格、国权与人权.它对未来中国继续搞好外交关系,促进全世界人民的友谊,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梦”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实现也离不开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当前,“中国梦”的实现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环境中既有诸多挑战,也存在很多机遇。为此,中国应当顺应世界潮流,结合自身现实,积极调整外交战略,为“中国梦”的实现打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