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古代文学中"女强男弱"现象的心理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爱情类叙事文学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常比男主人公的丰满、突出、动人,而且这是普遍的,我们称之为“女强男弱”现象。从男性对女性的普遍认识心理、男子们在家庭方面对自己的性对象的心理和男子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红颜知己的心理等视角入手,或许可以解开这一现象的成因之谜。  相似文献   

2.
《太太万岁》是张爱玲的著名编剧代表作,其中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均塑造得很成功。男性形象是令人失望的,张爱玲对男主人公表示否定,父亲角色也是负面角色。女主人公陈思珍在和自己的丈夫、婆婆、父亲、丈夫情人进行周旋的时候,出现了神经喜剧中的戏剧式反讽。但是,陈思珍不具备好莱坞神经喜剧中女主人公的女权主义特点。张爱玲通过电影给观众提出思考,女性究竟怎样才能获得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古代社会婚姻中男女的不平等地位并不必然导致女主人公的被弃。男主人公并不具备“二三其德”的主客观条件,因而也不是女主人公被弃的直接原因。男女主人公婚姻的非法性是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四川作家鄢然是一个对主流忽视的另类女性有着敏锐的洞察和深入思考的作家。《角色无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童年时期父母之爱不健全,长大后在异地以唱歌为生的女孩儿雪珠情感错位、角色异化的悲剧故事。本文试图结合儿童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具体分析和解剖主人公童年生活的缺失,以及主人公长大后怪异的性格表现、异化的情感选择等方面,从而来探寻以女主人公为代表的另类女性的生存和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5.
乐铄 《语文知识》2014,(7):7-10
中国古代长篇主写男性,但《红楼梦》笔墨更多用于女性。它着重写封建世家盛衰、其日常生活、“二门”内的“理家”等,当事其中的自然是更多女性。它以宝玉、黛玉、宝钗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这爱情曾自由而真挚,男女当事人得均等表现;这婚姻被包办,包办者多女性家长如贾母、王夫人;这宝玉为“情种”,心仪多位姑娘与丫环:整个一场婚爱悲歌,处于中心的男性其实就宝玉一人,而女性却有十数乃至数十位。有统计,《红楼梦》“一共写了男子235人,女子213人”^[1](P.753),人数上男略多于女,但从出场活动、扮演角色、支配情节这些方面看,女性人物明显更占篇幅与位置。这从回目便可见出,小说的较重要角色多在用以指示本回中心人物与事件的回目上得以标示,240个回目里,直用人物名姓的有126例,其中男53例,女73例;用代称的有89例,其中男36例,女53例,二者皆女多于男。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对《作女》主人公卓尔形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卓尔的“作”状态、卓尔与男性角色的关系等角度,揭示了卓尔形象所表现出的新女性意识,从而对现代城市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钟丹 《文教资料》2020,(9):23-24
《庇护所》是艾丽丝·门罗最新短篇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中聚焦中年女性生活困境的短篇小说。小说的显性进程,是女主人公不遗余力地把家营造成丈夫的庇护所。表面上,女主人公极度克制情感,完全丧失自我;但贯穿小说始终的隐性进程,是对男主人公彻头彻尾的讽刺,揭示了女主人公无声但坚决的反抗。这一明一暗的双重叙事,颠覆了男女主人公的家庭地位,更好地传达了门罗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8.
阅读女性弹词小说中关于女主人公最终归宿及宣扬女性传统美德的文字,可以发现女性作者们是在男性的凝视之下进行写作的。在长期的男性凝视下,女性不仅会认同男性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也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出符合男性凝视的女性形象。作品《笔生花》通过文本中展示的作者邱心如所受的封建教育、她对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细微描写和对作品人物的塑造等,使人感受到浓重的封建道德意识,她的写作无疑也是在男性视野的凝视之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男女的性差别包括三个方面:男女在生物学上的差别,简称之为“性”;男女在在心理学上的差别,简称之为“性别”;男女在社会学上的差别,简称之为“性角色”。从性教育的顺序来说,似乎可以认为首先是性社会学方面的,即确定一个新生婴儿将要取得的性角色是“男”还是“女”(给取一个男孩的名  相似文献   

10.
谈我国电视广告中的角色定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广告作品两性形象差异所持的价值判断,其着眼点主要是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和文化性别。广告作品通常会夸大女性年轻貌美的外在价值而忽视对其内在价值的展示和提升。由于固有的男权中心文化的存在,人们更多的关注了女性在广告作品中被“误读”的状况,而忽略了男性在广告创意中同样也被定型的现实。大量以男性形象的为主人公的广告作品,不仅在表现技巧等外在形式上,而且在形象建构的价值取向、观念形态等深层内涵上,其基本模式也都表现出惊人的雷同性。本文试图通过考察男女形象在我国电视广告创意中的角色定型.揭示男女两性被不同程度地“误读”现状,并将通过电视广告创意不同语境的分析,探究广告作品中性别形象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苏翩翩 《考试周刊》2010,(34):26-27
高中历史教材在对男女性别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关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草根女性"和"群体女性",关注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角色,以及重视女性权力的艰难进步等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女性教育,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塑造的榜样人物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榜样人物进行分析发现,教材中榜样人物的社会角色、内在道德品质等方面体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榜样人物的性别存在刻板印象,男性榜样人物多于女性;榜样人物的年龄、民族等方面存在不均衡性。未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应调整榜样人物塑造的结构,关注其在性别、民族、年龄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角度理解,男性在社会中更加主动、独立、果断,与之相比多数女性则显得被动、消极,然而《嘉莉妹妹》与《云雀之歌》这两部文学作品却颠覆了这种看法,为我们展现出女性果敢、独立的一面。分析了这两部作品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对性别及其社会地位的非常规理解。比较了《嘉莉妹妹》与《云雀之歌》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她们的经历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她们身边都不乏多位男性角色出场。尽管西娅和嘉莉都被男性角色利用,然而她们最终摆脱了男性束缚,都以不同的方式获得了成功。从这两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传统观念中男女角色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简.奥斯丁的女性叙事策略体现在叙事内容和叙事方法两个方面。在叙事内容上,她摒弃男性的宏大叙事模式,将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推上前台,让女性人物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而且一反男性叙事文学对女性的歪曲和贬抑,还女性人物以真实的形象,她提倡一种恋爱时理智与感情平衡,婚姻中爱情和财产并需,家庭内男女人格平等的婚恋观念。在叙事手法上,她广泛使用第三人称隐含的女性的叙事视角和自由间接引语、反讽等“间接手法”,借小说人物之口隐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谴责男权社会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奥斯丁采用理智而克制,冷静而平和的女性叙事策略不动声色地摆脱了男性话语的控制,凸显了女性意识,并建构了女性的写作立场。  相似文献   

15.
由《梦珂》和《黄色糊墙纸》审视中美女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珂》和《黄色糊墙纸》分别是中关两国女权主义作家丁玲和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代表作。《梦珂》中女主人公面对男性的压迫时,只是采取“隐忍”;《黄色糊墙纸》中女主人公则联合“其他女性”采取主动行为来反抗男性世界给她的不公。两位主人公不同的反抗方式体现了中关女权主义在最初发展时期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快速转型期,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面临着多重困境。男性离婚的随意性,对女性当事人情感伤害比较大;农村家庭暴力再次复制了父权统治、男强女弱的基本格局;“男主外女主内”的固化性别分工使得农村妇女在家庭往往扮演照顾者角色与家务劳动承担者角色,妇女负担较重,发展机会被限制。应对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困境,需要家庭私域的革命与公共领域的变革,从而提升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快速转型期,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面临着多重困境。男性离婚的随意性,对女性当事人情感伤害比较大;农村家庭暴力再次复制了父权统治、男强女弱的基本格局;“男主外女主内”的固化性别分工使得农村妇女在家庭往往扮演照顾者角色与家务劳动承担者角色,妇女负担较重,发展机会被限制。应对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困境,需要家庭私域的革命与公共领域的变革,从而提升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蝴蝶梦》以“灰姑娘”模式把女主人公“我”被动引入男性生活世界,实际却沿袭将男性主人公作为环境因素引入女性世界的女性写作传统,“我”不仅具有显性的故事叙述者身份,也是整部小说的中心人物。作品中。以“我”与其他人物之间的社会伦理关系展现复杂交错的两性关系境遇,围绕符合父权制文化传统的“我”,揭示男女之间顺从、对抗或背离的关系状态。以“我”屈从、依附的被动身份向反抗、被依赖的主动身份转变,消解男权话语对女性单向控制的可能性,曲折传达作者对男女之间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和沟通的两性关系观。  相似文献   

19.
贵州农村男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带来了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如悲观、内向,胆小、缺乏安全感,焦虑、紧张、缺乏自信,学习成绩差,自控能力不强,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留守儿童所在的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入手,通过让父亲角色“回位”和男性教育“补位”、增加学校的男教师比例等途径,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10修订本12册书中有关人物形象的统计分析来看,教材在塑造女性形象上与男性形象相比不光数量偏少,而且存在以下现象:(一)塑造的女性形象单一,社会性不足;(二)女性形象固定、缺少个性;(三)女性形象缺少典型,榜样性不足。由此整个教材在性别上呈现“男强女弱”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